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中的“孝”

2020-02-23 16:37:05莫丽丽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孝顺论语子女

莫丽丽

浅谈《论语》中的“孝”

莫丽丽

(延边大学师范分院,吉林 延吉 133000)

在《论语》中,“孝”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孔子的弟子多次问“孝”,孔子也多次对“孝”进行解释。在父母和子女关系紧张的当今社会,重新回顾经典中对“孝”的定义和阐述具有指导性的现实意义。

论语;孝;现实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孝”的解释有三种含义:一是孝顺,如孝子,尽孝;二是尊长死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如守孝;三是丧服,如穿孝,带孝。《现代汉语词典》中共收录了九个和“孝”有关的词汇,分别是孝道、孝服、孝敬、孝幔、孝顺、孝心、孝衣、孝子、孝子贤孙,它们都是依据上述三种意思衍生出来的。“孝”这个词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每个人因为家庭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思想体系不同,对“孝”的认知和对如何行孝都有自己的概念和认识。在《论语》中,“孝”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孔子的弟子多次问“孝”,孔子也多次对“孝”进行解释。在父母和子女关系紧张的当今社会,重新回顾经典中对“孝”的定义和阐述,具有指导性的现实意义。

一、《论语》中“孝”的行为

“孝”是一种行为,《论语》中对“孝”这种行为有多次的描述,主要是通过孔子的几位弟子问“孝”来进行阐述的。

1.父母在世时如何尽孝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篇第六章)这句话是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然而这句话中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好几种解释,一种认为应该翻译成: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第二种认为应该翻译为: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第三种认为应该翻译为: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其中钱穆和傅佩荣主张“让父母只忧虑你的疾病”,而杨伯峻则认为“做爹娘的只为孝子的疾病发愁”——他们这么翻译主要来源于朱熹的解释。然而这句话无论如何翻译,都可以再往深层次引申一下,因为这几位大家的翻译都是基于父母忧虑孩子的做法去翻译的,而父母对孩子疾病的忧虑是养,不是孝,孩子对父母做的事才是孝,所以可以引申为孩子要像父母忧虑自己子女疾病那样的去忧虑父母,这才是孝。所以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就是子女首先要时刻忧虑父母,才是孝。

如果子女只是单纯地忧虑父母,比如逢年过节打个电话,父母生病探望一下,平时问问是否安康,就算是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尽孝了吗?《论语》对孝还有更进一步的要求。“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篇第七章)意思是说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这句话鲜明地指出,“孝”不单单指子女对父母物质上的养老、子女满足父母吃饱穿暖的基本生活保证、子女满足父母吃穿住行的赡养需求,还要满足父母精神上的需求,类似于物质赡养和精神陪伴。因为如果单纯让父母吃饱穿暖,和我们人类豢养普通的家禽又有什么区别?所以“孝”不仅包含忧虑父母,还包含对父母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赡养。

那么单纯地忧虑和赡养,就是孝吗?“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篇第八章)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就是给父母好脸色,对父母态度好。所以单纯地从物质上赡养父母是不够的,还要在态度上、精神上、心灵上满足父母的需求,对父母予以尊重。

可是即便孩子在担忧、物质赡养、精神需求和温情的态度都满足父母的要求,就是孝了吗?在尽孝的这个过程中,父母就不犯错吗?父母对子女就没有误会吗?父母做错事的时候怎么办呢?“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篇第十八章)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已经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当父母犯错,但又不肯认错的时候怎么做才算是孝呢?要轻微的劝谏,而不是针锋相对。

子女要外出打拼事业,外出时父母怎么办呢?“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第十九章)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不让父母忧虑自己,也是孝的一种体现(父母唯其疾之忧)。面对父母的年事已高,你该怎么办?“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里仁篇第二十一章)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要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对待日益年老的父母要有喜有悲,有乐有伤。既要充分享受、体会、珍惜父母陪伴时的天伦之乐,又要时刻忧虑父母日渐衰老的身体,体贴父母的老迈不易。

2.孝的榜样

孔子对父母在世时子女如何尽孝做了各种阐述。在《论语》中,孔子夸赞有一个人是真孝顺,这个人就是闵子骞。“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先进篇第五章)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那为什么闵子骞能够得到孔子如此的赞扬呢?因为子骞为人极孝。他少年丧母,父亲娶了继母。继母偏爱自己亲生二子,虐待闵子骞,子骞却并不告知父亲,避免影响父母间关系。某年冬天,继母给自己的孩子做棉袄,而假装给子骞棉袄,其实内里填的是芦苇,所以他寒冷无措。一日父亲坐车带他们兄弟三个外出,让闵子骞在前边掌鞭赶车,闵子骞因寒冷饥饿无法驭车,马车滑入路旁的水沟内。父亲非常生气,说:“你这个孩子真没出息,穿得这么厚还打哆嗦!看你弟弟,棉袄比你的薄,也没像你冻得那个样子。”喝斥后还鞭打他,结果抽破衣服露出了芦花。父亲再捏捏另两个儿子的棉衣,心里明白了,父亲知道自己冤枉了闵子骞,而后大骂妻子不贤惠,决定休妻。子骞长跪于父亲面,为继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亲在,只有我一人受冻;母亲离开的话,两个弟弟都要和我一起承受没有母爱的孤单痛苦了)”父亲便不再休妻,继母也痛改前非。基于这样的事,孔子盛赞闵子骞孝。在孔夫子眼中,只要做到闵子骞这样,才能算得上是“孝哉”。

3.父母逝后如何尽孝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篇第十一章)意思是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同样的话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里仁篇第二十章)在里仁篇又出现一次。后来曾子曾对这句话做过注解“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子张篇第十八章)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换父亲的旧臣及其政治措施,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子承父业,子继父志,子不改父曾经做事的合理性,成为父母去世之后,子女尽孝的一个方面。结合春秋战国末期的历史背景和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当时的诸侯国要想生存发展,要想治国理政,要想做一件大事,有时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所成效。上至君主下至百姓,都需要有一以贯之之心,方得始终。因此父母辞世之后也要尽孝。

二、《论语》中孝的作用

《论语》中认为孝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何知人、区分人上。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第二章)意思是说这个人如果在家孝顺,他在外就有可能忠诚,不会犯上作乱;说明孝顺是判断一个人忠诚的基础。君子如果能做好孝顺的本分,道自然会有,说明孝是君子建立的根本。而孝悌又是仁的根本。所以无论在修身闻道成仁上,孝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基础性作用。岳飞就是有名的孝子,曾曰:“若内不能克事亲之道,外岂复有爱主之忠?”便是《论语》中这句话最好的注释。

三、孝与礼的关系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篇第五章)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通过这句话我们能够看出,孝在生、葬、祭时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不能违礼。孔子认为孝和礼是有联系的,这里的联系是指孝不能违背礼、不要违背礼制、不要违背礼法,要按照礼的规定、规则、规矩去尽孝。礼是礼貌、礼法、礼制的意思。那么为什么人在尽孝的时候要规定礼貌、礼法、礼制呢?因为礼是孝的表现形式,只有孝以礼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们才能看到孝,感受孝,遵从孝。人们只有按照孝的要求去做,做到礼的程度才是孝。所以礼是孝的形式,而孝是礼的根本;礼是孝的约束,孝是礼的内涵。但是礼和孝之间靠什么来联系和体现呢?靠情,靠亲情来体现。如果子女对父母至真至爱,那么自然会用心孝顺父母,孝的行为表现自然会真情流露,符合礼的规定;如果子女对父母没有亲情,即便表现得形式彬彬,也会只流于礼的形式,而不会有真正的孝心,表面上会让人感觉他很孝顺,好像符合礼的规定;但是实际上只有父母知道他不是真的孝顺,不符合礼的实际要求。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孝”是父母要求子女在对待自己的一种道德要求,这种要求要符合周朝时期礼的规定,被孔子总结为生、葬、祭都要符合礼。既包含了父母活着时候的要求,也包含父母去世之后的要求,所以孝的本质其实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一种体现亲情的关系要求。孝既有它的范围,也有它的作用。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但是今天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却异常紧张,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各种冲突不断刷新人们的道德底线,这时重新回顾《论语》中对孝的论述,对今天的日常生活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义。

[1]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2]傅佩荣.人能弘道——傅佩荣译解论语[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3]钱穆.论语新解[M].上海:三联书店,2002.

[4]张铭一注译.论语全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

[5]史昱.国学常识全知道[M].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13.

[6]韩兆琦注译.史记[M].上海:中华书局,2014.

[7]刘正一.论语读本[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

2020—06—12

B22

A

1673-4564(2020)05-0042-03

猜你喜欢
孝顺论语子女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4
如何读懂《论语》?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03-17 08:57:46
孝顺
幼儿画刊(2016年9期)2016-02-28 21:01:06
《论语·为政第二》
La cultura de la piedad fi lial en China
半部《论语》治天下
“孝顺”孩子
小说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8:5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