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的互动剧特征探析

2020-02-23 23:17陈倩
视听 2020年5期
关键词:美学受众特征

□陈倩

互动剧,又称交互式网络视频,是一种用户在观看视频时通过选择按钮来决定剧情走向的视频形式。2019年,互动剧成为国内各大视频平台争先抢夺的视频领地。当前对于互动剧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从其他学科角度分析互动剧的关联特性及交叉学科性,如曾明瑞从哲学角度探析后现代哲学思潮及其话语对互动视频的影响。第二,从媒介技术发展角度分析互动剧特征,如贺艳认为“互动剧出现与传统电视剧类型不同的特征”,其中包括“文本的特性从作者主导向人机交互转变”①。第三,从存在及发展前景角度进行分析,如易艳刚认为:“互动剧还处于一种形式大于内容、噱头价值大于商业价值的阶段。”②无论是从何种角度进行研究,作为一种新型的交互观影形式,互动剧正改变着观众观看的状态,也在改变着影视行业的发展方向。因此,研究互动剧的特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叙事特征

大多数的电视节目、电影等都是叙事性文本,具有叙事功能③。互动剧具有与传统影视剧截然不同的叙事特性,“新媒体叙事中的交互主要包含三个层面,即用户与创作者的交互、用户与作品(媒介)的交互和用户与用户的交互”④。交互关系是互动剧的本质,随着交互技术水平提高,互动剧呈现出独特的叙事特征。

(一)多线索的平行叙事取代单一线性叙事

互动剧采用与传统剧单一线性叙事不同的多条线索并行的平行叙事,用户在观看时通过多分支节点的交互选择触发更多的情节线索,决定下一情节走向。采用多线索平行叙事,不仅能达到好的互动效果、推进剧情发展,而且也可为用户营造既定故事发生情境,以支线的形式丰富互动剧的叙事内容。

(二)叙事主动权更多转向用户

叙事主动权,即故事叙事的逻辑走向及剧情发展权。互动剧突破以往创作者构建剧情、受众单一接收的局限,让受众参与剧情叙事,使剧情发展符合每一个用户的喜好。

罗兰·巴特在《符号帝国》中区分了文本,分为“可读的文本”和“可写的文本”。“可读性文本”以创作者为中心,文本书写按照创作者意图进行,呈封闭性特点,受众主要以观看和阅读为主,用户对文本的解读受到创作者意图呈现的限制;“可写的文本”则呈现开放性特点,受众一改“观看”姿态,参与文本创作、丰富文本内容以及重新书写文本。传统影视剧中呈现的文本偏于“可读性文本”一类,主要由创作者主观构建及创作。互动剧文本呈现“可写性文本”的特性,因为互动剧突破了传统影视剧的作者权威,通过构建故事叙事网络,文本的书写解释权放开,叙事的主动权更多转向用户。

(三)叙事可选结构多样

互动叙事结构呈现多样性。从互动类型角度,划分为三种:分支剧情结构,指用户通过节点选择导向不同的支线剧情,得到不同的结局;视角切换结构,即剧情的发生发展走向和结局固定,但用户可选择不同的人物视角作为自己的观看主视角;画面信息探索结构,常见于侦探类互动剧,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可点击屏幕收集现场线索,使用户代入现场参与推理。从剧情叙事创作模式角度可分为树干式和串串式:树干式指以人物的发展带动剧情发展,串串式则指用情节带动人物的发展。

二、美学特征

数字媒体呈现虚拟与现实、多种媒介的融合特性,不仅具有多种媒介的美学特征,而且也具有独特的美学特点。互动剧作为在数字媒体播放的剧种之一,除了具有数字媒体的美学特征,也有自身的美学特性。

(一)互动剧的消弭与融合特性

互动剧的类型消弭与融合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艺术类型的消弭与融合。互动剧加入了游戏元素,因此受众常常将其与游戏、电影等混淆。二是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模糊。“当人们认真审视新媒体艺术生产和消费形式时,人们会发现,新媒体已不再只是一种传播工具,新媒体艺术也不是肉身世界艺术品的数字翻版或模拟,人们不能把电脑屏幕上的数字照片等同于洗印照片、数字照片的任意开合,以及放大、缩小、美化和变形。”⑤题材来源于生活,且互动剧的互动性带来的沉浸感使数字美学的虚拟世界与现实难以区分的美学特征得以显现。三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身份融合。“新媒体的交互性交流与现代媒体单向性的传播相比,把美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其共同参与美感体验,甚至难分彼此。这样的审美不是静观和沉思,也不是单向性的,而是多元的和动态的,是无边的和开放的。”⑥以《他的微笑》为例,用户既是创作内容的消费者,由于其结局走向由受众而定,所以用户又是创作内容的间接生产者。

(二)互动剧融合“接受美学”特点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产生于20 世纪60年代中期,主张以读者为研究中心,从受众角度研究分析创作者、作品、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互动剧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界限消融,体现了接受美学“把阐释者与文本的关系设想成双方处于平等对话的立场”。此外,互动剧的多分支节点设置使其文本叙事呈现接受美学的“文本空白”特性,给予了观众更多填充自身经验的空间,受众结合自身经验与文本经验,在不经意中唤醒参与意义建构的价值,以跨媒介叙事的方式极大地延伸了情节的张力,促使人们心理的悬置状态直到谜底揭晓之际达到数字奇观的高峰体验⑦。这一文本空白也促进了接受美学的其一特点——“期待视域”的呈现。所谓期待视域指一部作品出现时人们对它的反应、预先判断、语言的和其他的行为之总和⑧。互动剧的文本空白处由观众进行选择,在与互动剧情和文本进行了情感联结之后,能极大地调动观众的兴趣,与作品保持适当的审美距离,从而避免出现期待落空的现象。

(三)共情性的增强

互动剧本身的互动属性以及受众的叙事主动权都决定了受众的共情性的增强。受众在观看互动剧时把主观感受及情绪情感代入剧情,从而进行互动节点的选择。在此交互过程中,互动剧的另一美学特征——共情性凸显。

三、用户心理特征

(一)认同心理

互动剧的互动选择性、受众的叙事主动性以及互动剧主打的个体叙事视角,都体现了互动剧用户的认同心理特征。在观看互动剧的过程中,受众带着既有的心理叙事与互动剧的影像叙事并行,增强了受众的代入感和参与感,凭此提高了受众的认同心理,使受众获得与剧中人物相同的审美与心理体验。

(二)求新求异心理

突破传统的影视剧类型,互动剧赢得了网民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以《爱情公寓5》的弹幕互动为例,因新颖得到了很多观众的认同,可看出受众对于求新的渴望。在互动剧的剧情设置中,受众参与书写,使得个性化特征明显,符合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满足受众的求异心理。

四、结语

互动剧作为新兴的影视剧类型,受到了业界以及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新生事物本身带有发展局限,现今互动剧的内容构建、叙事结构、技术发展等都需要提高改进,影视剧行业关于互动剧的相关管理机制也应尽快颁布及实施,避免出现行业混乱。互动剧正在上升阶段,我们期待未来互动剧取得更大的创新与发展。

注释:

①贺艳.媒介技术视角下的互动剧特征研究[J].中国电视,2019(08):50-54.

②易艳刚.互动剧“战争”[J].青年记者,2019(21):96.

③[美]罗伯特·C.艾伦.重组话语频道[M].麦永雄,柏敬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6-47.

④王正中.新媒体交互叙事中的身份认同[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129-135.

⑤⑥刘自力.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J].文史哲,2004(05):13-19.

⑦陈依凡.国产网络互动剧:数字奇观下的接受美学——以《头号嫌疑人》《古董局中局之佛头起源》为例[J].东南传播,2019(06):115-117.

⑧徐亮,苏宏斌.西方文论作品与史料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557-558.

猜你喜欢
美学受众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数字特征
盘中的意式美学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外婆的美学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