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会斌 魏云雁 闫小飞 李 娟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①
尚会斌魏云雁闫小飞李 娟
(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肩负着为我国培养高端人才的使命,对促进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要将大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思想政治建设又是重中之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人生信仰、价值取向、处事方法的选择都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连。在当下这个复杂的社会,如何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广大高校教育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革命文化是我国共产党人用鲜血谱写的优秀红色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起着促进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精神文明的建设也成为了当下必要的工作。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的培养,对促进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的一种信念教育,其核心便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而高校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能否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中,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面对新的形势,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做出改变,探究新的教育方式,制定出符合当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党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时效性”,所以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革命文化即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无数次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建立起的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作为价值导向,汲取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参考世界优秀文化的集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源头。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是我国伟大的革命事业的精神表现,是广大革命人的优良精神意志的聚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新中国的成立,由于不同的现实情况形成了不同的表现形式: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优秀革命精神[2]。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健康积极向上的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由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结合而生,与社会主义生产力相匹配,具有强烈的中国时代特色,能够不断提高人的精神世界,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表现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重构,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继承发扬,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激发文化活力,增强文化凝聚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3]。
由于长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至上的资本主义思想蔓延,当代大学生的金钱观出现扭曲,对物质的追求过于强烈,从而忽略了人生信念、信仰的建设;由于价值观的变化,部分大学生更注重个人利益,更加强调个人的得失,缺少社会责任感,没有集体意识;大部分学生从未树立过信念、没有信仰,在内心没有坚持的目标方向,整日浑浑噩噩、迷茫。
首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与当前学生的思想无法联系起来,对当代大学生了解不够,课程内容枯燥,无法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达不到教学效果;其次是教育者水平不够,教育者本身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不够,教学水平低,教学经验少,教学态度不端正等等都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不利因素。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柱,是文化自信的来源,是历经血雨的强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革命时代,发展于改革开放时期,始终掌握着时代的脉搏。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们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新中国建立的艰辛与苦难,了解新时代的文化潮流,加强学生们的文化认同感,有助于树立起学生对我们国家的文化自信。
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在课程中向学生们介绍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来源、意义、表现等相关内容,极大的丰富了课程内容,贴近大学生们的现实生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文化的感染力,帮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了解这些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们。
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对学生有帮助的知识,让学生们了解到无数先烈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付出的鲜血与生命,深刻理解各种的革命精神,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们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人生信仰信念,帮助学生们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通过学习革命文化,理解革命精神,让学生们知道当今社会时代的来之不易,建立健全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养成艰苦奋斗,不怕艰难的精神。激发大学生树立坚定的人生目标,有助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建立,培养大学生甘愿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先做好思想文化的传播,将马克思主义和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科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从现实教学出发,让理念与学生实际所学的知识联合起来。在政治、历史及人文课堂中,加强对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关的知识的教育,让学生们充分的认识到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要把握好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习近平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地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坚决吸收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坚决抵制腐朽落后文化。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为大学生做好价值导向,做好引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把握好前进方向[4]。
首先作为政府来说,要制定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政策法规,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和精神氛围建设;其次对于社会而言,也要积极发展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又能促进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利用科技潮流,先进的宣传媒体,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聚集的社交网络平台中宣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大学生内部,做好文化传播。
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学生的日常活动结合起来,增加体验感,增长学生的见识。开展关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各种活动如:在大学校园开展革命精神系列宣讲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讨论会、红色歌曲合唱比赛、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演讲比赛、节日纪念日教育等等活动,让学生们真真正正的认识到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到文化中去,而不是片面的、枯燥的文字了解,促进大学生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树立起民族和文化自信。
作为大学生而言要加强自主学习能力,自觉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主动了解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革命事迹,学习革命精神,主动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争做“四有”新人。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自我约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融入进集体之中,学会承担社会责任,发扬革命精神,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结合实际情况,实践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确立自己的社会义务,坚定跟着党的前进步伐,建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及坚定人生信念,担负起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5]。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建设发展中创造的特有的文化,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是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也有着重要意义。大学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接班人及建设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发展,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着影响。基于此,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做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对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促进其全面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张彬,闫莉莉.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有效性研究——以延安大学为例[J].学理论,2018,(7):234-235.
[2]李东朗.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J].人民论坛, 2017(17):30-31.
[3]路瑾.浅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点及意义[J].长江丛刊,2017(33):112-112.
[4]李燕,张秦.试析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2):22.
[5]霍庆生.新时代背景下红色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高教学刊,2019(9):182-184.
2019—09—10
本文系《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19zsszsx152)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尚会斌、魏云雁、闫小飞、李娟、华金、屈静怡、李晋雅)。
尚会斌(1985—),男,汉族,山西运城人,运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G641
A
1673-4564(2020)02-01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