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五华县华东中学
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地成长,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培养高尚的人格。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品赏美。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吟诵的时候,需根据文章的内容及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语调,而吟诵的方式既可以是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个别读,也可以是学生齐读。这需要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而定。大体说来,情感低沉、缠绵柔缓的文章,宜采用个别读,从而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而激昂、热烈的文字,则宜采取集体诵读,从而体会节奏的奔放美。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否则难有理想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引导学生要读出“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惊讶”“吕蒙的调侃”。实践证明,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郦道元的《三峡》时,对“素湍、绿潭、倒影、绝崦、怪柏、悬泉、飞瀑”等美景,就可以让学生一方面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美,另一方面通过听录音、看录相片断感悟其声音美、画面美,让学生利用自己的不同感官来树立美的意识,激发美的情趣,从而感受作者“良多趣味”的情感。
学习《天净沙·秋思》时,可以采取学生先吟诵后作画的方式,在脑海中呈现“枯藤”“老树”“昏鸦”以及萧条、荒凉的秋景,还有以这些景物、景色为背景的“断肠人在天涯”的整体画面,进行感知体验,从形式到内容,从画面到意境,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美,进而感受到蕴含在画面中游子凄苦的心境和情绪。只有通过不同的感知,学生才能把握审美对象的各种状貌,才可以引起美感,不断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作品都存在着一个“意义空白”,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挖掘出可供学生进行丰富联想与想象的语言、情节等因素,让学生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进入作者创造情境中,对人物、故事情节进行合乎情理、符合逻辑的创新。
如教鲁迅的小说《故乡》一课,就可以充分利用人物语言的空白,训练学生感悟语境、准确表述语言的能力。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他(闰土)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又说不出话。”那么闰土此时想说什么话呢?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语言空白”,让学生根据语境想象闰土要说的话,搞清楚闰土“态度终于恭敬”的真正原因。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运用自已的“感觉体验”,感其情,悟其理,发挥想象联想的优势,沉浸到作者创设的艺术境界中,将会有一个新的“创造”。
语文课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感情丰富的人。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教材与作者的情感点,用整个身心去体验情感,从而让学生沉浸在一种审美愉悦之中。如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永久的悔》,可以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去,再对课文进行分析品读,理解小说“爱”这一情感是至高无上的主旨。同时可以布置相应的“感实事、悟真情”的同步作文训练,如写关于“父爱”“母爱”等主题的文章。这样的审美教学,学生既有情绪感染,又有理性分析;既可走进作品中与人物体验悲欢离合,又能走出作品之外进行客观评价;既使情感再次升华,又培养了学生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