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敬畏生命教育

2020-02-23 13:25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朱自清敬畏亲情

2020年初,新冠病毒来袭,一场全国性战“疫”爆发,但“停课不停学”,“线上网课”应运而生。从学校转至家中,从线下转至线上,教学方式的改变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理念的革命。疫情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学生的自律与上进,却也照出了一些学生懒散与堕落的丑态。从根本上说,缺乏自律性的同学对父母或老师的教育、对亲情的态度、对生命的价值、对自然规律的重视缺乏一颗明显的敬畏之心。那么,我们如何在复课后的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敬畏教育、使语文学习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真正的人文底蕴呢?

一、家校合作,树立敬畏之心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重视。但并非每个父母生来就会教育孩子,也并非每个孩子都会明白父母亲人的苦心。尽管我们可以从典籍中获取前人的智慧,但如何引导、怎样正确引导、怎样避免孩子成长过程的排斥感,这需要以专业的方式去引导孩子的思维走向、情感和价值观形成,这是学校教育存在的重要价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老师只顾学科教学,而忽视了对生命的敬畏,对情感的关怀。找回教育失落的伦理价值,必须利用此次疫情危机,从敬畏开始,从敬畏教育开始,从教材内容挖掘开始。

在七年级上册教材安排中,选取的第一篇文言文《咏雪》就是有关家庭教育的。虽然属于古文,但篇幅短小,难点不多,可以结合学生在疫情期间在家里与亲人相处情况,直接引导学生从人物活动和对话中,感受到谢氏家族欢乐的冬日聚会氛围,以及谢安和谢朗、谢道韫之间和谐、平等的家庭关系和谢安的教导有方,最后拓展“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总结升华,让学生明白前人的闲情逸致与智慧是建立在敬畏亲情基础之上的。七上有关家庭教育的还有整个第二单元的全部文本。本单元要从整体上感知亲情的伟大与重要,最后配上诸葛亮的《诫子书》,借以鼓励学生多和家人交流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学会融入亲情,敬畏亲情。感受家庭教育的意义,可以为之后的文本价值挖掘创造良好条件。正因为此,《台阶》中朴实、勤劳的农村父亲形象格外生动感人。

进入八年级,学生基本已适应初中生活,心智也更成熟,更渴望展示自己的能力。但我们对学生的引导若是操之过急,学生就容易浮躁、懈怠、任性甚至逆反。家庭内部一旦出现矛盾当如何处理?教材中给了我们一个经典范例———《背影》。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亲不愉快时的场景,感受前五段中“我”对父亲的嫌弃之情,再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处理矛盾,理解为什么文中的“我”怎么一看到父亲那样的背影就会流泪,最后一起探讨文本最后一段的写作原因,一气呵成,促进学生对深沉、严格但又不乏慈爱的父亲形象理解与共情感知,以此感受和敬畏父母对自己的真情。

七八年级奠定对家庭教育的认知后,可以引导学生从小家上升到大家的高度进行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鲁迅的《故乡》、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亲情教育的文本内涵更加丰富多彩,这些文本都传达一个信息:“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再忙,亲情不仅不是负担,还是我们的不竭动力,是生命中不可代替的宝贵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一定要珍惜和敬畏亲情。”

除亲情值得敬畏外,还有人性的善良、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可贵也是值得敬畏的。杨绛先生所写的《老王》一文经久不衰,两个善良的人相遇,以善良温暖善良、以善良回报善良。世上走一遭,总得有人惦念,也总得记挂他人,却不用多言。这份美好、这份善良值得敬畏。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这一不平凡的树木的赞美与崇敬,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表现了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饱含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在第五单元又安排了名著法布尔《昆虫记》的阅读,并从中择取一篇文章——《蝉》作为课文自主阅读,具体感受蝉丰富多彩的生命历程,进而理解法布尔对自然万物的赞美,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再如八年级下册中还收录了《大自然的语言》《大雁归来》等文章,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处处展现了地球上生命的可贵,值得敬畏。

二、适度拓展,翻新旧知解读

教材文本是语文课程重点探究内容之一,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背景资料、时事热点、社会变迁、群文阅读等进行拓展教学,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对文本价值的敬畏之情,正所谓“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

如疫情期间涌现的大量优秀新闻作品、疫情短评、校园征文以及各类抗疫标语、视频、音乐等,这些都可以燃起学生心中久违的敬畏之光,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长远看,这些作品的传播与收录,会形成民族共同记忆,激发学生对灾难的反思和警醒,预防灾难重现。

在抗疫期间,人们关心最多的就是疫情的发展,提及最多的就是钟南山、李兰娟等逆行者。然而就在我们感动于医护人员的伟大无私之时,2020年1月20日下午14 点左右,北京朝阳医院发生一起医生被袭事件,其中眼科主任医生陶勇身中数刀。经过全力救治,陶医生大难不死。可他却在受伤后首次发声中说:“我看过太多悲惨的命运,更能承受打击。”世界以痛吻他,他却报之以歌。这一则材料本无需学生了解,但正当这疫情爆发之际,大量医护人员勇敢逆行之时,却发生这样的医闹悲剧,身为师者,应有必要也有责任告知祖国下一代。一则加深对医护行业的认知与了解,二是警惕学生长存敬畏之心,只要那位凶手明白事理、尊重医生、敬畏生命,这样的悲剧就可以避免。

疫情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也能照出其中的假恶丑;疫情也是一次机遇,让我们有时间陪伴在所爱之人的身边,感受久违的温馨时刻。因此,我们可以从家庭陪伴与家庭责任的视角创新解读八上教材内容——朱自清的《背影》,回顾父子二人关系,感受父与子的不同思想:这位父亲是个有威信的一家之主,而且他在年轻时就为这个家奔波劳碌,就算最后经营不善、家道中落,这也是实在没办法的事情,为什么朱自清就不能体谅他呢?为什么前五段中朱自清处处显露出对自己父亲的嫌弃之情?如果是威严的父亲为什么当时不骂自己的儿子呢?

一切从背景开始,20岁时发生车站送别一事,20岁正是朱自清年少意气风发之时,1918年也正是中国各种新思想流行之时。一个了解西方文化甚至新思想的青年看到闲赋在家的49岁父亲以及家中落败的景象,“新VS旧”,怎能体谅父亲那俗气的托人找关系照顾我的做法?怎能体谅明明失败的父亲竟然还有这迂腐的行为?再者,当时已49岁的父亲突然闲赋在家,一时半会也不能找到另一份工作,面对眼前这个充满未来希望的儿子,老去的一辈不敢说其它的,只能尽力再帮帮自己孩子,以显示出老一辈的好强。多年后朱自清成为一名父亲,回忆写作此文,一则因为父亲病重,朱自清不由怀念之前的生活,希望父亲病好;二则可能朱自清也成为了父亲,才懂得一个父亲的责任与义务,由此也懂了自己的父亲。

多年来,许多人都关注父亲深沉的爱,但都忽略了父辈与子辈的关系,忽视了这两代人代表的类别与两代人的传承。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时代的浪潮退去后,留下的只能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重新以“初中生”的视角看待,“承认他们像植物一样,是有生命的”,在阅读与学习中积淀人生阅历,感受教材经典文本中焕发出的新思想。

三、情感输出,鼓励少年自强

语文学科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疫情期间的点点滴滴都为学生情感的输出提供素材,体现了人文性;从工具性出发,各种抗疫标语、新闻宣传、音频制作等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在战“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日本在援助物资包装上写下“山川异域,风月同光”的支持话语,居日华侨送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鼓励话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借以文字的魅力,后期在中国援助海外的物资上也留下了一句句有温度的诗词标语,给人温暖、希望和力量。这不仅体现了国人的生命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更彰显出语文学科的独特价值。我们应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也相应绘制相关手抄报、创作文章记录这天地大美之象,时刻保持一颗对真情、对万物、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中,阐述了少年之于国家的意义。“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少年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更离不开自身敬畏之心的树立与保持。因为敬畏,所以懂得。对人对事怀有敬畏之心,少年才能注重自己的行为尺度,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才能踏实走好脚下的路。

三年初中语文课程学习生涯,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教材理论充实自我,更需要塑造敏锐的敬畏之心去强大自我。“少年敬畏则国敬畏”“少年有情则国有情”,时代的发展主张少年个性张扬,同时兼具对待他人、对待生命、对待自然等的一种尊重、敬服的态度,一种认真主动、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一种乐于付出、敢于负责的工作态度,一种珍惜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这样才能促进人与生命、少年与国家一同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朱自清敬畏亲情
清芬正气朱自清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敬畏先烈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
敬畏 果决 笃信
亲情故事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