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四五”时期图书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2020-02-23 08:09肖鹏陈慧彤何亚丽方润菁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热点问题图书馆学十四五

肖鹏 陈慧彤 何亚丽 方润菁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广州 510006)

“十四五”时期将开启我国迈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1]。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对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备、科技强国战略政策的落实和国民素养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十四五”时期,图书馆应当争取实现更高标准,构建更为科学、完善、创新的服务体系。

2020年是“十四五”规划编制和起草的关键一年。从2019年初开始,各地政府逐步启动“十四五”规划调研,北京、上海、东莞、广州等地的图书馆陆续开始相应的筹备工作。相信随着2020年全国“两会”的召开,国家和各相关部门的布局逐步推进,“十四五”的宏观思路和重点项目将日益明朗。作为一项前置的探索性研究,本文试图从基础理论的角度,通过“实践主导—学术主导”梳理“十四五”时期图书馆领域需要着重关注的热点问题。

1 从基础理论的角度看“热点问题”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的研究日益重要,越来越多学者投身相关研究。在图书馆学领域,相关主题的论文数量逐年攀升,近十年维持在每年百篇以上。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之所以重要,有两方面原因:从宏观层面来讲,在日益复杂的发展环境中,它们是图书馆行业前进的指明灯;从微观层面来看,了解热点、把握趋向,对馆员开展业务、提升专业水平有诸多益处。热点问题的研究虽多,对其性质和内涵的反思却极其稀少,这与近年来基础理论研究的低迷有一定关系。如果不能真正理解此类研究的特点和要义,恐怕对相关成果的使用与认知都将陷入窠臼,基于此,对此类研究的“祛魅”式解构非常必要。

首先,热点或趋势研究不仅是学术课题,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管理工具、实践工具和发声工具。当前的热点或趋势研究中,占据主流的是文献计量法。尽管文献计量的发展一日千里,但目前应用在此类研究中的主要技术方法相对传统,多是纯粹地基于关键词和被引数展开讨论,不能及时、充分地反映发展现实状况或实践需求。这里并非否认文献计量学的预测功能,恰恰相反,笔者认为文献计量法是本学科展开科学预测的核心手段,包括本文对热点问题的思考同样立足于一定的文献计量基础。可是,热点问题的讨论本质上是一种预判,预判一定是有主观成分的。吴建中[2-3]在2002年、2017年分别探讨了中国图书馆发展的十大热点问题。如今回头来看,其中有很多热点显然无法从计量数据或现成素材中推断获得,部分问题的提出甚至具有拓荒性质,例如,《中国图书馆发展中的十个热点问题》就引发了学界对图书馆馆员专业性、图书馆与WTO等崭新话题的思考。在这个案例里,作者不仅做出了预测行为,还通过自己的声音带动整个行业的行进方向,参与到未来的创造之中。简言之,在图书馆学以及档案学、博物馆学等以实践为中心的学科,如果将热点问题研究视为纯粹的科学工作,或许是狭隘的。

其次,不同的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之间往往有着非常密切的互动关系。例如,“数字人文”“数据驱动”“数字学术”等议题之间既有重叠又有区分,在某种程度上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空间改造”实际上属于“图书馆转型”的子课题之一;“联合参考咨询”则可以视为“信息资源保障”的实现手段等。厘清各个议题的内在关系非常重要,它不仅帮助研究者和实践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些问题的内涵,更把这些零碎的热“点”拉扯为“线”、编制为“面”,勾勒更加具象化的未来。可视化手段能够展现热点问题之间的关联特性和桥接词汇,但如何将它们安置在一个自洽的谱系或系统之内,需要借助领域专家的专门知识。只有形成相对完整的逻辑系统,厘清不同问题之间的互动状态,才能够更好地发挥预测研究的价值。

本文从“基础理论”的角度对“十四五”时期图书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依据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参考“十三五”时期文化和教育领域的重要政策文本;二是对近十年图书馆学论文、著作的文献计量分析;三是对国外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文本的相关研究(部分成果可参考此次专栏的其他文章)。通过上述途径筛选出若干热点问题之后,笔者试图将它们按照次序安置在“实践主导—学术主导”的两极光谱之间。

“实践主导—学术主导”光谱的构建,既呼应了上文关于“逻辑系统”的阐述,也试图指出各个研究问题可能的解决路径。笔者认为,在“十四五”时期,要解决那些排序靠前的热点问题,要重视从实践行动中摸索、总结、提炼最优发展模式或最佳解决方案;那些排序靠后的热点问题,对学理探讨的呼吁和诉求比较明显,更需要从理论支撑、询证研究等角度寻求破题的可能。“实践主导”和“学术主导”是相对的,如笔者将“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图书馆标准化与均等化”放在第一位,绝非认为这一课题不需要学术界的参与,而是试图指出,要解决这一课题,关键的知识来源是各相关部门和图书馆的切实行动;例如,把“世界化时期的中国图书馆经验总结”放在最后一位,是强调研究者要更加积极地承担这一经验总结的学术任务。除此之外,笔者在具体行文中还将有侧重地勾勒相关热点之间的关联性,如②和③的平行关系、④和⑧有一定交叉重叠、⑦对⑨有促进作用等。

基于上述的研究和思考,笔者初步提出的“十四五”时期十大热点问题依序为:①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图书馆标准化与均等化;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③图书馆特殊人群服务;④图书馆馆员专业能力提升;⑤社会力量参与;⑥新导向下的图书馆评估;⑦数据驱动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⑧未成年人图书馆学;⑨数字人文;⑩世界化时期的中国图书馆经验总结。

2 “实践主导—学术主导”光谱下的十大热点问题

2.1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图书馆标准化与均等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任务提出以后,标准化和均等化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关键议题。2018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以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的建设路径[4]。从全国范围来讲,“十三五”时期,公共图书馆的覆盖比率和保障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可是,对比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在图书馆数量、人均馆藏等基础保障方面,很多专家、学者已经做出讨论[5]。这里把焦点放在“持证率”上。相比硬件指标和活动数据,它直接指向民众对图书馆的利用情况。根据《中国文化和旅游统计年鉴2019》,全国图书馆的有效借书证为72 628 018个,当年人口为13.95亿,有效持证人数占总人口比例约为5.2%[6]。与美国最近几年的数据相比,大概是其十分之一。根据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和广州图书馆共同完成的2017年、2018年《中国城市图书馆年度报告》,持证率最高的城市在30%左右。无论是全国层面的5%还是个别城市的30%,已经是过去几年国家大力推进均等化建设的结果。随着基础建设的初步完成,如果缺乏有力、创新的措施,以往的高速增长可能进入相对平稳的时期,同等投入所获得的边际效益会逐步降低,以持证率为代表的用户利用指标很容易遭遇“天花板”。在这样的背景下,改变高速增长时期的发展思维、转向高质量发展之道,无疑是“十四五”时期图书馆领域需要高度关注的议题。另外,走出“绝对贫困”时代之前,图书馆的存在经常遭遇这样的质疑:“饭都吃不饱,还看什么书?”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重心从“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移,“个人发展”将取代“基本生存”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中心议题,社会层面对图书馆价值的认可度必将有所提升,但相应的,对图书馆的要求也会有所提高。

在上述背景下,图书馆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①无论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或各级教育服务体系的视角来看,图书馆一定要坚持以“保基本”“全覆盖”为核心职责,其均等化、标准化的水平和要求应有明显的提高,同时在保证基本服务的前提下,要“因地制宜”地为各个地方留出操作空间;②高质量发展时期与高速增长时代的最大不同,便在于“创新”将逐步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图书馆发展驱动力,从新理念、新机制、新内容、新方法等方面支持标准化和均等化建设。例如,文旅融合作为一种创新思路,已经开始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2.2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第2部分和第3部分分别讨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特殊人群服务”,这两个议题的背后,实则对应“基层问题”和“底层问题”,其实践主导特征相当明显。从更宏观维度来看,“基层”和“底层”似乎有着密切的关联,具体如何相关却一直语焉未详。以学理分析,“基层”是偏向行政层面的概念,是结构化的行政体制的相对末端,这一词汇是相对中立的;而“底层”是偏向社群和生活层面的概念,是被主流话语隔绝在外的、相对碎片化的群体,这一词汇带有一定的批判性和情感特质。以公共图书馆为代表的公益类机构和行动者,在“基层”和“底层”之间有其特别的作用,要发挥这种特别的作用,主要是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如何通过结构化的机制把资源以合理、高效的方式带到“底层”中,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再分配?这一方面的工作可称为“基层问题”;二是如何把碎片化的社群带回到结构化的扶持体系中,实现失能民众的赋能?这一方面的工作可称为“底层问题”。

尽管在“十三五”时期,国家通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相关工程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存问题还比较明显。①“十三五”时期,以“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为代表,不少地方已经摸索出一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思路,如佛山市的南海驿站体系、中山市的“三三三”模式等,这些实践经验在“十四五”时期还有进一步总结和推广的空间。②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缺失最为明显,不一定适用发达地区的经验,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完成“乡村文化振兴”的任务,是极具挑战性的。除专项扶持之外,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加强社会力量参与、引入政府之外的资源投入,施行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机制等都是行之有效的举措。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融通融合也有长足的发展空间。所谓“融通融合”不仅限于文旅系统内部,如何推动基层文化、教育系统的共建共享,特别是实现乡村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等跨类型图书馆的互相支援,值得学界、业界高度重视。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解决“基层问题”的关键,将来甚至可能成为更广泛的公共服务领域的“中国方案”之一。正如上文所言,当前基层公共文化体系的专业性缺失相当明显,在总分馆体系的支撑下,部分地区的图书馆(室)已经先行一步并实现了专业化改造,将图书馆(室)的改革和发展经验向其他版块或领域辐射,意义重大。在“十四五”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图书馆有望发挥主导的、积极的作用。

2.3 图书馆特殊人群服务

“基层”和“底层”实则一体两面。与“基层问题”相比,“底层问题”难度更大、挑战更多。“底层”最先指向经济维度的“底层”,因此,均等服务作为图书馆解决“底层问题”的主要路径,在“十三五”时期取得了很大成就。随着均等服务水平逐步往高质量的标准发展,其他维度的“底层”服务,尤其以特殊人群服务为代表,也要随之跟进。时至今日,杭州图书馆的“乞丐入馆事件”时常被重提,一方面折射出这一事件的巨大影响力和转折性意义,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特殊人群服务尚未真正成为一种“常态”。

特殊群体服务工作的棘手,主要体现在服务对象的失能化与碎片化。①从失能化的角度来讲,特殊人群一般都是“在身体、心理或其他方面存在一定特殊性,导致其在政治、经济等社会活动中经常处于弱势一方,需要社会给予特殊关注与关怀的社群”[7],尤其体现为行动能力差、社交能力有限等失能现象,在图书馆利用方面天然地存在各种障碍。②从碎片化的角度来讲,特殊人群不仅覆盖面广、类型多,且具有不同的特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例,其重点关注的特殊人群有4类,包括未成年人(约占总人口的28%)、老年人(约占总人口的16.1%)、残疾人(约占总人口的6.2%)和流动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8]。要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需要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举措,而这些举措的提出需要依赖于长期的经验总结和专门的需求分析。作为国际先进经验,IFLA现有的特殊人群服务政策或指南涵盖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犯人、病患、文盲、无家可归者、阅读困难者等,看似面面俱到,实则还有很多未能覆盖的群体。由此可见,做好特殊人群服务,实非浑闲事。

要在“十四五”时期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实现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特殊人群服务是必须突破的难点。具体的可行实践举措应包括加强现有无障碍设备设施的完备性和实用性,推动面向细分人群的特殊人群服务标准制定,在综合效能评估中突出对特殊人群服务的专门评估等。此外,“十三五”期间的一些重点工程,如中宣部等五部门的“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等起到了很好的带动和示范效应,在新时期还需要进一步覆盖更广泛的特殊群体,有针对性地满足更多特殊人群的图书馆需求。

2.4 图书馆馆员专业能力提升

近20年,图书馆馆员专业性一直是热点话题,至今关于图书馆馆员的核心竞争力、专业能力教育等有过诸多争论。上述已经列出的3个热点问题(尤其前两个)优先体现在公共图书馆领域,而馆员专业能力提升对于所有系统、所有类型的图书馆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以美国为例,从美国图书馆协会到美国公共图书馆协会,再到美国中小学图书馆员协会,都将馆员能力提升作为未来行业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9-11]。然而,美国在提升专业能力方面的战略主要围绕职业认证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展开,过去多年的探索似乎证明,这个方向是我们心向往之却不易效仿的。

在图书馆馆员专业能力提升方面,值得关注的方面:①“双一流”建设浪潮中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一些关键的问题包括如何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如何追求课程数据化转型的同时保证图书馆馆员专业性实践能力的培育,如何弥补一些长久以来的学科缺憾,如下文将提及的未成年人图书馆学等[12]。②对传统图书馆专业素养的重拾,以保证图书馆采购、编目、阅读推广等能够重新回到以图书馆馆员为主体话语的专业轨道上。③培养新时期图书馆馆员的新兴能力,如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以“缅怀过去,拥抱未来”为题的战略规划中,就明确提出在招聘时要优先考虑具有数字学术等方面素养和能力的人才[13]。

2.5 社会力量参与

在欧美的图书馆机制中,社会力量的位置一直至关重要,近几年在中国图书馆行业中的分量也与日俱增。“社会力量”的覆盖范围非常宽泛,从法人治理改革、建设社会合作分馆,到社会购买服务和文化志愿者服务,乃至于高校资源向社会开放,都与这一概念有密切的关联。仔细观察,会发现以上几乎覆盖了近几年图书馆行业的主要创新领域,这意味着,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是社会力量参与。

社会力量在图书馆事业中的作用日益扩大,离不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以下简称“《公共图书馆法》”)中相关条款的肯定,也是打破单一资源投入困局的必然选择。尽管有宏观法律文本的支持,但各地如何落实《公共图书馆法》,如何实现社会力量参与的规范化、多样化和常态化,仍然是悬而未决的问题。例如,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方面,不少地方图书馆与书店、楼盘、商场等合作建设图书馆分馆,在总分馆体系建设日益固态化的背景下,在“24小时服务”和“最后一公里”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些分馆的合作协议普遍为3~5年,到期以后是否能够实现稳定、持续地发展?进一步地,多数地区还未明确如何实现图书馆建设的减税、免税承诺,这或许将影响未来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的持久动力。总体来讲,社会力量参与的意义毋庸置疑,但还需要实践上的持续探索和学理上的制度设计。

2.6 新导向下的图书馆评估

“十三五”时期完成的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以下简称“第六次评估”)工作是具有里程碑式事件。柯平[14]指出“随着第六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的结束,公共图书馆进入‘后评估时代’。‘后评估时代’的突出特征是新环境、大事业和高标准”,并提出了依法办馆、科学创新、服务成效导向等7个战略重点和发展方向。

尽管相关工作已经落下帷幕,但此次评估对图书馆界的影响将更持久。第六次评估将“服务效能”提到一个新的高度,重点关注图书馆的服务效益和业务水平,为后续的图书馆评估指明了发展方向。除特定的情形外,未来的图书馆评估工作很难回到传统上以硬件和投入为中心、“以力取胜”的年代,而必须直面用户的需求,在创新和变革的道路上不断开拓。这次评估的方向性转变和世界图书馆评估的潮流互为呼应。美国国会图书馆(the Library of Congress)近期发布了2019—2023年战略规划,其中有关图书馆评估的部分提出“量化图书馆对世界的影响”,特别强调在评估中凸显用户的声音,向多方利益者展现图书馆的价值,并要求图书馆全员投身于评估活动中,将评估同时作为一种自我激励的工具[15]。

在这样的方向性变革之下,图书馆评估的新方向已经比较明确,却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的回信中指出了“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初心[16],如何通过在未来图书馆的评估框架落实并呼应这8个字,需要慎重考量;传统的图书馆评估指标日益复杂,在未来的持续发展中应有选择、有重点,突出并落实关键指标[17];此外,还应该提高图书馆评估的社会可见度,使之成为一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工作,让民众认识和理解图书馆的价值。

2.7 数据驱动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

在欧美发达国家,数据驱动已是图书馆行业不可忽视的一股新潮流,在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大英图书馆、荷兰皇家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等多家引领型图书馆的战略规划中,都有明确与数据驱动相关的战略规划内容,覆盖数据支持决策、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数据驱动研究、数据素养服务等方面。体系、架构更加完整的是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一个生物医学发现与数据驱动健康的平台》战略文本涉及数据资源、数据平台、数据人员等多个方面举措[18]。

我国学界对图书馆的数据管理和数据服务一直有着比较热烈的讨论,如何真正落实则有待研讨。近年来,中国图书馆界数据业务方面的成就有两方面:一是部分引领型图书馆和相关产业链在数据技术方面有一定的探索,已经形成一些成熟的产品;二是近年来兴起了“大数据可视化”和“大数据统计”的浪潮,很多图书馆配置数据屏、建立数据监管节点,实现了基本的统计、分析和报表生成,为数据管理奠定根基。但是,由于数据共享氛围的稀薄、数据配套政策的缺位、数据标准的不完善,数据业务的发展还有漫漫长路。不管如何,数据驱动已经成为中国图书馆界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智慧图书馆、数字人文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重要的突破口。

2.8 未成年人图书馆学

未成年人日益增长的阅读和图书馆需求与未成年人图书馆事业的专业性稀缺之间存在一道鸿沟,由此凸显了未成年人图书馆学的研究诉求。过去几年图书馆界已经对未成年人图书馆学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如相关的研究力量逐渐崛起、研究论文稍有增多,同时还举办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未成年人图书馆学国际会议“未成年人阅读、学习与赋能国际研讨会(ISC 2019)”等。但是,未成年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最明显桎梏还是来自于教育层面,专业性的稀缺与当前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中存在的“去专业化”问题存在一定关系。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恰逢百年。这百年历史中我国图书馆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发展却陷入低潮,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未成年人图书馆学,作为图书馆学教育体系中被忽略的一环,它却直接与数量庞大的中小学图书馆以及公共图书馆的未成年人部门相关。迄今为止,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中仍很少出现与未成年人图书馆学相关的课程。

作为对比,即便最关注“数据化”和“信息化”的美国图书馆情报学教育体系正在加速向iField和数据科学转型,但由于常年的沉淀、坚实的合作基础(特别是和教育院系的合作),相关教育机构仍在为本地未成年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继续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AASLCAEP认证计划为例,作为美国未成年人图书馆员培育体系的核心,该项目是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学校图书馆馆员协会合作发起的教育质量保障项目(ALA and AASL:Assuring Quality in School Librarianship Education Program)的核心子计划,同时经由教育工作者培养认证委员会(Council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Educator Preparation,CAEP)认可[19]。拥有该认证的硕士项目遵循《美国学校图书馆馆员能力标准》,在教育内容上涵盖面向学习的教学、读写素养与阅读、信息与知识、社交能力与领导力、项目管理与监督5个方面,体现了图书馆馆员和教育者的双重要求[20-21]。

因此,本热点问题不仅是一项研究任务,同时也体现为一项教育任务和专业化提升工程。在当前的形势下,希望在中国能够很快建立类似美国AASL-CAEP认证计划这样成熟的未成年人图书馆学教育项目,不管在体制、师资、教材还是其他方面都不现实。一个可能的路径,是在“十四五”时期逐步呼唤未成年人服务专业研究,提高本领域的学术活跃度,增加未成年人图书馆服务科研项目与学术研究的资助比例;在研究实践中,重点关注具有本土特色的未成年人图书馆学问题和阅读问题,吸引国内外学界和业界的注意力,进而培育相应的科研人才和实务人才,在科学调查与循证研究中实现相关教学、教育资源的初步积累[22]。

2.9 数字人文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战略规划 2017—2021》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策略“为新兴研究领域(如数据科学,数字人文学科和数字研究)创建和提供强大的服务”[23],将数字人文与数据科学、数字研究并列。严格来说,数字人文属于数据驱动时代图书馆服务的一个子项。相比成熟应用数据范式的自然科学和部分社会科学领域,人文领域的研究者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更需要外部机构的帮助和引导。因此,在中国语境下,将数字人文作为数据服务的突破口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十三五”时期,数字人文已然成为中国图书馆领域的热门话题。笔者曾指出我国图书馆领域的数字人文工作有以下特点:数字人文正成为学术型图书馆的创新点和增长点,不过大部分图书馆仍处于数字人文的迷茫期;不同领域的学者和图书馆馆员在数字人文研究课题上很少有深度的合作;数字人文本身存在概念泛化危机等[24]。与此同时,当前的数字人文实践侧重基础设施建设与大型学术项目,使得体量偏小、底子较薄的图书馆很难参与其中。

要推动数字人文走向成熟,重点不在于零星前沿者的探索,而是学界、业界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要携手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数字人文生态——通过“生态圈”的构建,明确不同类别机构(包括且不仅限于图书馆)的位置和作用,实现资源整合与有效互动,进而充分满足人文学者的数字学术需求。

2.10 世界化时期的中国图书馆经验总结

20世纪以来,“美国图书馆模式”是世界图书馆事业的主流模式,所谓“现代图书馆”很大程度上就是“美式图书馆”,其公共、公开的基本理念和先进的图书馆技术方法体系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世界公共图书馆事业乃至于其他诸种类型图书馆的发展[25]。相比之下,中国图书馆事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20年间,在徘徊和摸索中逐步开辟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发展中国家的图书馆需求问题。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一带一路”、构建“命运共同体”等倡议的提出,我国开始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这样的新时期,“中国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衍生出两项有所不同却互相关联的理论任务,它们将是中国图书馆学界在世界化时期对全球的可能贡献。其中,图书馆学的‘中国经验’强调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图书馆领域的成功实践和探索研究进行理论总结;而图书馆学的‘中国方案’则是面向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中与图书馆相关的重要问题,基于中国情景与中国经验所做出解答”[26]。这两项理论研究任务,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十四五”时期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国际文化影响力,实现“中国图书馆学”到“世界图书馆学”的转变。

3 结语

“十四五”时期,国家和民众对图书馆的要求将渐渐超越传统定义的“基本保障”,走向以细分领域、专业导向、数字驱动、建制变革和深度合作为特征的新时代。本文从基础理论的角度初步梳理“十四五”时期图书馆学的十大热点问题,以期对“十四五”规划的编制提供初步的参考,为新时期图书馆学研究提供建议。面对“高质量发展”“图书馆学的世界化研究”等诸多新兴议题,图书馆人应当怀抱开放的心态、走向广阔的格局,积极参与到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工作之中,为图书馆事业谋求更多的可能、更大的发展。

猜你喜欢
热点问题图书馆学十四五
2020年高考“空间位置关系”热点问题聚焦
空间几何体中的热点问题聚焦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寂寞与喧嚣: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现状剖析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
2009年地理备考应关注的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