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艳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弘扬劳动精神路径研究
喻艳
(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也赋予了劳动精神新的内涵。高职院校在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方面存在着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教育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所以高职院校有必要从劳动价值观念、劳动教育内容、健全保障机制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新时代劳动精神。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精神;弘扬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及要注重培植劳动精神,并赋予了劳动精神新的时代内涵。2018年9月10日,习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谈到六个“下功夫”,指出,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就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
习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对学生弘扬劳动精神提出了三方面的指导要求,一是端正劳动态度,树立劳动观念;二是持续劳动教育,形成劳动习惯;三是鼓励学以致用,学成报效祖国。国务院2019年1月24日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总体要求与目标,是要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学生只有学好技术技能,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做新时代劳动者。[2]吕国泉、李羿认为劳动精神是关于劳动的理念认知和行为实践的集中体现,两者构成劳动精神内涵的整体。从理念上重视劳动,从实践上践行劳动,就是弘扬和践行劳动精神的全部内容。[3]
综上,劳动精神是一个人对于劳动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是指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具有战胜困难,坚持不懈,努力完成劳动任务的意志、信心和勇气。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95后”“00 后”,进入大学后,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思维活跃,较为功利,倾向实用,不重视人文素养课程,对操作性专业课程感兴趣,在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体现在高职院校学生本身不愿意参加劳动,如打理个人生活的劳动、班集体的劳动活动。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中小学重文化分数轻素质劳动、社会氛围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二是体现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平时不努力学习,考试期望作弊,不劳而获。三是体现在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如随地乱扔垃圾等不良习惯。四是体现在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很多同学在就业找工作时倾向找在办公室工作的低薪岗位,也不愿意找下车间、下基层的高薪岗位。五是劳动热情不够持久,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可能一段时间对劳动很有干劲,但长期坚持下去就打折扣了。
一是高职院校不够重视劳动教育。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专业技能课程、轻劳动品质培养的普遍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有些教师也认为劳动课程可有可无。二是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内容单一,没有形成系统的劳动教育内容。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可能涉及学生志愿服务、专业顶岗实习等方面的内容,但内容不够完整,不够系统。据对12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71.9%的学生认为劳动教育并没有对学生起到积极作用;51.1%的学生觉得目前的劳动教育内容单一;80%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很有必要。三是在学生评价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将劳动素质纳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条件中。四是学校劳动教育方法不科学,目前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以完成任务为目标,鲜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甚至有些高校把劳动当作了惩罚学生的手段,这就很容易形成学生对劳动的逆反心理。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院内涵建设,提升学院文化品位,营造有利师生成长的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存在着粗放型的特点,校园建筑壮丽,但校园文化内涵缺乏创新,有关劳动教育在校园文化中缺乏完整的系统的规划,学生难以对校园文化产生认同感,也难以在全校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氛围。
劳动实践活动改造了自然界和社会,人生价值的实现也要通过劳动等各种实践活动来实现。青年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才能地履行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受社会的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当今“95后”“00后”大学生中出现了劳动观念淡薄的现象,如责任心不够,功利心较强,工作主动性较差,不重视体力劳动,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等。当今社会,人人都想以最少的劳动换的最丰富的成果,这仅仅是随着社会科技发展人们对提高劳动效率的渴望,但并不意味着要否定劳动精神。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通过举办道德讲堂、主题教育、专题讲座、演讲征文活动等形式并同时开展一些劳动实践活动来加强对学生的劳动观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起高尚的劳动观。
(1)将劳动实践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单独设一门劳动实践课程,设学分,使之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毕业时能否拿毕业证的必要条件。可以将劳动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比如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在学习素描课的过程中,有专业老师安排相应的清洁画板、清洁画室、清洁绘画工具等课下任务,以此来督促学生提高自身的自觉性,使学生能从劳动体验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从而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
通过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培养一定劳动素养。勤工助学岗、学生助理岗可以为帮助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学生通过付出劳动获得相应报酬来补贴学习生活费用。
设立固定“劳动日”,在校园中营造一种人人参与劳动的氛围。高职院校可以确立一个固定时间作为全校“劳动日”,整个校园实行各个范围划分区域包干责任制,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劳动,并定期开展评比。一方面能解决学校清洁工劳动力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集体观念。
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也是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的一种形式。志愿服务虽然是不求汇报自愿做出的社会服务行为,但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志愿者的综合素质,而且对促进社会进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重视学生日常生活锻炼。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长、工作、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好的习惯将使人受益终身。高职院校十分有必要重视学生日常生活劳动锻炼,通过日积月累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一时的劳动实践活动很难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劳动习惯,因此要重视学生文明寝室建设,把对学生弘扬劳动精神的要求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3)加强课堂教学平台与社会实践平台、日常劳动锻炼的有效联动。努力改变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日常劳动锻炼脱节的状态,实现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定期与日常有效联动,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学生专业学习、技能培养、行为养成中去。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形成全校一盘棋,加强全体教职工师德师风建设,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真正把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落到实处。
高校在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同时,也要保证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制度化常态化。如制订劳动流程、劳动标准、劳动检查等多项制度,将劳动教育和义务劳动纳入评先评优评价体系。通过制度化劳动实践保证学生劳动实践教育顺利开展。通过常态化劳动实践使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持续性得到保障。此外,高职院校需要将劳动状况与劳动态度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纳入学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编写劳动教育教材,纳入学分。
在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中注入劳动精神,培养劳动品质,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楼、学生公寓、学校道路等公共区域设计劳动文化长廊,打造体现劳动特色的道路文化,建立大师工作室展示馆,使学生在校园中行走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劳动关荣、劳动至上的氛围。互联网时代,打造网络劳动教育精神家园,致力于在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将劳动精神在学生中进行广泛宣传,从而强化弘扬劳动精神的效果。
[1]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节候.http://www.xinhuanet.com/[EB/OL].新华网,2014-05-01.
[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网,2019-02-13.
[3]吕国泉,李羿.弘扬和践行劳动精神[J].企业文明,2018(4):15.
2020—01—02
喻艳(1981—),女,汉族,湖北钟祥人,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718.5
A
1673-4564(2020)02-0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