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素妹
校企协同模式下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蔡素妹
(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0)
校企协同教育模式是跨境电商人才创业素养的高效模式,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创业的无缝对接。本文在分析校企协同教育模式的常态化要素和当前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路径。
校企协同;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跨境电商在国家经济中的发展地位决定了其专业人才培养的巨大战略价值。“高校在培养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过程中,建立与该行业运营模式、服务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一系列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1]作为跨境电商人才的培育基地,高校要突出校企协同教育的连贯性与互补性,在探索育人机制的同时更要从创新创业的视角来审视人才的教育目标与内容,不断为跨境电商发展提供源源的人才支撑。
校企协同教育必须基于社会需求与办学要求,发挥专业教育优势,搭建属于专业的协同教育平台。这个平台将吸引包括企业、科研中心等力量的参与,对学生进行由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打造,使之保持与未来创业相一致的能力素养。
校企协同教育并非“一刀切”的教育,需要在教育执行过程中挖掘典型,对接行业标准,突出教育特色,将专业教育打造成为“不可替代”的精英教育。
教育服务于人的发展,而人才的培养则是服务于未来经济创新发展。故而,校企协同教育既有利于教育发展,还间接支持了企业发展,协同教育的服务性质不可更变。当然这种服务是要适应于服务对象需求的,如行业经济发展、国家双创人才培养等。
校企协作教育关系的定位必须遵循“四个转变”原则。一是集聚性原则,即校企协同教育,就是吸纳企业、科研单位等进入协同教育体系中,整合各种资源,适应性建立工程实践基地、实训平台,并根据参与角色的不同,设定考核机制,激发合作动能。二是多元化原则,校企协同教育要实现校企协作的全覆盖,即要实现课前课后、理论实践的全过程、全方位教育,使得学生在专业素质、就业素质等实现全面进步。三是开放式原则,校企协同教育要重视对先进办学理念的吸纳,重视企业、科研单位在学校教育中的参与价值,尤其在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对照自观、持续优化。此外,可在授课等层面与这些单位形成定性合作机制,让校企协作教育注入时代元素、引入专业前沿技术。四是协同化原则,高校必须坚持“产——学——研”为一体的教育发展模式,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协同执行,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同步推进,课堂教学与课外研究融合进行,不断强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协同性与高质化。
跨境电商人才来源主要集中在国贸、电商、商务英语等学校教育专业,但这些专业虽触及跨境电子商务,但培养的人才与跨境电商的跨界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脱节。一是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创业的需求。跨境电商发展需要综合型、复合型的专业人才,但高校当前人才培养并没有拟定与创业就业相一致的教育计划,理论知识的可应用程度不足,实训环境又与实际就业创业工作环境有较大差异,导致高校持续培养与输出专业人才,但这些人才又游离于企业需求之外。二是高校发展难以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这主要由于高校自身发展对社会资源的吸引有限,政府参与地方高校发展缺乏良性互赢的合作机制,企业对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或创业素养认同度不够,主动参与热情较低,高校创业教育基本处于闭门单打独斗阶段。故而,人才培养供需的平衡将是校企协同教育推进的良好导向,高校创业教育要知供需,自我调整,才能让所培养的学生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
另一层现实是,无论职业高校发展还是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国家都给予政策上的全面支持,这是校企协同教育的良好环境保障。当前,国家已经陆续提出“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双创教育等,这些既为当代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用场,又为高校专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形成定向政策扶助。此外,国家提倡“职业教育协同要各取优势”,擅长的人做擅长的事,政府主导宏观设计与政策支持,企业主要是实训管理与人才评定等,这几者间逐步构建成良性而高效的培育环境,逐步实现资源一体化、文化一体化、产学一体化协同教育发展。
“跨境电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校内、校企、校地、校际以及跨境合作等多元主体的协同体系。”[2]一是要加强校内协同,实现跨专业的教育融合。跨境电商专业并非拘泥于一种素养的培育,其涉及到国际贸易、跨境交易、网络市场营销乃至法律服务等若干专业领域。故而,建议校企协同要注重不同科系的融合,尤其是文、工科之间建立常态化的专业课程互通学习机制。尤其要实现跨专业课程平台与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让跨境电商专业与相近专业教育实现紧密链接,相近专业交叉培养。二是要加深校企协同,实现不同培育主体的教育融合。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既要重视内部协同,还应该吸纳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外部力量,实现教育智慧的共享共用。建议建立跨境电商人才孵化共同体,不同培育主体从职责角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讨论互补为共同人才培养计划,其中囊括了精英人才孵化愿景、培养共同计划及“双师型”教师的人才支持等。同时,还应该在人才素养标准化考评上制定共同规范或原则,引导校企协同教育向高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建议与跨境电商巨头,如阿里巴巴等,建立人才培养长期协议,强化专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位移,进而持续培养出更为优秀的电商人才。
校企协作教育必须注重专业培育的阶段性,要突出通识教育的奠基作用,突出实训与创业的自主与创新价值,建立“学——训——创”为一体的分步教育机制,同时实现创业创新素养在专业课程、专业课堂中的厚植,实现多元教育力量的合力,提升人才培养的价值维度。
第一步,基础通识。高校作为培育主体,对跨境电商专业学生进行课程培训,定期举办相关专题讲座,邀请课程专家创立创业讲坛,对所有该专业学生进行基础类专业知识教育,同时对学生进行创业启蒙教育。
第二步,仿真实战。采取共学一体的教育思路,由高校及企业作为跨境电商专业培养的双主体,在专业课程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在实践实训中创业教育的植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基础素养。
第三步,创业实践。高校通过邀请第三方专业教育中心开办双选交流会,将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学生推荐进入人才资源库,为其博取更多实习平台与就业创业空间。尤其通过素质诊断,能够对创业潜质较高的人才提供可行性区域创业项目,并以企业家为引领,科学修正创业计划,全程指导推介合作伙伴,逐步将其专业素养转化为专业创业素养。
实现多位协同就是要从条件环境创造与支持上予以强化。一是要打造跨境电商跨专业教育团队,可分课程、实操及创业等类别组建团队,实现教育研究与专业教学的相融合。一方面,突出专业培训对于专业教育团队的提质作用,发挥校企协同平台的优势,制定激励性措施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到学生创业中去,增进教师创业经验与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引入优质人才资源,补位高校专业团队素养短板,建立实行创业导师制并定期评价,利用其专业优势带动其他教师与学生参与到专业创业实践中。二是要打造跨境电商跨领域资源平台。突出强调产业对接,由高校与企业合力建设跨境电商人才培育平台,如创业人才孵化基地、大学生众创中心等,建构基于实验室与实训室之上的创业教育平台体系。再者,建议对应不同行业领域,创建专项创业服务平台,并将授课教师、企业家及科研专家适配性纳入不同创业服务平台,及时跟进学生创业进程、解决行业创业困惑与难题,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提升新高度。此外,还建议设立示范性创业平台,尤其是跨境电商领域实现创业起步的团队予以大力支持,使之发挥创业经验优势,辐射带动创业教育。
“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3]唯有将所有具有创业优势经验的部门联合起来,将所有相关跨境电商的专业融合起来,才能逐步推进并形成跨境电商教育体系。因此,要重视多元培育主体的固化与责任定位,在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间建立起无缝对接的人才教育输送机制,实现培育主体间的教育互补与资源共享,强化跨境电商人才培育的质量与延续性。
[1]陈舜孟.论协同创新视角下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7):109-110.
[2]王汉荣.校企协同育人视角下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6(3):13-17.
[3]赵健,魏丽,李知屿. “政、校、企”协同培养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8(7):18-19.
2020—02—14
蔡素妹(1979—),女,汉族,福建泉州人,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G718.5
A
1673-4564(2020)03-01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