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洋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学 223200)
化学实验中的阅读模式是指学生在阅读资料后,提炼出与实验相关有效信息,并把这些信息整合到实验中的教学模式.但是目前学生在高中化学实验进展过程中仍普遍存在实验步骤考虑不全面、实验操作不规范的现象,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化学实验有效性,这是因为师生双方都忽略了化学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下面本文将从化学实验课堂的实验前、实验时、实验后三个环节入手、谈一谈化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提升实验有效性的重要作用.
化学实验课堂阅读能力的实验前培养不仅需要学生对化学实验内容进行掌握,还需要学生通过阅读与实验相关的材料,抱着审视的态度看待实验步骤,善于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升化学实验的有效性.
例如,在进行“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查阅氯(Cl)的相关资料,自主进行实验前阅读.很多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对海水中氯的来源进行了思考,原来海水中的氯大部分是由氯化钠NaCl电离得来的.此外,学生通过阅读还了解到由于氯的特殊性质,含有氯的物质在生活中也经常出现,如:以次氯酸(HClO)形式出现的洁厕灵、84消毒液,还有以氯气(Cl2)形式出现的化工产品.针对这些物质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对氯气的基本性质进行了思考.氯气的化学性质与实际用途存在一定的关联吗?针对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了实验,学生将洁厕灵滴在红色的布条上以后发现,滴油洁厕灵的部位颜色在变浅,这说明次氯酸(HClO)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学生在实验前进行的拓展阅读对于课堂化学实验的顺利进行、提升化学实验的有效性是起着重要辅助作用的.学生可以根据阅读资料对实验内容展开想象和联想,从而在实验过程中及时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在化学实验前阅读阶段已经基本掌握了化学实验的步骤和原理,课堂上的化学实验难度和复杂程度都比较小,因此教师可以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自主阅读相关材料,从中获得启发对原有实验进行创新.鼓励学生自主重设实验、对实验步骤或是实验药品进行改进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还可以使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提升,提升化学实验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金属的腐蚀和防护”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本材料大致了解金属的氧化反应,了解铁(Fe)、铜(Cu)等常见金属的氧化产物和氧化条件,并针对这些氧化条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教材上的材料对于金属氧化过程的讲解并不透彻,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改造课本上的实验来获取更多金属氧化的信息.以铁(Fe)的氧化过程为例,课本上只设置了纯净水和盐水两种腐蚀条件,主要探究了液体和空气对铁钉腐蚀成都的影响.但是一些学生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他们认为金属的氧化程度可能与温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这些学生的启发下,其余学生也设置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铁钉腐蚀装置.实验证明,不同温度下盛有相同液体的容器中,温度较高的铁钉腐蚀的速度更快.这也为发掘金属腐蚀的防护措施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阅读教材资料,鼓励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实验内容进行思考、做出改进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在提升化学实验的有效性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在阅读化学教材的同时养成勤于思考、敢于提出猜想的习惯.
学生在化学阅读过程中获得的信息,经过了实验探索和实验创新两个步骤的历练已经趋于成熟.因此,教师监督学生对化学实验中获得的经验和阅读技巧进行总结和回顾,对于提升学生化学阅读能力、提升化学实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需要在掌握阅读技巧的同时,将化学知识和解题思路串联起来、形成体系,更好地进行逻辑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这节课时,由于涉及到有机物乙烯(C2H4)和苯(C6H6)的生成,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教材的阅读训练,使用一些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时候工业和煤炭工业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乙烯(C2H4)和苯(C6H6)这两种有机物的化学结构和相关性质.学生通过阅读和观察能够基本掌握乙烯(C2H4)和苯(C6H6)的物理性质,并对其进行总结:乙烯是无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气体,苯是无色有毒的液体.通过进一步对这两种有机物化学结构的掌握,学生可以从分子结构的角度对乙烯(C2H4)和苯(C6H6)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比较,进一步归纳总结形成有机物性质的比较体系.
对于比较繁琐的实验室知识,教师可以监督学生在实验后进行实验经验和阅读经验的总结,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使学生逐步形成及时整理、善于总结的学习习惯,进而帮助学生巩固阅读能力,促进化学实验有效性的提升.
借助实验前、实验时、实验后的阅读模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全方位地熏陶学生的化学阅读思维,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使学生能够进行流利的文字表述,还可以提升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和实践性,使化学实验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提升,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化学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