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娟
关于农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探讨
杨娟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8)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高职院校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在职业教育中,教师既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使学生成为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农业教育人才,加速高职教育改革和学生全面发展紧密结合,推进高质量的人才培育工作。本文围绕农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发展价值、存在问题及融合培养策略展开探究,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借鉴参考。
农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精神;融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农业高职教育作为推动现代人才培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成为了推进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柱,承担着培育高素质技术人员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农业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多项教育措施,深化职业改革,从学生的职业精神到职业素养上进行强化和塑造,使农业人才培育工作呈现出新的发展生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作为培育一线专业化农业技术人才的平台,要通过多项教育措施,全面提升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以此促使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多项发展。从整体上看,农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智力、意志、素质等多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顾名思义,在高职教育工作中,职业技能指的是对劳动者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培养、考核和鉴定,它是对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规划确定。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指导,拓宽毕业生渠道,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农业高职院校应该具备的职业认知。在具体的职业技能分类上,职业技能可以分为技工类技能、餐饮类技能、服装设计类技能、汽修类技能、美容化妆类技能等等。
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发展前提。教育人士普遍认为,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是就业的根本,也是保障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途径。高职学生和大学本科学生相比,虽然学期时长较短,但是所掌握的技能却较为扎实。因此,在开展职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职业教育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依据,将职业环境与条件、职业教育水平和职业道德作为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方向,将职业技能和劳动者的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
社会发展的进程表明,人类的职业生活是一个历史范畴。所谓职业精神,指的是人在社会交际、劳动生产之中所产生的劳动分工,并且具有专门的业务和特定的职责。可以说职业精神和人们的职业生活紧密相连。
在高职教育中,职业精神的塑造极具积极的精神和操守,又能够体现出独特的精神、能力和性质,以严谨的职业精神模式,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四个方面。从职业精神的组成内容上看,它能够鲜明的表达出不同职业的根本诉求以及职业责任,体现不同行业从业者所具备的精神传统和心理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生活相互影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从业者的思想品行,影响着每一个人的职业面貌和精神风貌。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育工作在推动经济发展、增进社会就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受社会观念、市场供给等因素的影响,农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发展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针对现代职业人才的培养,如何将职业精神和技术能力相互融合,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农业技术人才,已经成为了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为了了解当前农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发展现状,笔者以辽宁省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计48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达到452份。
调查数据显示,在面向农业类高职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中,有105名学生认为,自己对于农业职业技能的掌握存在欠缺,在构成原因上,有203名学生存在职业“自卑性”,认为农业行业不被重视,有117名学生认为自己未来可能不会从事和农业相关职业。综合相关调查数据,可以得出,对于高职农业行业人才的培养上,存在着种种的外在制约。
首先,从农业行业的发展趋势上看,学生所具备的职业认知较低。这是因为:涉农行业的劳动环境普遍较为艰苦;农业工作者难以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认知;农业经济投入周期长但是见效缓慢;再加上一部分人认为农业工作中的职业定位是“脏、黑、傻”,这在无形中降低了农业院校大学生的从业积极性,极大的挫伤了他们对农业职业技能和精神的塑造和深入。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了近些年来,高职农业职业技术面临的职业困境。
在农业高职院校中,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直接体现在校风、学风等方面。通过对学生创业历程、实体教学的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具备着创新不足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农业类高职学生的从业、就业等方面。
统计数据显示,在毕业学生之中,仅有7%的学生从事农业自主创业的工作,有83%的学生选择择业、应聘的就业方式。同时,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创业上,也呈现出了明显的非农化特征,农业专业优势的发挥不够充分。在高职农业类学生的就业意向上看,只有67%的学生表示自己有清晰的工作目标和职业定位。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路径较为狭窄,职业定位仍然不够清晰。
从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的家庭情况上看,有71%的学生来自农村、县郊地区,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农业种植息息相关,但是在自身专业技能、文化素养和见识眼界上,都不够开阔。
一方面,受高职招生政策的影响,学生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素养普遍低于全日制学生,在文化素养的提升上面临较大的问题。因此,他们对于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认识和规划意识不足,无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上,达不到相应的平衡。他们在求学的过程中,更看重于对就业技能的锻炼,在职业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和盲目性,如过多地以金钱作为评价职业的标准。以至于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心思体会校园生活,对于现代农业科研和技术研发都不够重视。
受家庭环境、家长文化层次的影响,不少高职学生自中学起都是学校教育中的“后进生”,一些学生存在这厌学、习惯不良等不同的问题,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制约。而在实际教学中,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处于“两张皮”的状态,比如职业精神的培养没有融入课程体系,职业学校内部没有专门的部门将其系统化、常态化。同时,在高职院校团委、就业处等相关部门,在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培养上,没有形成教育合理,导致其教学成效难以保证。
职业技能作为学生适应岗位、胜任工作、立足社会的第一步,要通过各项职业活动,对学生的职业特性进行根本性的价值判断,尤其是要从学生的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训和规范,通过“内化于教,外化于行”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塑造职业精神,并在长期的积累中逐步确立自我价值观念,从而推动农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相互融合,具体分析如下:
根据教育部门发布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互融合,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教师要帮助农业高职学生强化职业价值认知。农业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学生将会从事农业生产、农业建设、农业服务等相关的一线劳动工作,为此教师要利用职业教育的时间,加强学生对农业劳动的认知。要让学生深刻体会个体劳动在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劳动是平等和受人尊重的,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第二,教师要在教学中突出职业价值追求,要让高职学生对职业定位具备理性的认知,不单单重视职业所带来的经济收入,还要牢固树立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观念。要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定位,让学生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第三,教师要引领学生明确自己已经具备的职业规划,要让学生树立较强的职业竞争意识。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自己,客观的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身所应具备的目标定位,为农业职业人才夯实发展基础。
事实上,农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都属于道德规范的范畴,是“敬业”、“诚信”等内容的集中体现。而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育都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够发挥职业教育教化人、感动人的作用。为此,高职院校要将职业精神有机融入到职业技能的培育中,通过优化课程培育,实现高职院校培育高技能人才的目标。通过搭建全方位的人才培育方案,把职业精神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之中。
例如,教师要充分发挥农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的发展优势,在课堂教学、专业实训等方面,结合行业特点和院校的专业特点,帮助学生分析从事该岗位所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按照新型农业人才的职业特色,打造一套职业技术规范,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其产业化、专业程度,在培训方式时结合“一村一品”“现代职业”的农业专业化改造项目,对学生进行种植技术、养殖技术、设施农业等农业生产知识培训,将组织学生加快职业技术优化,让学生接受更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培训,为高素质经营性农业人才的培育提供发展助力。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突出抓好农业科技的发展创新,而这一系统的最终完成,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业技术人才。因此,在农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上,教师除了要通过多种文化教育活动,增进学生的农业专业技能,还要充分借鉴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优势,吸收国际先进农业的合理因素,增进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新的就业观念。教师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相关农业生产经验,包括跨专业知识、管理知识等等,将现代农业技术培育推向前沿化的发展,使学生能够时刻以“学习新科技”“掌握新技术”“探索新领域”为职业根基,共同引领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在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生态及植保技术、沼气技术等方面获得新的成果,实现更大的突破。
农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相互融合不止是需要高职院校、学生、家长之间形成三方配合,还要将培育新型职业技术人才作为发展关键,积极吸纳政府、社会及农业公益组织的力量,使学生能够将专业理论和职业实践相互结合,达到农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相互融合。
首先,教师要积极依托政府的工作职能,通过吸纳农业人才培育资金、设立国家级农业人才培育奖学金等形式,多渠道、多参差、多形式的培育新型农业人才。其次,要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发展原则,把农村文化教育和科普教育结合起来,增进学生所掌握的职业技术含金量,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校+园区”的培训模式。要以集中授课和自学讨论、经验交流与现场观摩、座谈讨论与岗位竞赛相结合的形式,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农业教育体系,扩大对学生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塑造和融合。进一步增强高职农业教育的覆盖和宣传面积,鼓励高职学生积极寻求职业创新、深化职业技能、塑造职业精神,让学生能够更加清醒的认识自身所具备的职业定位和价值追求。
综上所述,建设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业人才,通过对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相互融合,能够帮助新型农业人才的塑造和培育,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生献身农业的思想教育,在高职学生中,广泛开展学农、爱农、为农的教育宣传活动,进一步抓好项目化农业教育。除此之外,教师要在农业专业课程的建设上,进行更深度的思考,用具体的实践操作阐明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农业专业素养的应用实践。让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达到更好的融合,使学生对农业职业教育具备深度的理解和掌握。
[1]艾红梅.高职院校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教育相融合的实践途径一以财经类专业为例[J].高教研究,2016(3).
[2]葛志亮.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三个维度[J].继续教育研究,2014(4).
[3]李丽红.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8(7).
[4]仇竹妮.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现实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34(6):171-174.
[5]杨金栓.依托全员化技能大赛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的思考[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8(5):26-28.
[6]王宏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研究[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8(3):36-40.
2020—01—20
G718.5
A
1673-4564(2020)03-01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