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斌荣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精英化实施路径探讨①
董斌荣
(常州大学 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核心目的是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精英教育,以符合国家社会进步的要求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精英化
面对国家崛起、民族复兴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内在需求,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战略如何应对一方面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型精英人才的极度需求,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严峻现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面对这一难题应该如何选择。
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是来讲是一种素质教育,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高端拔尖的创新创业人才,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一种精英教育。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基础性的普及阶段,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体系、师资队伍等多个环节还存在很多不足。由此,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否能满足现阶段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是否符合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趋势。从高等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创新能力与创业意识的培养只是人才培养的一部分,创业只能促进就业不能代替就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可能单独存在,必须也只能融入大学教育的整体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万能法宝但却是高精尖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创新能力提升与创业意识养成可以通过普及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全部高校学生中推广,而作为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发展方向的创新创业实践则应当有所选择,即所谓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精英化,通过一定的途径选拔合适的学生有针对性地重点提升创新素质与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精英化,先要解决“愿不愿意”“合不合适”的问题。人与生俱来的创新创业基因、创新型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都鼓励每个人在各自的职业和岗位上积极创新。但是,不可能强制要求每个人都去创新,也没有必要让人人都创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平台,让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校在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也要慎重地区分基础性课程与强化性课程,指导学生科学地选择自己的发展路径,通过激发热情、培养兴趣、营造环境,让真正合适的、有能力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脱颖而出。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精英化实施是政府、高校、企业、其它社会机构等相关部门的协力过程,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主体。在创新创业教育精英化的探索中,不同高校依据本身的特点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但不外乎高校和学生两个方面:一方面以优质的创新创业氛围充分保证和发挥学生的热情与能力,另一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实践训练有机结合,从入学到毕业,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离不开专业知识、理论指导、实践技能的支撑,因此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不可能脱离专业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的招生规模与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必然无法将创新创业教育大规模与深度推广两者兼顾,同时也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创新创业的意愿、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因此,相对小规模的精英化重点培养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的必然选择。
(1)通过设立专门学院扎实创新创业的专业基础。近年来,许多大学在精英人才的培养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譬如荣誉学院,一般通过选拔学习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心理素质好的优秀学子,强化精英意识,实施因材施教,培养和造就一批富有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复合型、国际化领军人才。另外一种方式是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中心),在全校范围内选拔优秀学生以培训班的形式开展专门的创新创业培训。具体内容和组织形式各高校不一,一般都包含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统筹管理、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等职能。两种形式的共同点是结合专业特点,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2)通过设置创新创业培训课程夯实创新创业的理论基础。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系统的传授给学生。课程可以分为实体课程与网络课程两部分:实体课程应包括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如创新管理、资源利用、企业管理、SYB(Start Your Business)等,任课教师的选派上要做到专兼结合、内外结合,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实战经验。网络课程应包括创新创业数据库、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创业咨询、政策解读,工商、税务、财务、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流程。通过线上、线下的教学以达到增强创业意识、优化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的课程效果。
(3)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固化创新创业实践基础。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请进来”,依托学校现有资源,如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所、实训中心等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将其开放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聘请企业的专家作为导师,为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技术支持与经验指导。二是“走出去”,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在假期或实习期选派优秀学生到企业实习,深入工作一线,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体验,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限于专业素养、实践经验、协调能力、市场竞争等多方面的因素,单打独斗很难打开局面,多以团队合作为主。创新创业团队应当有合理的人员构成、优秀的成员素质、完善的组织架构、强大的技术支撑、完善的后勤保障,而符合这些条件的学生团队只能是由学生中的精英组成,也只有精英型创新创业团队才会有较高的成功率与抗风险能力。
(1)通过学生社团营造优质的校园创新创业环境。学生社团是基于个人兴趣爱好组成的自发性群众组织,其在高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前高校多有成立科技协会、创新联盟、职业发展协会、创业街区等各种各样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学生社团,高校的学生社团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此类社团的扶持与管理,将创新创业类的学生社团打造成学生创新创业的发源地、集散地,成为吸引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主要阵地,创新创业团队的经验交流平台,还可以通过这些学生社团完成对创新创业团队成员的初次选拔,构建起团队的雏形。
(2)通过体验式的创新创业活动筛选出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没有相关经验的积累,校园内能够提供的实践实习的岗位与机会总是有限的,体验式的创新创业活动无疑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途径。通过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的创新创业活动,尽管不能让学生完全体会创新创业的各个细节,也多少能让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过程有大概的认识和了解。高校可以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评审、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沙盘推演、模拟市场、营销策划等形式来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体验,发现其中的优秀者,在导师、院系、学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生的专业特长,将不同学科的学生打造、磨合成一个稳定有特色的创新创业团队,继而深入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3)通过学科竞赛夯实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团队基础。学科竞赛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可靠方式,通过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研究的主观意愿,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科竞赛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能促进学生扎实专业基础,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融合,对大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能力的进行检验,改变了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模式。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一个成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必然是各方面优秀的专业人才的集合,脱离了学科、摒弃了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必然是空中楼阁。同时,学科竞赛的优秀成果可以转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课题与项目,在学科竞赛基础上孵化创新创业项目,由于有了前期扎实的基础、全面的准备、优秀的成果,很多时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通过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推出优秀的创新创业团队。高校通过组织参加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依托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竞赛进一步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品质,如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大赛、“创青春”大赛、行业性质的创新创业竞赛、地方创新创业竞赛等。通过参加各种类型的竞赛,特别是国家级大赛,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校园内形成强烈的示范效应,并通过比赛吸引企业、投资机构,将创新项目产业化、创业项目实体化,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创新创业品牌。
[1]岳昌君.创业教育还要跨过哪些门槛[N].光明日报,2015-02-12(15).
[2]艾军,邹金成.论精英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青年与社会,2014(22).
2019—12—17
①本文系2012-2014常州大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会重点资助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环节问题与对策研究》(12LLSJ08)的研究成果。
董斌荣(1979—),男,汉族,湖南衡东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3-4564(2020)03-00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