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阳光评价下的学校篆刻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

2020-02-23 19:34广州市天河区御景小学
师道(教研) 2020年3期
关键词:篆刻校本教材

文/广州市天河区御景小学

从2015年开始,我校课题在阳光评价工作方案指导下,将篆刻校本课程与美术、国学、书法、综合实践、科学、信息技术等课程有机结合,让篆刻特色与这些课程中的民族传统文化相融合,开发出丰富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师实际的篆刻课程资源。

一、基于评价,找准实践点

阳光评价是广州市教育局于2013年12月在全市推广实施的关于中小学教育质量改革的评价体系。它秉承科学的质量评价观,综合考察学校与学生的发展情况,发挥了诊断性评价功能,构建了一个包括学生品德与社会化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潜能、学业负担状况、对学校的认同等方面的广州市中小学教育质量阳光评价体系。

根据课题计划,我们认真组织教师团队进行了讨论和研究,成立了教材编写团队。首先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经典教育的理念,以汉字中的小篆学习与篆刻技术相结合为依据认真撰写了校本教材的编排体例。继而,我们根据团队讨论的结果,进行了第一次的教材编写。接着,我们邀请专家到校指导。经过专家的解疑释惑,我们编写教材的思路更加清晰,也更注重到了学生这一层面。

二、分析生情,找准教学点

本课题主要是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在中年级实施。以每周一节的篆刻课为载体展开实践与研究,研究的主题主要以学生学习篆刻知识,在熟练篆刻技巧的基础上进行专题篆刻,如篆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同时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015年9月—2016年8月,在篆刻课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关注学生在接受和领悟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加以记录,作为下一轮修改教材的重要资源。在不断设计、实施、反思、修改的过程中,基本形成了四年级篆刻课堂的教学资源。

2016年9月—2017年1月,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篆字离现在时代久远,加上笔画繁多,给学生认和书写造成一定困难。课题组实验教师思考,把篆字的认识下放到一二年级来渗透。结合学校已有区级重点课题“在小学中低年级开展中华经典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研究”,选取了校本教材中的内容如成语接龙、古诗等,转换成篆字,鼓励低年级学生积极认读,逐渐形成了1—6年级的篆刻课程设计思路。

三、切入重心,形成资源点

2017年2月—2019年7月,阳光评价内容涉及较多,本课题研究计划主要从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等几项关键指标出发,上好篆刻校本课程,开发与篆刻相关的课程资源。

(一)开发适合一至六年级的校本教材

一年级校本教材以了解篆刻名人故事、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历史变化发展等为主,以了解篆刻文化底蕴,丰富人文知识。同时,学习欣赏由篆刻展现出来的经典国学故事。了解简单独体字篆书和篆书部首,以及汉字的演变。二年级以赏篆、品篆为主,了解玺、印、章等,认识篆体,品鉴篆体的美。了解篆刻工具和材料。三、四年级以书法篆体为主,敷打磨石器、基本刀法练习为主。以经典诵读教材为篆体书法练习的蓝本,将篆刻与经典国学学习结合,学习材料不陌生。在成果中挑选优秀作品汇编进一、二年级的经典国学教材中,资源充分利用。五、六年级则以篆刻练习为主,内容包含文字类、建筑类(岭南)、生肖类、饮食文化类(岭南)等,丰富篆刻题材的同时,用篆刻形式进一步感受、体会国学知识,也让国学内涵变得“直观”起来。

(二)开发系列微课程——“篆刻小学堂”

把篆刻艺术发展、篆刻名人小故事、篆刻知识入门、篆刻技法等内容转化成一个个生动的微课,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篆刻的兴趣。

(三)开发篆刻与岭南文化结合的子课程

篆刻艺术是运用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相结合研究制作印章的艺术,而这里主要研究怎样将篆刻艺术进行延伸拓展,将篆刻的工艺美术形式与岭南文化相结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艺术创新。课程主要以第二课堂的形式进行开展。课程开设的内容包括研书法、习绘画、精篆刻、刻版画、做橡皮章、学拓印、学蛋雕、巧装裱等。

(四)开发篆刻社会实践课程

阳光评价体系中特别提出要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以社会生活为落脚点,开发每学期一次的社区实践课,形式包括学生篆刻作品展、走进艺术基地实践、学生篆刻作品义卖、每学年一次的综合篆刻展演。

(五)开发篆刻艺术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课程

篆刻艺术和其他学科也能很好的融合。本研究重点从篆刻艺术出发,结合阳光评价具体指标,开发出能展示或渗透篆刻精神的学科课程。并收集整理相关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课件和教学反思。

在语文学科结合篆刻艺术的课程上,探索出学科教学校本课程三阶段——识篆字、写篆字、学精神,各年级语文教师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逐步培养学生传承篆刻精神、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同时,探索品社、美术、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与篆刻艺术相结合的课程。

四、关注评价,促成生长点

课堂运用表现性评价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提升品质。表现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完成任务的表现,评定学生在应用知识、创新实践、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及其在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教师为记录好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篆刻中的表现情况,为最终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提供依据,教师设计“篆刻课堂学习记录表”,用于小组评议,记录参与者学习过程。为了让听课的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并提高学生的评价水平和鉴赏能力,我们还设计了“篆刻鉴赏评价标准”。通过课堂表现性评价的实施,使学生成为活动的参与者,促使他们积极反思不断改进。

在活动中开展评价。学校会根据校本教材实施的进度组织各种校级或班级活动,如学校篆刻文化节、班级篆刻社团、班级篆刻综合性学习周等活动,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设计相应的表格,对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活动展示阶段对各种学习成果进行不同等级的评价。

对一学年学习整体进行评价。在每学年即将结束时,运用评价表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本学年在篆刻方面的学习进步和存在的问题,评价表包括“自我描述”“同伴赠言”“教师寄语”和 “家长心声”等栏目,评价涉及的内容有学习篆刻的兴趣、篆刻知识的掌握、学习时的专注程度、学习篆刻对领悟传统文化的帮助等方面,不同年级评价的内容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不同的评价主体评价的内容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篆刻学习建立过程性评价,利用成长记录袋,把学生的过去作品与现在作品进行比较,反映教学情况;运用形成性评价,了解阶段性的教学成果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也通过多种评价方式的应用,改变单一的评价标准,将学生学习成果多样化。

猜你喜欢
篆刻校本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篆刻
《三十六计》篆刻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