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小卉
立德树人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鲁小卉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福建 厦门 361101)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包括核心价值观的建立、职业道德的养成、科学探索能力的培养等各个方面。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强调立德树人的全面性,德育的实践性和有效性以及育人方式的先进性等诸多方面,以期通过若干年的高职院校求学经历,使学生具有面对社会、面对企业一线、面对未来发展的综合素养。
立德树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途径
立德树人,其核心要义是以德育为先,通过多途径熏陶和培育,使年轻的一代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起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出彩、生辉。因此,学校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强化三全教育,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德育工作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让学生能全方位、立体地接受最好的教育,以构建和实施“大德育”框架体系为方略,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大量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
教育部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六大基本内涵,即人文底蕴、科学素养、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高职学生是一群18-20岁左右的青年,他们是高等教育群体中的一员,但又比较特殊。他们学习能力不够强,但动手能力有优势;他们心理素质较好,社会适应能力较强,但自制能力又比较欠缺[1]。因此,在立德树人的任务和要求下,需要明确高职院校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要求。
公民主要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形成的权利、义务与契约的关系。发达国家公民教育的目标是人的现代化素养的培育,以及责任担当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这样的人既符合发达国家自身发展的需要,也能保障个人发展所需。比如德国的公民教育是要培养具有爱国心和高尚型人格的义务型公民,公民需具备国家要求的道德品质,如爱国、牺牲、勤俭、忠诚和忍耐,美国公民教育则是要培养“负责任的权力型公民”,法国公民教育要培养“资格公民”。近些年来,我国也逐渐重视加强公民教育,特别是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教育目标在国家政策文件中被提出来。
高职学生的公民意识应当包括遵纪守法意识、规则意识、公共意识、参与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等。首先就要有明确的公民意识,始终不忘自己是一个公民,并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利;其二,要能积极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其三,要能积极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第四,要能很好地履行公民的法定义务和责任。
核心的道德修养即为我们普遍意义上认为的“德”,这也是立德树人的核心要素。具体来看,高职学生应当在以下五个方面着重加强修养。一是要有家国情怀,包括国家认同、民族团结、文化传承、尊老爱幼等基本品质。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有民族认同感,愿意与校内少数民族同学交往,并跟他们和平、友好地相处。学生了解和学习祖国的传统文化,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尊敬师长,爱护比自己年幼的同学或孩子,知礼仪,懂规矩。二是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包括自主独立、耐挫抗压、积极乐观、人格尊严等品质。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进行自我实现与自我管理,能够自我支配,具有主观能动性。面对人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各种事物的时候,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来考虑问题,以乐观阳光的价值观,从正面的角度来诠释问题,不仅自己可以从中得到愉悦的感受,也能够感染周围的人,为社会带来正能量。三是人文精神,包括自由精神、宽恕仁厚、尊重生命等品质。一个具有自由精神的人,应当是一个对问题能够理性判断,并进行自主选择且承担责任的人,在真理的追求中具有独立判断力,在社会的参与中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四是科学精神,包括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等品质。在全球性环境恶化的背景下,科学素养特别应当注重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能源意识及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等意识。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要强调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在社会生活中自觉抵制各种非科学的迷信思想和邪教宣传。最后是法治精神,包括权利义务、遵纪守法、公平正义等品质。崇尚和维护宪法权威,自觉遵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和学校、实习单位等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纪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作为将来的职业人、企业人,必须要对企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有先期的建设,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逐步了解企业文化和规范要求,全面了解岗位的职业规范和道德要求,习得诚实、守信、文明、合作等品质,良好的敬业和吃苦耐劳精神,遵守企业的规范要求等。
知识与技能是一个人道德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延展,没有扎实的知识与技能,其“德”就缺乏实践与延伸的舞台,也无法最终体现“树人”的内涵。作为一名高职学生,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积累,具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学习责任感。高职院校结束之后,很多学生即将进入社会,成为企业技术岗位上的一员,因此,在入职之前,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必须的。高职学生应当要认真学习、掌握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基本功扎实,将来上岗进入角色快。实践技能除了专业技能,还应该包括那些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来临的、适应于未来岗位普遍需求的社交技能、沟通技能及创造力、灵活性等。
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要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始终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与环境,提升教师的教学与创新能力,完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更适合学生成长的课程体系,健全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以保障和呵护每一位学生人生出彩的机会。
目前,各职业院校正加紧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因此,在高职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当将思政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课程思政来促进课改,反之,通过课改来促进思政课程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学校进行的课程改革,将德育的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中。进而通过德育元素与专业、职业的融合,形成独特的职业院校思政课程实践模式。实质上,独立地谈高职的思政课程是无益于学生的成长的,高职的思政课程应当是实践性的课程,它必须与学生未来所要接触到的职业、专业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行修养,从而提升思政课程的实效。再者,要继续发展心理健康类等课程,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提升。
学生的思想品德培育不能离开生活而单论,它不是理论灌输可以完成的,而必须要结合生活来进行,要把学生投入到各种生活情境中去,让他们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养成优良的品德。比如,学生在社会交往、参加学习、文体、听报告、社会调查、参观、旅游和生产实践等各项活动中,一定可以发生相应的交往和互动,这些生活实践和互动性的交往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和构建学生自身的价值体系,进而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方向。在现实教学与生活中,于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一切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交往与活动都能使学生不断找到自我、提升品行。因此,要特别重视德育过程中活动交往内容的给予,并将思政课融入到教学与生活的各个环节,比如,让学生每年参与一定时间的志愿者活动或公益活动,让学生组建和参与各类兴趣社团或活动、比赛,在日常的学校活动中给他们参与日常管理的机会,比如,管理早操和课间操、卫生检查、校园纪律巡查、各类校园活动或赛事的评比等,使他们融入其中,并感受到自己作为集体的重要一员,要提升主体性,以此来达到获取技能、提升感悟、转变价值观的目的。
在思政课程建设与改革过程中,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是否有进取精神,是否有创新精神,是否有课程改革能力等,都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成效,避免使课程改革陷入只有课本、无法传递的困局。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在课程与专业改革进程中,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始终是第一位的,否则任务工作都难以推进。因此,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应当更加关注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通过共同培养、加强培训、逐步引进与校企融合等方式来进一步提升师资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建立稳定的德育师资培训基地、丰富多元的德育师资培训渠道,逐步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思政课程师资队伍。通过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将德育真正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处理好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关系,注意隐性知识的传递和表达,使隐性知识真正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效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形成。实质上,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每一位教师都是立德树人的培育者。
当前,教师往往为道德教育的实际成效而感到担忧,学生又往往不太喜欢思政类课程,家长则常为子女的道德成长而表现得忧心忡忡,而社会对青少年的思想根源和行为品德也多有责难。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它可以追溯到校内、校外,乃至国内、国外。学校教育,其中特别是道德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它不仅与学校其他各方面的教育密切相关,还与整个社会紧密相连,为此它的得失与成败就不能简单归因于学校道德教育[2]。家庭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表现出的为人处事的方法、思考问题的逻辑与他从小受到的家庭生活环境、家庭经济条件、成长经历以及教育环境等等是息息相关的,甚至可以说,这些是决定其思想品质塑造的核心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根深蒂固,甚至可以贯穿一个人发展的一生。社会环境教育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仅局限于校园,只有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社区多位一体的全过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形成人人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的育人氛围,才能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家长、用人单位、行业及社区等各种资源,按照专业岗位要求创设社区、家长和企业参与、监督学校教育的途径,搭建家校企互动的信息网络平台,建立学校、家长、用人单位、社区共同参与的质量监控、反馈与评价的长效管理机制。
综上,德育强调对人性的尊重和对学生个性成长的充分关照,它对于当前相对处于弱势的职业院校学生群体的个性成长和品行养成,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乃至核心关键的作用。从立德树人的长远发展来看,必须要在加强德育的同时,也要全面推进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要求,即要在育人过程中,以德为核心,并将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融合其中,相互促进、相互影响,通过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带动,促进树人的实效。
[1]李昌锋,李新萍.我国高职学生群体特点及成因分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4).
[2]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7).
2019—12—09
鲁小卉(1985—),女,厦门南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G718.5
A
1673-4564(2020)03-01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