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亚东 王 旺
体育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农村体育教学①
任亚东王旺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注“育体”的同时,也应关注“育心”和“育德”。本文从农村体育教学现状出发,从体育核心素养视角分析当前农村体育教学工作的缺失,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体育核心素养;农村体育教学;现状;改建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受教育群体,在体育核心素养上处于明显的缺失状态,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此,明确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核心素养的现实发展状况,帮助留守儿童感知体育的特色魅力,为他们综合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是当前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应积极解决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体育核心素养迅速成为学校体育的核心词汇,并不断融入新的内涵和评价维度。体育核心素养是体育素养的发展和升级,更加关注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适应终身发展所需的关键素养,主张学生需要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也应进一步增强体质健康并培育体育社会情感[1]。体育核心素养具有非常广泛和深邃的内涵,随着人们认知的深入和时代的发展,还会衍生出新的内容,但是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均衡发展这点不会改变。
农村留守儿童属于一个特殊教育群体,农村教学质量相比于城市而言存在客观差距,而体育核心素养作为体育教学的最高目标,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是比较缺失的。造成这种缺失的原因与农村体育教学工作有很大关系,可以说,农村体育教学工作的缺失是“因”,而留守儿童体育核心素养的缺失是“果”。
我国农村中小学由于办学理念的现实差距,很多地区没有形成先进的体育思想和浓郁的体育文化观念,体育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中较少提起。大部分农村体育教师尚不能从认知程度、学生成长重点、构成要素、培养目标、实践途径以及评价指标上理解和把握体育核心素养[2]。尽管很多农村中小学也积极向城市中小学看齐和效仿,但更多关注的是体育学科的表层的教育现象和成果,并没有从本质上挖掘体育教学的差异,习惯性将问题归结为一些看得见的因素,如体育经费投入不足、体育场地设施欠缺、学生自身素质缺失等,而较少从体育的宏观指导思想上探索真正的症结所在。
新课标下,体育教学应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充分发挥体育课程“育体”和“育心”的功能,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农村体育教学局限于体育课堂上,忽视了课外体育的重要性,体育活动开展形式化,忽视内涵建设,对留守儿童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无法形成支撑作用。
1.体育硬件环境建设。体育硬件环境是上好体育课的基本前提,对农村体育教学而言,可以充分扎根农村这片土壤,融入教师和学生的智慧,优化现有的硬件设施,为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奠定物质基础。
2.体育知识。不仅要关注体育学科知识,也要关注日常锻炼常识和体育安全知识,杜绝以偏概全。
3.体育技能。教师通过示范和引导帮助学生习得必要的体育技能。
4.体育健康素养。既包括学生生理层面健康,更包括学生心理层面健康,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教师更应关注后者。
5.体育态度。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学生的学习态度两个维度解读,教师态度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效果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学生态度则需要教师重视并做好引导。
6.体育文化传承。主要指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传承,比如各地的民间体育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爱国情操具有积极作用。
7.体育沟通素养。沟通既是体育教学的必要前提,也是体育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3]。
8.体育精神。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的时代精神。
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一直难以吸引优秀师资,农村留守教师一直处于不断流失的境地,他们在学历背景和专业能力上与城市教师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城市教师对比,农村体育教师在实践能力、知识系统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上都存在现实差距,在体育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上有所欠缺,在教学实践、教学科研等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特别是创新思维上差距可能更大[4]。农村体育教师如果不能有效改善单一的知识体系和弱化的实践能力,会影响自身综合执教能力的提升,从而无法较好地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首先,农村体育教师需要牢固树立创新教学思维,加强自身学习,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并能密切关注学生身心状况,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保证他们在体育课堂的获得感。其次,加强对农村体育师资的培育和引进,为农村教育留住更多的人才。再次,农村体育教师要善于成为一个观察者,留意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变化,提升其课堂参与度。最后,学校也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关注其内心世界,提升人文关怀,在育体的时候也重视育心。总之,提升农村地区的体育师资水平,提升农村体育课堂的软实力,是培育留守儿童体育核心素养的关键举措。
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核心素养认识不足或者存在误解,这种理解上的缺失必然制约农村体育课堂的优化与创新,再加上体育课的边缘化地位,学生缺乏动力和机会了解体育核心素养,很难领会到其实质和精髓[5]。基于此,农村体育教学应适时调整策略和方向,从传统的桎梏中走出来,在追求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提升的同时,适当降低其重要性,更多地从人文层面和实操层面关怀学生,重视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认可其努力进程,在体育和生活间寻找更多的联系。
首先,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于潜移默化中孕育学生生活体育意识,使体育教学更接地气,强化对学生的粘附力。比如,教学生制作简易篮球架:用废旧木板制作篮板,用废旧铁丝制作圆形篮筐,用丝线做成篮网;障碍跑训练时,引导学生用课桌或椅子充当障碍物,用桌椅板凳做成包围圈,指导学生开展训练。这样就地取材的教学思路既简单有趣,能够有效拉近体育训练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也能够提升训练的实效性。
其次,体育课堂上也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生活化实践能力,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巩固体育运动技巧,也能帮助他们掌握更多实用性生活技能,有力推动体育生活化教学。基于此,体育教师可以有意设计一些基于农村生活场景的体育教学活动,比如将接力比赛设计成“稻田大抢收”的劳作场景,将投掷项目加工成“投掷秧苗”的田间场景,这样在体育实践环节更多地植入农村生活化场景,鼓励学生用肢体体验、用心灵感受,实现体育教学与生活经验的有机结合。
众所周知,农村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接触,在家庭教育上有着先天缺失,基于此,农村体育教师应该更多关注学生心理道德层面的诉求,发掘体育的多元化教育功能,育体的同时育德、育心,积极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这对于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一,融入文明礼仪教育,如微笑、握手、鼓掌、敬礼、谦让等,教会学生基本社会公德和文明规范,在日常体育教学和体育比赛中积极实践体育道德和文明规范,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其二,推动集体主义教育。留守儿童基本与祖辈一起生活,在爷爷奶奶的无节制溺爱中很多孩子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基于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协调沟通、互帮互助,在充分互动的过程中传递友情和爱,理解和实践体育精神。其三,融入自强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条件普遍一般,教师应从他们的体育消费行为入手,引导学生选购物美价廉的体育用品,塑造正确的体育消费观。最后,植入自主意识教育。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话语权和自主权,比如让学生协助组织教育、布置场地设施等,培养学生积极的体育态度和自主能力。总之,农村体育课堂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看不见”的发展诉求,从心理道德层面推动他们的全面成长,为体育核心素养发展注入充足动力。
体育核心素养是当前我国体育教学领域的聚焦点之一,也是农村留守儿童非常欠缺的重要素养,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子。从体育核心素养视角分析我国农村体育教学工作的不足,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为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农村体育教师需要深刻认识体育教学本质,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积极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提高体育课堂的内容粘附力,在育体的同时更要育德、育心,促进留守儿童从生理到心理层面的均衡成长。
[1]柳友荣,罗永义,柳泳.农村社区体育:留守儿童心理成长干预的现实路径——基于公共治理视域[J].池州学院学报,2013(2).
[2]谢春艳.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留守儿童的体育教学策略分析[J].都市家教月刊, 2017(12).
[3]董超艳.核心素养下的人格培养——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后进生的转化[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7(8).
[4]郑凯.农村留守儿童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以河南省南召县石门乡小学为例[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5(5).
[5]刘桂芳.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锻炼与社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8).
2020—01—02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8SJA1610)。
任亚东(1972—),男,汉族,江苏涟水人,硕士,淮阴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G642.0
A
1673-4564(2020)03-00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