疫情背景下思政元素在线上课程的融入研究

2020-02-23 13:24徐蓉李文静侯人玮魏雅琛
药学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育人教学内容思政

徐蓉,李文静,侯人玮,魏雅琛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 (上海 200240)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高校常规教学工作的开展。2020年2月教育部发文要求疫情防控期间做好高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在此背景下,高校大都开展了在线教学活动。一方面,这是教师提升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契机,有利于促进和发展优质在线课程建设;另一方面,疫情事件本身带给学生的影响和思考以及医学、药学专业本身的学科特点,更利于教师借此机会在专业课程中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因此,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到专业课程中,借助在线教学平台打造“课程思政”育人高地,把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实现,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既是对“教书育人”的教学本质的回归,也是对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的回应。

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1]。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以此推动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当前情况下,教师及时、合理地结合教学内容与当下抗“疫”实践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是很好的融合方式。教师在专业课教学内容中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运用线上教学手段,以实现育人的总体教学目标。总体思路示意图见图1。

2 契合学科特点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2]

关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教师应当针对学科的专业特点,找到最佳契合点,把各门课程隐性存在的正确价值观和育人元素,融入丰富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以实现学科育人与课程教学目标的融通,从而推进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的有机统一。

2.1 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关于专业课教学内容设计,教师要结合学科、专业和课程的特色,从专业的沿革、现状与前沿的讲解中,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与荣誉感,引导学生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积极寻找实现个人价值与才华抱负的成长舞台和发展机遇,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

在疫情防控形势下,大批医护人员在前方战线与病毒殊死搏斗,众多药学科技人员亦奋斗在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前线,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教师让学生了解最新的药物研发进展和成果,可以增强药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专业自豪感,坚定其投身药学研究的决心和使命。

2.2 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专业课教学内容设计要以学科专业为依托,通过国际上该学科专业与产业的发展比较,增强学生投身专业研究的使命感,鼓励学生把爱国精神转化成为国奉献的实践行动。

目前,中西医药联合治疗新冠肺炎已取得良好疗效,一些中医药成品在预防、治疗和康复中显现一定的预防及治疗作用。通过对中医药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渐树立对中医药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运用专业知识,让民族瑰宝中医药发扬光大,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2.3 加强学生品德修养

专业课教学内容设计要围绕专业特性,挖掘专业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点,学校在培养方案中对“德、能”等方面应做出明确的规定,形成有效的指导方案。

教师可将此次防疫阻击战中涌现出来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者的先进事迹,牺牲在抗疫一线的英雄人物事迹融入课程讲授中,进行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面对疫情,世界各国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攻关疫苗治疗技术和药物研发技术,更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通过疫情这一特殊的课堂,学生会对生命、科学、理想、信念等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这也有利于他们自身品德修养的加强[3]。

2.4 培养学生奋斗精神

专业课教育教学内容设计,教师要把专业知识传授与自强不息精神培养结合起来,重在引导学生不怕苦、不怕难,勇于挑战并攻克科学难题,立志成为科学研究的生力军与后备军;教学内容也要大力挖掘科学大师不懈奋斗的成长故事,用榜样人物的经历激励学生成长,引导学生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科学家故事,引导学生将专业兴趣、专业精神、科学价值与科学进步和人类发展紧密结合。

医药学领域有众多科学人物的奋斗故事,古有神农尝百草、医圣李时珍试药,今有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疫情期间,更有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等冲在抗疫一线,众多药学科研工作者不辞辛劳、日夜奋战加紧疫苗研制与临床试验,筛选与合成有效化合物的当代动人事迹。这些事迹都能让学生深知药物研发需要有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和无穷的求知探索之心,使其牢记药学人兴药为民的使命感。

2.5 增长学生见识

专业课教学内容设计要以增长学生知识为主要任务,发挥教学名师的育人效应,邀请更多的大师走进课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学校应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升课堂整体教学水平与效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其扎实掌握专业知识。

当前疫情防控期,教师可根据药物研发进展,邀请领域内的知名学者和专家介绍最新科技前沿和研究成果,带动学生探讨各类药物在预防、治疗、诊断新冠肺炎病毒中的作用、研发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探究知识、深入思考。教师要教导学生以严谨的科研态度、团队攻关精神和不懈的努力,科学、理智地认识病毒。

2.6 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专业课的教育教学内容设计,教师一方面是要抓好课堂知识传授,把基础知识与前沿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习得一身知识、练就一身本领;另一方面则要抓好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把知识传授与解决问题、书本知识与实践问题结合起来,培养“理论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综合素养好”的优秀人才。

当前疫情防控期,教师可组织针对新冠肺炎新药研发途径的主题研讨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药物研发不仅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过程,也需要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融会贯通,发挥创造力。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技术落地为宗旨,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严谨务实的科研作风,让学生深刻了解,只有深耕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本领,才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思政元素的梳理和挖掘是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相关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专业特色,整合教学资源,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学生素养全面融合,以促进学生人格养成,提高育人厚度。

3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教学

疫情防控期间,各高校均根据自身实际,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线上教学,包括直播教学、录播教学、慕课教学、SPOC教学、互动研讨教学等。这些线上教学模式以丰富的数字化载体得以呈现,如Zoom、腾讯会议等直播平台、雨课堂、智慧树、好大学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在线教学平台以及微信、QQ即时通信群等,同时联动教学辅助平台资源,如Canvas等可保障课程顺利实施和质量控制,并实现课前预习、作业布置、专题讨论等功能。多种科技手段的并行,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教与学的线上化。

线上教学的实施不仅带来了教学载体和教学手段的变化,更带来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即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以及学生知识构建的帮助者;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更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探究式学习、研讨式学习等,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4]。

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也是如此,教师应围绕“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教育的核心和主体,使其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3.1 课前布置预习和教学任务

教师通过提前发布相关学习资料、布置预习任务和讨论题等,鼓励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查找信息资料,让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带着任务、带着问题在课前进行预习和自主学习。比如结合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笔者请学生课前了解新冠肺炎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密切接触感染者感染后机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功能和代谢改变、新冠病毒的感染和传播机理、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有什么规律、有哪些问题还亟待解决等。学生带着问题主动从互联网或书本上预习相关知识点,找出答案,找不到答案或有疑惑,再利用在线课堂、教学平台讨论区等与教师共同交流和探讨,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5]。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自身将来的职业价值、责任使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学习有了更强的驱动力。

3.2 课中积极互动和实时交流

在线教学通过信息化技术带来的一个积极影响是师生课堂距离显著拉近,每一位学生都坐在“第一排”,课堂实时互动反馈成为现实。由于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的参与度大大加强,这更利于教师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针对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参与研讨式教学。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次交流和精神碰撞,达成认知的统一,这些都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也可以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分享研究成果,提升其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

3.3 课后开展学习巩固和反思

教师课后可以继续在教学平台线上发布课后测验、单元测验和单元作业等任务,任务的设计应注重能力拓展,强调巩固、反思并回溯学习过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针对当前新冠肺炎病毒特效药缺乏的情况,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文献查阅与课程所学,从化学药、中药、生物制品三大类药物研发途径进行分析和设计。这样既巩固了课堂知识,也锻炼了学生思考、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回溯与反思,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大大增强,其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得以提升,这有利于其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 优化课程思政效果评价

4.1 合理增设课程思政评价维度

课程思政是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相融合,以达到专业课程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作用的同步实现。因此,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价既不能简化为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也不能概化为思想政治教学评价,学校应对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与指标做出调整。在学生评教、教师评学与同行评价的评价机制中,学校应针对已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指标,合理增设课程思政评价维度,反映课程思政教学效果[6]。如在教学内容评价指标下,增设对课程思政素材、案例选择适合度、时代性的评价;教学方法评价指标下,增设对课程思政实施点、结合度的评价;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下,增设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接受度、认可度的评价。

4.2 结合线下实践检验课堂效果

课程思政的真正育人实效还需要通过长期的表现性评价来体现,即基于学生行为表现进行的系统观测和判断,相关评价可结合课后线下实习实践进一步检验学生价值观的发展程度。

实践既能无形地把思政教育融入其中,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成果的最佳途径。因此思政教育有必要延伸课堂教育,走进学生的课外实践、学生生活社区和学生网络,使其贯通课堂内外,以思政育人为指导方向,以志愿活动为媒介,建立起与课堂教学同向并行的实践教学,激励学生将远大抱负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探索中[7]。在疫情防控期间,不少返乡大学生自发地参与到当地社区联防联控工作中,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平时所学,积极投身于科学防疫的志愿活动中,体现出当代青年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共患难的时代精神。

4.3 育人共同体保证课程思政效果

全员育人是“课程思政”的保障。为了全面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除了发挥以专业教师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育人优势,学校还应构建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与社会资源聚合的育人共同体,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强化课程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新冠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场抗疫之战对广大师生来讲,不仅带来了对传统线下教学活动的挑战,更是一场生动的思政课。教师们唯有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丰富的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从而收到溶盐入汤、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实效。

猜你喜欢
育人教学内容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