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路径研究

2020-02-23 11:50吕嘉欣
宜春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育人核心

吕嘉欣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针对当前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我国“95后”的大学生在具备新一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存在信仰迷茫、价值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知行脱节等不良现象,各高校都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更多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开展理论知识讲授,收效不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遵循大学生知情意行的认知规律,既要理论教育,更要实践养成。从实践育人视角,充分认识实践育人的思想塑造功能,激发实践育人主客体因素、构建高效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是培育时代新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探索。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功能

(一)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的需要

当今社会是开放性、创新性、信息化,这决定了以培养符合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为目标的大学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等。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主要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简短的24个字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1](P22)这决定了延续过去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引导学生真切、深刻的学习领会其中的理论内容和文字背后蕴含的社会深意。遵从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培养要求,概念形成是从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过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以此循环,促进知识的螺旋式上升。而这个完成的表象和具体的再现必须在具体社会和生活现实实践锻炼中形成,通过大脑、五官、四肢等感官组织与现实社会社会的全面、客观接触,经由老师知道,才能最终在头脑中形成具体完成的概念认知。

(二)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对我国公民提出了思想素质、价值取向、价值规范的基本要求,是符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社会意识,

由此决定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情意信行的基本过程规律。这决定了只有正视和通过必要的实践育人途径,学生在现实社会的大平台中实践锻炼。通过政治参与、社会建设、人际交往等国家、社会、个人的多层次、宽领域的实践,通过教学认知、情感体验,意识锻炼,巩固信念,恭履践行,才能更全面客观真实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符合新时代大学生价值引领需要

从国内发展看,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肯定了我国70年建国立业、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但同时也预示了我国未来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快速的经济转型社会转轨以及对未来深化改革方向的难以预判,引发了青年学生对人生发展的理想迷茫和价值真空。从国际环境看,我国面临着全球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不确定发展环境,作为零和博弈的国际竞争手段,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我国渗透其西方价值思潮和不良思想,功利主义、消费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通过网络、电影、电视、快餐文化等娱乐化、多样化形式吸引青年,以此占领青年思想阵地。这些都不良思潮都对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恶劣影响。青年学生是民族振兴的希望,他们的价值观决定了国家未来的发展走向,因此,必须在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拔节孕穗期有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指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实践育人作为思政教育重要载体,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下网络,走进社会,了解世情、国情、民情,树立对世界、对社会、对民众的正确认知,促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四)符合实践育人经验的历史借鉴

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提出了培育“时代新人”的育人要求。“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借鉴十月革命后,苏联在培养共产主义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指引下,即注重理论灌输,也注重实践育人。在著名的《青年团的任务》的演说中,论述青年团应该如何进行共产主义教育时说:“必须有这样一代青年,他们在同资产阶级作有纪律的残酷斗争中已经开始成为自觉的人他。他们在这个斗争中才能把自己教育成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他们应当使自己学习,教育和训练的每一步骤都服从这个斗争,都同这个斗争联系起来。”[3](P99)在我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初期,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要是全体青年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4](P99)国内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都表明实践育人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的现实考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重理论轻实践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5](P2)自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写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高达凝练,概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目前还有不少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仅仅这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或只是在讲座、开会等场合做简单宣讲或引用,或只是在公告栏、宣传栏等校园文化设施简单传播。

核心价值观内容静态、抽象、浅薄的理论教学,缺乏对如何把核心价值观内容外化于行的深度认识,导致校园内的教学、管理、服务、实践、对外交流等各工作环节松散失序,缺乏统筹协调,教学平台资源低效使用。体现在大学生日常实际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也只是停留在浅层的表面的文字认知,没法深刻了解,不懂如何自觉把核心价值观内容落实在日常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学生公寓文化等实践活动缺乏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贯穿和引领,价值认知和道德行为严重脱节,知行不一,知而不行,核心价值观失去了其价值引领、价值标准和价值规范的应有功能。

(二)忽视大学生实践活动自我教育的引导

我国学分制的高校办学模式下,大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更多时间是自由安排,社团活动、校外实践活动也是自由学习的宽广平台,大学生校园生活呈现自主性、开放性、多样性、探索性等特点,是教师引导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因此,实践活动自我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式。然而,在校大学生高考前一直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实用主义的学习理念导致大学生重专业知识学习而对思想教育、道德修养等缺乏正确认知,加上社会阅历、人生经历、人际交往经历浅薄等原因无法深刻认知德修炼的重要性及重要意义。因此,充分利用实践活动资源,引导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教育,可有效提升育人效果。

但目前很多高校只重视课堂教学纪律,而忽视了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有效引导。一方面,对大学生如何安排自我教育时间缺乏适当教育。不少学生无法正确进行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和角色适应,导致不知如何正确自主安排大学学习时间,上课迟到旷课经常发生,课余时间忙于游戏、恋爱、兼职、娱乐,或者单纯以“好成绩”作为唯一的自我评价,忙于理论学习、考试考证,而缺乏适当的实践活动和自我道德修炼。另一方面对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缺乏指导。大学生的大部分社团活动、社会实践都是根据学校简单的任务布置而自发参与,导致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活动内容肤浅、格调低下,更不可能在活动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导致没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的自我教育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共同体的缺位

“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6]大学生道德的养成和实践要社会、职业、家庭等领域中进行,必然也需要学校、社会、政府、家庭等育人主体的配合。但是,目前多员实践育人主体的功能发挥参差不齐,由于政府相关教学部门牵头乏力,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工商部门等相关部门缺乏行政动力,我国的集中制优势难以在实践育人工作中发挥作用。学校权力有限,实践育人平台仅仅围绕学校校园内的实验室、课室、实训基地及附近公共场所,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地方有限,实践育人资金难以保障,家庭是学生的人生第一所学校,但由于传统的育儿经验的惯性使然,家庭对实践育人缺乏认知。特别是“95后”很多独生子女,在家享受长辈的宠爱,享受不用参与家务的特权,娇生惯养,以我为中心,缺乏分工负责家庭义务的意识、感恩长辈养育的意识、与邻为善的社交意识等。同时,处于安全、教育成本等考虑立场,对认同学校教育但对学校实践育人实际支持力度不足。企业处于自身运行和盈利等利益不愿意过多参与实践育人工作,不愿意接受毕业生,特别是低年级大学生到企业参与实践工作,群团组织资源分散,只是在需要志愿者援助日常工作才临时接收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缺乏对大学生志愿者的价值观教育和思想引导,单纯完成工作任务即可。零散的育人资源,导致学校成为实践育人的孤岛,难以形成宽广的实践育人共同体。

(四)教师实践育人自觉意识缺乏

立德树人,教师是关键,教师既是知识传授者,更是育人者,是实践育人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然而,由于主客观原因,当前教师的关键作用没法在实践育人中充分展现。客观原因,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教学任务的加重和教学秩序的稳定急需大量新教师补充教师队伍,教师招聘门槛降低,很多不具备教书育人技能的新老师都进入了高校教师门槛。加上教师技能培养任务重大,时间长,技能培养也不能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学校由于办学成本的限制没法花费大量时间和经费用于教师实践育人技能培训。所以导致当前很多教师只知道传授专业知识却不擅长思想育人、实践育人。主观原因,在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在校园内的折射,部分老师对待教书育人也呈现功利心态。对在规定学期时间内传授专业知识完成考试任务等看得见的成效过分重视,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等无法定量考核的看不见的教学效果缺乏深刻认识,认为实践育人工作量大,不纳入教学课时,没有相应的报酬,对评职称和职务晋升帮助不大等。工作中挑选环境好责任轻工作量少的第一课堂活动,避免参加环境多样有安全风险工作量大的第二课堂或第三课堂活动。在实践育人具体任务中缺乏责任心,不愿意多渠道学习掌握实践指导技能,工作流于形式,避重就轻,仅以完成学校任务为唯一目标。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路径分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祖国的未来属于下一代。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因此,提升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工作者的世代重任,也是全社会的育人责任。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目标、价值取向,更是大学生为人处世、日常行为的价值规范,不仅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因此学校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主体,既要传授基本理论知识,更要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外化于行的躬身践履能力。第一,学校领导和教学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育人重要意义和载体功能的深刻认知。既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加强认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凝魂聚气和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而大学生是我国未来三十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和接班人,肩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更要从学生个人成长角度进行认知。“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8]第二,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育人工作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每一寸空间、每一个环节都散发着育人气息。因此学校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蕴意和思想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全细节。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资助育人、科研育人、心理育人、组织育人等育人渠道既可以体现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渗透,也可以通过工作机制设计,腾出相应岗位或工作环节,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在具体教学工作的实践过程接受潜移默化的环境熏陶。

(二)加强大学生实践锻炼自我教育的引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遵循知情意信行的螺旋上升过程,其中“知”需要教育者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而“情”、“意”、“信”、“行”,是需要学生自觉配合、自觉完成的过程,教育者无法替代。因此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育要取得实效,务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的主体性作用,通过必要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丰富的情感体验、顽强的意志坚守、坚定的理想信念的不断升华,才能造就外化于行的习惯养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学生的自我教育主要是指大学生基于个人主体意识,理性思考,通过对客体进行分化,实现自我分化,即实现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进行教育。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过程实现自我选择、自我内化与自我控制,通过这一过程能够明显实现个人素质、能力的提升与良好意识形态的形成。”[9]

自我选择,就是大学生个体主体或群体主体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利益取向或者价值立场作出实践判断。对大学生自我选择的引导需要教育工作者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立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根据国家建设和人民需要的立场作出行动判断。自我内化,就是引导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蕴意和价值要求化为内心需求和主体意识,不玩初心,牢记使命,并熟练作为日常行为指导。自我控制,就是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实践过程就是把道德目标计划在行动中实现的过程,主客观多重原因难免出现道德目标与道德实践效果的偏差,需要教育者的提醒和指导,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共同体

实践育人共同体是指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实践为载体和途径,形成的“目标共同、价值共识、风险共担、资源共享”的统一体。[10]教书育人不仅仅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各主体的共同职责,也是各主体的共同目标。国家、学校、企业、家庭、社会群团组织等,都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都具有丰富的育人潜力,建构实践育人共同体,以国家党委和政府为领导,以学校为中心,以家庭为基本,发挥企业和群团组织的育人活动,搭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平台,充分整合和链接以上多元主体的育人资源,可以发挥强大的的育人力量。党委和政府部门拥有丰富的权力资源和权威资源,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以及社会发展为教育提供的潜在资源,牵头制定关于实践育人的各社会主体责任的政策,以政策鼓励、税收优惠、奖励吸引等方式,吸引各社会主体参与到高校实践育人格局中。发挥企业和群团组织的岗位资源优势,安排学生参与具体实践。发挥大众传媒和互联网媒体的传播优势,宣传更多思政育人的优秀信息。发挥公共场合的育人优势,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各主体协同育人,促进资源共享。

学生作为实践育人主体,在学校和专任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根据自身生长规律、个人兴趣特长、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选择参与相关实践活动,可大大提高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学校为中心,建设学生实践教学机制、实践奖励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安全保障机制、后勤管理机制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对实习单位的贡献潜能。

(四)政策激励教师实践育人自觉意识

在2019年3月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1]

发挥教师关键作用,主要在学校。首先,在当前高学历人才不断增长的良好环境下,学校作为用人单位,应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政策,适当提高准入门槛和待遇,吸引优秀人才,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高、实践育人能力强的人才进入教师退伍。其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1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这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教师的学生成长引路人的必然要求。再次,加强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的技能。师风师德是教师的教学技能的思想引领,教师的教学技能充分发挥是师德师风弘扬的基本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育人不仅需要老师具体一定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更需要掌握策划、组织活动、带领学生参加活动和指导学生活动开展的技能,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思想动员、实践主题、活动组织、专业知识等环节进行全程指导。而当前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学生到学校教师的过渡,缺乏一定的社区建设、企业经营、志愿公益等实践锻炼,对如何开展实践育人的教学技巧更是欠缺。这需要师范类学校或学校用人单位应通过企业挂职、基层锻炼、专业培训等渠道,加强教师实践育人技能培训。

猜你喜欢
价值观育人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