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门市新会区会城德兴小学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国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许多优良传统文化至今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光大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1.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小学时期的学习是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学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诗的时候,不仅要讲述它的字面意思,还要向学生传达锋利的宝剑,要经过历练锻造,经历过寒冬的梅花才更有韵味的忍耐和能吃苦的珍贵品格。这可以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不论做什么,都要吃苦耐劳,隐忍自控。学习“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时,要帮助学生理解竹的自强不息的精神,鼓励他们即使经历挫折,也要勇往直前,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
2.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
小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文化素养、审美能力、道德修养形成的初级阶段,不仅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知识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也需要掌握。例如,毛主席曾写过一组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意思就是,最珍贵的是持之以恒的精神,何必三更睡觉五更又起来瞎折腾呢?最没有用处的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坚持。这句话能够让学生养成在学习和生活中坚持的优良品质。
1.改善教学方式,重视师资力量
渗透传统文化于小学语文的课堂中,首先就要求学校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体系。当前我们的小学教育,仍然以分数成绩判断学生的成绩,大部分语文课堂都是功利性的应试教育。甚至部分学校和老师认为语文作为母语,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和时间就能掌握。更加不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因此,首先学校要提高对语文的重视,关心学生素质素养的培养,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优良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和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教师的素质,提高师资力量,可以为语文老师举办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培训,让老师们认识到渗透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2.教学方式实行多元化教学
小学生很难静下心来,学习注意力也很难集中。面对这种特性,小学语文老师要按照学生的特点,选取合理的教学方式,使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打造优质课堂,提升教学成果。在授课时,语文老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这样可以更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把授课内容编辑出来,将文字结合图片展示给学生,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可以带领学生学习,不仅要讲述知识点,更要分析学习内容的内涵和引申的寓意。采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升学习效率。
3.有效利用多种资源,传播传统文化
传播传统文化,不要片面地认为只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拓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传播的途径,扩大渗透的范围,加强渗透力度。学生的教室可以设置读书角,里面摆放一些古诗词、成语典故等等的书籍,构建传统文化学习的良好环境,让学生能在休息时间去阅读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典籍。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动家长带领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课外兴趣,带他们学习国画、书法、传统乐器等等,但是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正确合理地引导他们进行学习。
综上所述,渗透中华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仅能打造学生喜欢的丰富课堂,教学效果也会更好,还能帮助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知识传承发扬。我们要摒弃现今忽视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观念。社会虽然与时俱进,但是经过岁月积淀仍然有价值的传统文化不可以忽视。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方式,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提高素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注重学生的吸收,有效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他们形成正确三观,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