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萍
语文教学中通常会强调文本细读,诚然细读很重要,但具备宏观大语文视角,譬如在《天狗》的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更强调宏观把握。突破一篇文章,将视野放宽,才能更好地带学生领略文章的价值。《天狗》一文产生年代久远,一般的中国读者很难欣赏它的粗放美,更不要说高中生。他们很容易整体感知诗歌感情的奔放激越,想象的大胆奇特。但如果教师教学中在整体认知的基础上仅就本首诗歌在用词、句式、象征手法上细做解析,还是很难让学生认识到本诗的美感和价值。如果仅仅找出批判性的文章让学生读出争鸣,开放性思维固然值得提倡,但也很容易造成偏见。其实,学生也很难回归到《天狗》产生的年代设身处地地感知作者心中澎湃的激情,不痛不痒地敲打几句,好比蜻蜓点水,用处不大。
笔者在教授本篇时,采取的是真实呈现片段文学史的宏观教学方式。课程由胡适《尝试集》导入:大名鼎鼎的《尝试集》被胡适自称“不过是一些洗刷过的旧诗”,(胡适:《尝试集·自序》,上海亚东书局1920 年3 月初版)直到名为《关不住了》这首带有创作成分的译诗,才被胡适认为是自己“新诗”“成立的纪元”(胡适:《尝试集·再版自序》,上海弧东书局1920 年9 月再版)。我在课堂上先请同学们欣赏,他们很容易发现本诗忧伤的意趣情调与古典诗词相仿,还能举出类似的诗句。我会顺势引导学生:那么既然如此,中国现代新诗对古典诗歌的突破在哪里?并借机引入新课。
粗读作品之后,同学们很容易感知这首诗歌跟传统诗词不像。他们可以尽情说出疑惑费解之处,我将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作诗的状态。接着展示郭老的自述:“彻底的为他那雄浑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震荡”,“找到了喷火的方式”。(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见《沫若文集》第11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年版。)这里的“他”是指美国诗人惠特曼,《天狗》摆脱了传统诗词典雅含蓄的束缚,而直接受到了西方诗歌的影响,这是空前的。
在摆脱了思想的偏见后,可以进行文本的细读分析,其中不作赘述。天狗破坏一切又重造一切的力量正是五四时期大胆毁灭一切,创造一切的果敢、决断精神的生动写照。大多数的课程到此为止,但其实学生还是很难感受到作为诗人的郭沫若的价值。
回顾初中作品《天上的街市》,本诗中用瑰丽的想象,把空中的流星当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整体风格恬静温婉,自然清新。
这位浪漫主义的诗人兼收并蓄,突破限制的同时也有继承。既创作出了气势雄浑的《天狗》,也写有清新秀美的《天上的市街》。自古以来杰出的作家,皆是如此。温故知新,李清照可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也可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苏东坡高歌“大江东去”也轻吟“似花还似非花”。
文有重点,不刻板不拘泥。语文课程的最大价值应当是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的欲望,不管是文本细读或者拓展延伸。对于有些篇目,没有宏观把握就会显得过于单薄,没有打通思维就会让学生不知所以。今日说“婉约”好,明日赞“豪放”妙。而学生对语文试题的理解偏差其实也源于此。
同时就题论题,不考虑试题重点偏向的区别。
语文学习无外乎听说读写。做语文试题,特别注重信息的提取与传达。“咬文嚼字”当然重要,但部分学生喜欢“钻牛角尖”,由于“钻”错了方向,常常在做题时不在有意义的语句上细心品味,反而纠结于无意义的字词,陷入自撅的“陷阱”不能自拔;或是读题时不够灵活,不知变通,对日常生活语言缺少领悟,不能对材料重点信息的指向没有明确把握,最后只能望题兴叹。这样的学生面对语文试题很容易落入谜谭,陷入怪圈,反误以为语文是一门“玄学”,殊不知不同的题型也是有不同的侧重与要求的。
语文是一门精细化的学科,一字一词的变动可以带来意义上翻天覆地的改观。但语文更需要成为灵活的艺术,既有精微探究也要有宏观把握,更能拎得清重点方向。
比如这一道“论述类文本”阅读题:
当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设施建起来之后,提升使用效率的问题便摆在了人们面前。有群众反映,一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农家书屋“只见房子不见读者”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存在。究其原因,是由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文化的需求日渐呈现出差异化、多样化趋势,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错位”。改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等现象,关键要在供给侧发力,找准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
对应选项信息如下:
B.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不高,是导致一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低下的原因。
(2020 年山西省高三年级二月开学摸底网络试卷)
通读全段,对文本整体感知能力较强的学生很容易发现,本段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使用效率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这个选项明显是正确的,但是部分学生认为是错的。有学生提出质疑:原文中讲的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但是选项中说“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低下”,不高与低下是不一样的。不高与低下是有不同,但我们不能在这个词上过分纠结。首先这两个词并非是精确数字词,也并非意义相反的概数词,而且我们需要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婉辞之说。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提到诸如“水平不高,能力不强,个子不高”其实都会暗含“低下、弱、矮”的意思。所以在这样的词上纠结不仅是没有意义的,同时这位学生也放弃了宏观感知,将文段读成了碎片。更有同学提出选项中的这句话有强加因果的嫌疑,实际上是某些句式的把握不到位。譬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凡说到如下句子:要想……关键在于……这本身就是在寻找原因。但是学生读不出来,完全纠结于文段语言表面并没有直接提到“原因”这个词语,而对句子本身的意思并没有深入思考。这说明了他对日常语言缺少关注,语文学习中刻板不灵活,全然不见灵动气息。
再看一道常见的语段概况压缩题:
2016 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已达7886 亿元,占医药产业规模近三分之一,中药大健康的产业突破1 万亿元,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十二五”时期,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增速达20%。以药材生产为基础、工业为主体、商业为纽带,中国现代中药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目前,我国国产中药民族药约有6 万个药品批准文号,全国有2088 家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的制药企业生产中成药。中医药产业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A.我国中医药产业渐成经济战略增长点
B.我国现代中药产业体系基本建成
C.我国中医药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D.我国中医药产业增长速度明显
本道题中C 选项侧重于市场前景,即买方,D选项侧重于产值增长速度,两个选项都不够全面,不能完整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B 选项依然是错在过于片面,但有学生排除B 选项,理由却是认为选项中“建立”与原文中“建成”有区别,我们且不论这两个词语区分度到底如何,但这个思路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同样的道理,有学生一上来就抓住A 选项中的“渐成”对比原文最后一句“已成”,发掘出时态问题,直接排除了正确选项A。确乎如此,如果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时态可能会造成问题选项,但本道题的答案只能是A。为何?因为本道题着重考察的知识点是概括文段信息,不是词语辨析。A 答案较之其他答案都更加全面,是最佳的完整的信息。当然,概括题是要求全面而准确的。而当我们说到一个人或公司企业“渐成气候”,其实也暗含着发展态势无法遏制,终将长成,已然无法动摇的意思。所以在全面的基础上,我们看到A 选项中是依然能够准确地传达出本段的意思,是为最佳选项。这道题也给我们一种启发:所谓的准确,不一定只是词语的完美精准对接,而重在意思的无误传达。这在我们的外文翻译中是常用的,似乎也值得在语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到。
诚然,爱钻研在学习中是值得赞赏的态度,韩愈贾岛也留下“推敲”美谈。但我们需要看到,“钻”的效果如何需要建立在“钻”的对象是否有价值。如果教师在讲解分析的过程中,没有清晰地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道题对能力考察的侧重方向,就会出现练题越多的学生做题能力不升反降此类怪异现象。偏离重点的“钻牛角”只会让学生越想越糊涂,不懂为何彼时行得通而此时就行不通,以至于走向认为语文学科是无处可下手的迷途。
钻牛角的问题根源在于把握不住语段重点,更直观地讲,是阅读量不够,读得太少而对文字失去了敏感。现在的高中语文教育走向了题海战术,整本书阅读的缺憾,不关注阅读量的提升,缺少对文本宏观的把握,只纠结于偏离重点的个别字词的所谓“推敲”,势必将语文教育引向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