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策略分析

2020-02-23 07:23李凯
视听 2020年8期
关键词: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供给

□李凯

在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体现在广播电视领域,就是从观众的需求出发,提供有针对性的节目内容,从而更好地吸引人、打动人。纪录片作为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发展迅速,在电视和新媒体平台都赢得大量受众。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中央电视台,近年来发力纪录片创作,推出了《如果国宝会说话》《港珠澳大桥》《记住乡愁》等一批精品力作。本文立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对央视纪录片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探讨。

一、坚持正确创作方向,实现两个效益相统一

内容是广播电视的优势所在,做强内容、内容为王是广播电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要求。只有以好的内容为基础,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既有获取经济利益的商品属性,也有记录时代、培根铸魂、引领风尚等意识形态属性①。因此,对广播电视节目来说,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以精品内容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中央电视台在纪录片创作中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善于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主题,反映历史巨变,描绘时代精神图谱,推出的一系列纪录片“既叫好又叫座”。

一是把握时代脉搏。央视财经频道推出的八集大型纪录片《大国重器》(第二季),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部署,分别从“构筑基石”“发动中国”“通达天下”“造血通脉”“布局海洋”等8个方面,以全新视角巡礼中国制造业发展,揭示“中国制造”和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方向,突出展现中国制造的突破、中国创造的才智、中国制度的优势,揭秘中国取得辉煌成就背后的利器支撑。

二是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百集精品短视频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首次“用文物讲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通过每集5分钟的“微纪录”讲述国宝故事,令人感到既新鲜又自豪,自开播以来收获超高收视与零差评口碑,引发全民“国宝文物热”。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打造“乡愁”的影像记录,充分体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奋斗姿态,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古镇保护的热情和乡愁情怀。

三是表达人民心声。央视纪录频道承制的10集重点纪录片《我们这五年》,紧紧围绕“中国梦既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主题,通过数十个普通中国人的故事,呈现中国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展现普通人勤劳、善良、智慧、坚韧的精神品质及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

二、创新表达形式,提升纪录片的吸引力

广播电视节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观众的需求入手,根据观众的文化消费特点、习惯等,生产相适应的文化产品,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②。随着全媒体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正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在这样的趋势下,如何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前提下,改进和创新内容表现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央电视台适应媒体融合的表达与传播需求,在纪录片创作中摒弃渲染猎奇的表述,也避免高冷的学术性叙事,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跟观众平等对话,以新视角、新表达、引人入胜的故事手法述说,引发观众共鸣。

一是风格年轻化。比如《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解说词尝试使用网络语言,如开篇词“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介绍仰韶文化的“陶鹰鼎”时配词“它除了上古的王者之气,又同时显示出另一种很现代的气质。用当下的话说,就是萌萌哒”。同时,漫画式后期特效的加入、二次元背景音乐的运用,成功冲破“次元壁”与年轻观众融为一体。

二是叙事故事化。中央电视台在纪录片内容呈现上,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以一个个小故事阐释宏大主题,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使得节目更有亲和力和吸引力。纪录片《创新中国》历时一年半精心打磨,在全国各地、各个行业甄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和故事,通过顺丰快递员学习无人机驾驶、专为中国农业大数据服务的卫星研制等故事,把创新的非凡过程呈现给观众,揭示创新凝结的艰辛和付出。

三是呈现科技化。中央电视台一直都在尝试把先进的科技手段运用到纪录片的拍摄中,比如4K、AI、全息投影等,为科技与艺术的充分结合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在纪录片《创新中国》中,创造性地使用智能语音合成技术进行配音,这对于长纪录片来说尚属首例。在大型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中,采用三维动画、氛围渲染等手段,在现实场景中塑造“历史意境”,形成特定的影像风格。

三、强化融合传播,形成播出声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多地影响和介入人们的生活。2020年3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64.5%,网民9.0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3%。“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态势③。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而且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的全媒体时代,电视节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抓住受众在信息时代接受方式、关注焦点等方面的特点,在创作开端就植入互联网思维,以多样化形式触达受众,引发观看热潮。中央电视台非常重视包括纪录片在内各类节目的融合传播,利用线上线下互动模式,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无缝衔接,有效实现纪录片“高而不冷”的效果。

一是注重碎片化呈现。中央电视台配合纪录片内容,将视频转化为图片、文字、短视频等投放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聚合效应。围绕《创新中国》,携多终端资源力推,其中微信端传播占比高达20%,节目话题多次登上微博话题排行榜,阅读量超过1700万;累计发布14条原创短视频,增强二次传播和受众黏度,视频播放次数超过1510万。

二是强化多渠道宣推。中央电视台按照“台网并重、先网后台、移动优先”理念,构建融媒体传播矩阵,为纪录片最大化触达受众提供可能。围绕纪录片《我们走在大路上》,在央视网首页、央视影音客户端、CCTV手机电视、IPTV平台、中国互联网电视推出24场网上同步直播及点播;每日对接“学习强国”、共产党员网等平台,提供正片、微视频等内容,引导党员收看。

三是抓好线下推广。在互联网+的传播生态下,线下活动作为电视节目面对面直达受众的有效途径,可以在短时间内聚集用户,听取观众的真实观看体验与建议,实现电视节目与观众的进一步沟通和联系。为扩大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的影响,主创团队走进同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举办点映暨主创交流会,为影片正式上映进行宣传预热,获得师生的普遍好评。

四、结语

中央电视台在纪录片制播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效引领了行业的发展。但是,对于全媒体时代而言,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为纪录片创作、传播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需要纪录片创作者们坚持创新为要,紧跟时代发展和观众需要,努力生产更多精品节目。

注释:

①柳杰,熊海峰.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7-10.

②叶竞青.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省级电视综艺节目改革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8(02):91-93.

③《求是》编辑部.媒体融合:用得好是真本事[J].求是,2019(06).

猜你喜欢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供给
我们就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我们》栏目主题曲)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央视官网从CNTV中剥离另立门户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