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构建探析
杨丽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韶关 512126)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今大学生而言缺一不可。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的过程中,要明确二者的关系,掌握二者的理论基础,做好二者的统一协调,使两项教育工作可以相互促进,从而全面确保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需要面对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包括就业、交流、情感等多个方面。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准备步入社会的阶段,心态、思想会不断发生转变,许多思想上的问题无法独立解决,甚至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教育,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学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同时强化法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做准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帮助学生解决各类心理问题,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的心理保持在健康、平稳的状态下。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融合两方面的理论内容,一方面是教育学理论,另一方面是心理学理论,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发展目标是使教育工作更加系统和有效,从而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使其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奠定基础,其主要有两方面作用:一方面,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加强政治政策的普及和宣传,使学生对社会发展、政治生活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1]。实际上,该教育内容的核心目的是强化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促使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道德等问题,确保学生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从目标的角度来看,二者价值追求基本相同,核心目标都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前者更加注重大学生的心里变化和教育,使学生可以保持认知正常的状态,确保学生的逐步发展;后者则是积极干预学生的意识形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保障学生逐步发展。从结果来看,二者的目标相同,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与成长。
虽然这两项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应用的教育理论也有一定的界限,但总的来说都在意识形态的范畴之内。前者的理论基础包括心理学、医学等方面。具体来说,包括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评估、行为科学、性倾向等方面;后者以哲学思想为主,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2]。二者都是社会学科,理论基础虽然不同,但核心相似。
二者都属于精神范畴的工作,工作内容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很明显的差异。前者重视学生心理层面的教育与管理,以保持学生心理健康、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为主,具体的教育内容包括心理辅导、人际关系调节、心理疾病治疗等等;后者更加重视强化学生的政治素养,更倾向于社会教育,主要内容包括道德、政治形势、政策路线等。二者在人际关系、道德、就业等方面相互重叠,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二者的教育对象都是大学生,但采用的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前者围绕学生个体展开,主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教育方式包括访谈、沟通等,以交流疏通的形式来调整学生的心理水平;后者围绕学生集体展开,将已经形成的理论、概念、体系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对这些政治内容有所认识,并逐步提升学生的政治和道德素养。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二者具有相互促进和协调的作用,可以减少学生的心理障碍、思想困惑,对学生品质、素养、精神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从现代大学生心理成长的情况来看,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其心理变化开展教育活动,以思想政治事业为基础,确保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在心理教育中融入正确的思想观念,逐步感染学生、转变学生。采用这种教育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真实的社会环境,掌握社会中的各类复杂关系,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沟通配合,避免学生产生孤独感[3]。此外,学校需要增加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契合学生的心理活动,符合教育的基本法则。所以,从本质上看,不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如果采用二者协同共进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提升二者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可以提升两项教育内容的内涵,使两项教育工作更加多元化、高效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的过程中,可以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随着外部环境的逐渐变化和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人们需要面对许多思想、心理方面的问题,如果只掌握简单的教学方式,并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或政治思想问题。所以,要探索更多教育方法、理论知识、实践策略等。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人的情感、思想、意志等选择恰当有效的教育方式。其次,要做好二者的协同教育发挥思政教育的预知能力,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目前来看,造成学生产生思想政治问题的原因较多,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学生心理因素两个方面。在解决学生思想政治问题之前,应该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利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辅导,并详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确保该教育工作具有积极性、预知性的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坚实的社会意识和道德为基础,在教育大学生的同时,也要促进社会的积极发展,确保大学生和社会的和谐共进。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解决人的心理问题是核心任务。所以,在教育工作落实的过程中,应该以人的需求为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大学生展开教学。为此,学校需要进行相应的教育改革。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位置,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围绕学生制定教学方案和计划[4]。具体来说,就是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并据此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学校要明确心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定位,加强二者的协同构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动态变化,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大纲,组织优秀的教师团队落实教学计划,确保每个大学生都受到有效的心理引导和教育。学校需将这两项教育工作放在核心位置,充分发挥教育协同的力量。
为了实现两项教育工作的协同,还要从教育目标入手。总的来看,二者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持续的发展,进而培养更多人才。在思政教育之中,应该适当加入心理健康辅导、人文关怀等内容,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思政教育方式和内容,尊重大学生的个人意愿和追求。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配合心理辅导,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特点,从多个角度出发,根据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学生在成长、学习、交流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调节,避免大出现心理疾病。要加强教育协同,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作用,围绕学校构建教育体系,形成教育网络。学校要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社会要做好环境的优化和管理,减少不良场所、信息等对学生的影响和侵害;家庭也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氛围,使学生可以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为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促进二者的协同共进,需要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与优化,全面提升教育团队的素质和能力。在中国,教育工作由教师团队来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有专业的心理学者、德育工作者来参与,各个高校在教育团队建设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人员结构的重合和交叉,要根据实际的教育情况、工作情况进行调整。学校要采取有效的完善措施,加强管理机制,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专职和兼职教师进行严格的审核,确认资格后方可录用。要培养更多骨干教师,由骨干教师带动教育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的过程中,要明确二者的关系,掌握二者的理论基础,做好二者的统一协调,使两项教育工作可以相互促进,从而全面确保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1]效志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J].领导科学,2019(9).
[2]李继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分析[J].祖国,2019(4).
[3]柯海娥.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评《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理论与实践》[J].领导科学,2019(14).
[4]王洪雨,唐亮,张圩.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7(4).
2020—03—25
杨丽(1982—),女,四川中江人,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G641
A
1673-4564(2020)05-017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