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故事及新闻细节对舆论氛围的“充值”功能

2020-02-23 13:52:24乌琼芳仇龙
语文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充值内蒙古舆论

○ 乌琼芳 仇龙

(1.内蒙古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2.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一、引 言

在技术赋权时代、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公众接收、接受信息的自主权、选择权越来越明显地处于“自控”状态,其对大时代的大主题关注程度如何、参与意识怎样很难有强制性的把控,正如我们可以把骏马良驹牵到水边却难以强制它喝水一样,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具备“软控制”的表达能力——媒体的内容表达能够具备自然而然的吸附力,让受众水到渠成地与媒体传播内容形成对接、共融,达成情感的共鸣、观念的一致、理念的共生。

这一点在2019年3月凉山森林火灾扑救的信息传播过程中显而易见。3月30日18时,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3月31日下午,扑火人员在转场途中,受瞬间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遇山火爆燃,30名扑火人员失去联系;4月1日18时30分,确认30名扑火队员牺牲,遗体已全部找到。此消息在中央媒体微信公众号得到证实后,网友留言高度共情——“悲痛”“痛惜”,之后迅速达成全国火灾预警防燃施策的共识。同时,随着扑火细节诸如灭火英雄逆行的最后背影以及“接英雄回家”的现场等信息的传播,尤其是30名扑火队员个人信息的公开,公众的集体情感在“悲”“敬”中达到相当高度,继而出现了符合公众情感期待的充满悲情力量的理性之举:国家应急管理部、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扑救四川凉山木里森林火灾中英勇牺牲的30名同志为烈士。至上的荣誉是对烈士家属的安慰,也是对公众的安慰,同时也是实现官意民意相通的最优质量的“沟通”,英雄浩气弥漫于国土之上、民心之中,甚至一位姓刘的先生表示,自己想帮助在四川凉州大火中牺牲的湖北孝昌籍烈士汪耀峰完成未竟心愿——帮其父母在武汉购买一套住房。全国多地的消防队员都收到了匿名的暖心快递,公众把对30名扑火队员的心疼和在乎,寄托在所有消防员身上,并让一句话流行开来:愿他们一身本领,永无用武之地——这就是最好的舆论氛围。

以学理分析,这样的舆论氛围是充实而饱满的,浸润人心的,容易达成最大范围的情绪感染、情感共鸣和理性共识的,这样的氛围之中新闻传播效果也会是最大化的。仔细梳理会发现,“故事”“细节”在舆论氛围形成过程中是有很强的“充值”功能的。

不止于此类情节性较强的新闻事件,新闻媒体在营造很多重要的国家主题的舆论氛围时,都比较重视故事的讲述和细节的发现。本文就《内蒙古日报》在2019年1-4月部分重大主题报道中舆论氛围的形成进行分析。

二、在小故事中感受“大主题”,家国情怀水到渠成

进入2019年,《内蒙古日报》关于脱贫攻坚、全国“两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大主题报道不断推出优质作品,对形成全民知晓、支持、参与国家大事的社会氛围奠定了重要的舆论基础。

“讲故事”能融合百姓角度和国家高度。在全国“两会”开幕之前,《内蒙古日报》的代表委员《履职故事》专栏,既是全国“两会”开幕前的《内蒙古日报》两会报道的序曲,也是全国“两会”成为全民热点时的百姓角度与国家高度进一步融合的好栏目。“代表委员履职”是栏目的定位——站在国家高度看民生,“讲故事”强调对传播效果的追求——站在百姓视角打造“媒体黏性”,读者悦读,就有对代表委员的信任,就会有对大政方针的理解,就会看到国家层面的努力。3月1日“拼搏奋斗新时代·我的履职故事”讲述了全国人大代表、蒙牛研发人员史玉东的履职故事,就能让百姓知道日日离不开的牛奶酸奶是研发人员基于提升食用者免疫力而不断升级的产品,也通过报道中“十三五”课题看到国家对此的投入,所以,国家层面提出的“舌尖保卫战”不是空话。这样“讲故事”不但不容易引起赞歌式报道带来的受众反感,还会让受众在字里行间领悟到国家的高度与自己琐碎的生活需求息息相关。

讲故事能让“点”“线”成“面”进而情理相生。3月4日的《给自己立下脱贫“军令状”》一稿,采访对象是全国人大代表、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党支部书记赵会杰,将赵会杰个人的性格特点、做事风格在“立军令状”的故事中伴随着种植胡萝卜、推广中药材行云流水般地写出来,同时采访对象的政策环境、生活变迁也顺着“军令状”的线索从村党支部书记到全国人大代表的履职故事呈现出来。现实中的故事在事理中推进,报道也就有了生活逻辑,新闻故事也就具备阅读感染力、深层说服力。完整的故事既可以是新闻报道的“贯穿线”,也可以是“大容量”报道的“吸睛点”。3月5日《内蒙古日报》推出《团结“心相连” 奋斗“手相牵”》的报道,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及的“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殷切嘱托为“针”,穿起一年来“民族团结共卫边疆”这条线,然后将“四语检察官”传递司法温暖的故事而且扶心又扶志的扶贫故事、“在清泉街社区做邻居”的幸福故事、汉族聋哑兄弟在蒙古族皮雕工艺师工作室里的故事等等都“缝”在一起,形成一篇结构紧凑的报道。该报道故事多、容量大,但在结构上把一个故事作为一个小的信息单元,读起来情节丰富还不冗长,如此“一针一线”式的结构,让信息单元变小,稿件易读,既有小故事的感染力,也有大主题的感召力,是典型的“情理兼具”的新闻报道。

故事中设置“悬念”可以成就传播效果。2月18日头版报道《盛满温情的爱心汤圆》,行文中设置了悬念——在看完两个救济与救命的故事后,尤其是看到康青能够为母亲离家出走、父亲撒手人寰的两个孩子“协调了公租房”,读者很可能瞬间质疑其身份,之后甚至还会主观“恶意”猜测其“背后能量”。但在看到“康青夫妇俩都是普通工薪阶层,曾经在公安边防部队服役16 年的经历,让康青始终保持着革命军人的爱民初心”时,会深感敬佩——既有让人敬佩的当前身份(普通工薪阶层),更有让人认可主人公之所以如此的“历史身份”(部队服役过),打动人心的传播效果就是这样让读者既有“信事儿”的理由,也有“信情”的原因。

讲故事能够给报道中的金句有力支撑,利于新闻的再传播,也就有助于舆论的扩散。作为大众传播媒体的党报,4月9日第2版《让权力在“云监督”下运行》就能让读者看到很有可看性的“权力运行”事实和“云监督”的案例——在逃18年的涉嫌贪污犯罪的陈某芳投案自首。这样,才能对文末金句“有大数据做支撑,权力得到规范约束,行政效能大幅提升。看似生硬的大数据在高端‘云服务’中变得有了温度,权力运行在‘云监督’下也充满了阳光‘味道’”产生高度认同——“大数据的温度”“云监督的阳光味道”这样的“金句”因为有了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的故事而更加具有传播力——人们总愿意讲述在逃犯归案的故事——舆论也因此而呈现扩散之势了。

如果说讲故事可以增加新闻信息传播的逻辑力量,那么讲究细节则会让新闻信息层次丰富并能形成传播强势,增加新闻传播的可信度。

三、在细节中还原新闻现场,本质规律显而易见

新闻报道中的细节是形成舆论氛围的“稳定剂”,因为典型细节中有最本质的规律,而受众一旦有了本质规律的感受、认同,便很难改变在相应问题上的情绪、情感或认知。

“现场感”是细节的力量基础,是形成舆论氛围的前提。2月8日头版的脱贫报道《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中“好政策在自己家的落实,让老温对党、对国家充满信心。他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学在心里,记在心间,一些话语甚至可以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王素琼招呼她的小猪”,都有着“老温”如在对面、王素琼径直走向猪舍的“现场感”。这样的“画面”就能让读者看到真实的脱贫而不只是数据统计、也不只是概念传递的脱贫,致富也是实实在在的致富,不是列数字不是官方定性类的表述,用典型的事实细节夯实传播力量的基础,是形成舆论氛围的前提。

新闻细节撑开传播力的拓展空间,利于舆论氛围的弥漫。1月16日头版的《现代化煤化工示范基地的前世今生》这样写道:“那时这里一片荒芜,连一条便道也没有。我们先期10 多个人穿着黄胶鞋、迷彩服每天步行几公里有时十几公里到老乡家做征地拆迁和开发建设动员工作。……每天睡的土炕头、吃的老乡饭、出行两条腿、办公沙土堆。一住就是1 年多。2005年上半年,这里建成一条长8.5公里的快速路,打通了同外界的交通联络……”,这段采访内容让人印象深刻。被采访对象精彩的描述极具画面感,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很大,顺利将读者带进“当年”的情境之中,而读者的想象空间恰是传播力的拓展空间。就该报道而言,就是关于改革开放四十年内蒙古产业发展的舆论氛围的弥漫。

细节透出事物的本质规律,让舆论氛围稳而有力。形成舆论氛围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影响认知,获得价值观认同,而这样的深度认同需要在认同事物本质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就如1月8日第10版《种沙柳是最重要的事》中所言:“当时村民家的屋门都向里开,没有向外开的。因为屋门向外开,如遇上沙子堵门,人都出不去”,如此三言两语让读者对沙进人退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有直观的认识,不费笔墨却印象深刻,也就会对生态治理产生价值认同,积极的生态舆论自然就稳稳地占据人心了。

新闻报道中的社会生活细节能够为重大主题的舆论氛围增加“人情黏度”。在全国“两会”的报道中,把“两会”精神写进日常生活的新闻更有人情黏度——因为新闻中符合事实的人情味儿让舆论氛围更具有情感凝聚力。“两会”议案提案通常是以百姓生活为原点而生成的,将“两会”精神写进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浓缩进两会,这就是“两会”报道吸引人的所在之处。3月9日《内蒙古日报》第5版的《乡村振兴有产业有颜值更有活力》将乡村生活的形势、细节都融入在稿件中,有“三农三牧”的蓝图,也有村头厕所的落实,这样事关国是民生的“大会”加上有关百姓吃喝拉撒的“小事”,才是满足读者既要宏观又要细节的信息需求,其中更具有黏性的就是农村厕所这样的社会生活细节。“黏”在于它是百姓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公众对相关问题解决的关注度、期待值都很高。

当然,好的细节还需要在最适合的背景信息或版面结构之中呈现。“生态主题”稿群在3月15日《内蒙古日报》版面上成为亮点之一,头版《(引题)我区确定今年营造林和种草任务目标(主题)营造林1290 万亩种草3000 万亩》用硬实的数据表达了内蒙古对“两会”精神坚实笃定的落实,也展示了国家顶层设计在因内蒙古而宜的生态建设方面的强大推动力量;第5版的报道《郭艳玲代表:调动牧民保护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则是针对内蒙古生态保护提出具体到“项目区”“牧户”的进一步落实建议;尤其是融媒体作品《一滴水的生态畅游》在版面的“链接”,从版内来看,是诗意表达、是清新风格,扫二维码链接则是满屏的清透和活力,阅读体验舒适且有生态励志之意。将社会生活细节——在生态恢复中对草原上的牧户如何进行奖补——与生态主题稿群配置在一起,层次清晰,有行动、有问题、有策略、有愿景,报道充分,效果也就值得期待了。

在当前自媒体发展快速、传统媒体融合加速的时代,能够形成社会热点的新闻层出不穷,舆论氛围的更替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如果让舆论氛围有质量地存在并起到预期作用,就需要在新闻传播内容上发力。事实证明,新闻报道中的故事和细节是很好的发力点,其对于舆论氛围的“充值”功能既表现在舆论氛围形成阶段,也体现在舆论氛围持续、进而到“化心”阶段。如果要让新闻报道形成具有深刻社会影响的效果,必须在稿件的整体结构布局中讲出好故事,安排好细节。

猜你喜欢
充值内蒙古舆论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草原歌声(2019年2期)2020-01-06 03:11:12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环球时报(2019-04-12)2019-04-12 08:19:01
可爱的内蒙古
草原歌声(2018年2期)2018-12-03 08:14:06
奇妙的智商充值店
小主人报(2018年11期)2018-06-26 08:52:30
充值
爱在内蒙古
草原歌声(2017年3期)2017-04-23 05:13:44
基于NFC的ETC卡空中充值服务应用系统实现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ETC网上充值平台介绍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