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的故事

2020-02-22 07:10刘宏韬
三月三 2020年6期
关键词:阳江河水

武阳江是一条河,是罗城县小长安镇边上的一条河。

清道光二十四年刊印的《罗城县志》中记载有道光年间的拔贡朱家训《武阳江源流考》,其中说道:“武阳江在城北六十里,众溪错出汇流为江……行与东江西江合,统称武阳江……所经岩嶷尖山及小长安,俱在山隈水湄间,舟行至此(小长安),可以暂泊。”

武阳江四季长流,河面有百来米宽,河岸的两边是四季常绿的尖头山和郁郁葱葱的竹子,把河流围得严严实实的。河上有一个水坝,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起来的,主要是为了蓄水,供两边田地取水用的。坝的两侧建有依靠水力抽水的水龙泵,能利用河流自身的力量源源不断地把河水抽到岸上。水从坝上一泻而下,发出轰隆隆的雄壮的吼声。这样的吼声,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很远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现如今,在坝的下面修建了水电站,于是曾经风光的拦河坝就掩藏到河水下面,只有在水电站开闸放水的时候才能再见其真容了。

河道深浅不一,河滩很多,便不能成为航道。她有沉静而深得到不了底的河湾,有看似平静却暗藏漩涡的深流,有一泻千里奔流急湍的滩头……这样一条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是有船渡的。一艘木船,三个船工,能容纳三四十个人。这条河有四个码头,这些码头是为了预防洪水来到的时候方便人们紧急过渡时使用的。

人们上了船,船工便有一人负责收钱。开始是一个人头几分钱,后来涨到了一角;那些带着自行车或者挑着担子的,占的地方多了,便要多收一份钱了。看着船上的人差不多了,要开渡的时候,船工便会来上一嗓子,一是提醒人们坐好扶好,二是为自己鼓鼓劲。船是用竹篙来撑动的,船工们熟练地左右调整竹竿的方向,几杆就能过河。靠了岸,不需要放锚,用撑杆透过船头的定船孔插到河底把船定住即可。

河上的第一座桥是公路局建造的,是一种厚实但是桥面不高的钢筋混凝土漫水桥。漫水桥,顾名思义就是洪水来的时候,水是漫过桥的,人就不能通行了。

有了桥,就可以通行车辆,拖拉机、小汽车、货车……河对岸的农作物种类多了起来,与外面大世界的交流也就更加多样化和深入化。桥建好后,那艘木船还保留了好久,因为每到洪水来临的时候,桥面无法通过,对岸要办急事的人们还是可以通过木船过渡的。那艘木船停在码头上,变成了一个水上平台,渐渐就破旧了,木头也慢慢地朽了,它最后的用处是进到炉子里,化为灰烬,催熟一锅锅的饭菜。随着时代的前进,渡船有它使命结束的一天,但有些传统事物的使命却还在坚强地继续着。

有河就有鱼,有鱼就有渔人。就在河的边上,有渔民聚居的地方,正式的名字应该是叫渔业社,但是在我们地方上,我们都叫作“船上的”。他们世代以渔为业,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就是很好地体现这句话真谛的一群人。在这样一个小镇和这样一条河边,人数注定不会很多,也就是十多户五六十口人。他们自成一个群体,有自己的习惯,团结和睦,除了官话桂柳话外,他们还说一种方言,叫“土拐”。“土拐”从他们嘴里说出来的时候没有那种激昂的语调,有的是一种婉转的温柔,颇有吴侬软语的风韵。

船上人的生活来源几乎都来自水里,油盐酱醋,肉米面菜,都依靠水里的鱼来换取。他们的船不是很大,算起来是一叶帆板而已,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般船的中间是一副乌篷,遮风挡雨;里面有一套生活用具,炉子碗筷,一应俱全;船的一头往往有一个小鱼舱,容积不是很大,底部有一条缝隙和水相通,这样就能确保捕到的鱼在上岸之前能一直在河水里活下来,能在买主买走之前保证鱼的鲜活和原汁原味。

很多渔船晚上出去,早上回来,都有大致固定的时间。某些心急的买鱼人往往会摸准时间到码头上去等待那些捕鱼船回家。几条船刚一靠岸,大家便可以伸手抽开鱼舱的顶盖,看里面鲜活的鱼,一脸的欢喜。如果渔船回来的时间晚了,又或者在码头上还有剩余的,便可以见到一个中年妇女一手提着一个锑桶,一手提着一杆秤和一些细竹篾,晃荡晃荡地走到街上。这时候桶里装的鱼都是小杂鱼了。想换换口味的,或者是看着别的菜不合适了的,就蹲到桶边用竹篾串起半斤八两的小鱼,足够一家人享用一餐了。提着回家的时候,也是晃荡晃荡的,就像提着一串饕餮盛宴的钥匙一样,后面必定有喜欢鱼腥味的黄狗白狗屁颠屁颠地一路跟到街头巷口。

渔民们打鱼的时候如果对着吃饭时间,便可以看见船上冒起袅袅的炊烟。他们在船头支上小炉子,架着小锅,锅里面是清清的河水,还有鲜鲜的河鱼。

河里的鱼种类很多,草鱼、鲤鱼、鰱鱼是常见的,比较特别的有几种。有一种叫鯻锥,俗称鯻蛇的鱼。它的体型一般有一尺多长,身体像泥鳅也像一条蛇,脊上是一排从头到尾的鳍,带着刺;头是尖的,很像锥子。这种鱼无法用网捕捉,因为它细长的身体轻易就能从网眼钻出去,只能用钓钩让它就范。渔民们在一条绳上布好十几根鱼钓钩,等着它们上钩。收钓的时候,往往没有耐心和时间从每一条鱼上拔出钓钩,就直接把钓线给割断了。于是很多时候,人们在吃这种鱼时还能吃出铁钓钩。还有一种鱼叫黄蜂鱼,土名也叫“黄头钉”。外形像鲶鱼,颜色是黄褐色的,两个鳃边长了两根尖刺,如果被扎到,让人痛不欲生。这种鱼肉质鲜嫩,刺少,它要求的生存环境比较高,所以很难人工养殖,也因此就成了野生鱼的代名词。至于油鱼,个头不大,有一两指宽,放进锅里煎是不需要放油的,因为它本身的脂肪很多。下到锅里便会“滋滋”直响,不一会儿就可以出锅,很香脆。有时还可以捉到斑鱼和鲶鱼,这是身体虚弱之人滋补的好东西。这些鱼在二三十年前还是很多的,如今吃的人多了,也就变得少了,从而珍贵起来。

20世纪80年代,几斤重的河鱼随时可以弄到,现在渔民们出渔一个晚上也难得一条大鱼。为此,政府定了休渔期,每年的春季,直到六月后方才开捕,很大程度上保护了这份珍贵的自然资源。

船上的生活越来越难维持下去,外面的花花世界吸引力越来越大,年轻的一代大都到外乡找生活去了,传承船上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只有一些年长的人守着家,守着河。虽然还是努力地在河上生活,但以前那种完全靠水吃水的生活方式已经改变了。

社会的不断进步,改变的不仅仅是他们这一方人的生活,还有整个镇、整个县,甚至全世界的生活。

小长安镇是一个没有什么工业的小镇,于是也就避免了污染,而武阳江正是那些极少数没有被污染的河流之一,水一直都是那么干净和清澈。以前只是镇上和附近村屯的人到河里游泳,现在四面八方的人都会慕名而来。每到夏天,县城的人们开着私家车,携家带友,三五成群,聚满了这条河。在夕阳斜照的时候,水面波光粼粼,沿河一群群的浪里白条在欢腾。水性好的自然要卖弄起来,到河中央戏水,又或者横渡几次,这样的表演往往还伴随着得意的大声炫耀。不服的人是一定要比一比的,于是还可以看见两个或者三个头颅在水面上此起彼伏地争先,划开一道道的水纹。孩子们则在岸边的浅水区击水自娱,互相闹腾着,时不时有人因为受了委屈而帶着哭腔四处找人申诉。大人们往往没有那种调解的耐心,呵斥几句就转归于风平浪静,孩子们也很快忘记之前的不快,游戏又继续开展下去。

在平日里,顽皮的孩子们往往乘着中午饭后,找个借口提前上学,其实很多是要到河里清凉一番。三五成群的孩子顶着大日头,扑通扑通地跳进水里,比着谁的姿势好;如果这个没法比,便比比谁的姿势搞笑,谁砸的水花大。

武阳江不是那种土河,而是砂石底子的河床,自然就少不了鹅卵石。孩子们往往一个猛子扎下去,摸起几块细细扁扁的石片来,在水面上打飘飘,看着石子掠起的一圈圈涟漪,一二三四地数着,谁的多就是谁赢。然而这样往往会造成纠纷,因为在石子力量衰竭的时候激起的是一片涟漪,数着数着就乱了,于是又嬉笑打闹一番。水里的游戏还不止这个,不管是谁从河底抄起一块有特征的石头,约好规则,便朝远处扔去,然后几个人便拼命地赶去,扎着猛子看谁先找到那块石头。胜利者举着石头,拼命地炫耀。如果那块石头消失在河水的怀里,大家也不会有任何的失意,因为谁也没有胜利,也就没有失败者——其实是已经输给这条河了,便又可以兴致盎然地开始下一轮。估摸着上课的时间快到了,孩子们便裸着身子爬上岸,不需要擦干,就在河边站一站,相互观摩评论各自的丑态,不一会儿身上的水珠就自然干透了。于是穿起衣裤,一路叽叽喳喳地跑着闹着往学校方向去。

武阳江安安静静地流淌,与世无争,因为她知道,流逝的永远是人,她只需安静地做一个赢家,不用向人们炫耀她的胜利。

河的两岸都是青翠的竹子,四季常绿。河水流淌的时候,会和经过的风轻轻细语,就着滩头的水声,唠着人间的故事。风带来的是远方的故事,竹子诉说的是岸上的见闻,河水则用心地记着每一句话。

每到春季,两岸的人们就忙着从河里抽水插田,河水慢慢地浸润每一寸田地,探听大地的故事。于是河水知道了人们喜欢看绿色的欢腾,看金黄色的收获;了解到禾苗是如何从一点点尖尖的绿色,慢慢地铺满整个田野,甚至是如何施肥、杀虫、除草……人们的身影遍及整个田野,流淌劳动的欢歌;她还知道,只要过了惊蛰,青蛙们就会苏醒,鸣虫们就会苏醒——每到晚上,田野多重奏就会轰轰烈烈地上演。

夏季来临的时候,禾苗就着微风轻轻摇曳,阳光洒在每一片叶子上,微微地闪着绿色的光。白天是不知疲倦的孩子们的乐园,他们在河里欢腾,在田野里探险。他们的童真能感染这个世界。到了晚上,天空中挂着皎洁的月亮,星星在一旁眨着眼,人们成群地聚在一起,带着个小凳子,图方便的就直接席地而坐。男人们点着烟,烟头在黑暗中一闪一闪,和天上眨眼的星星一样;女人们一只手抱着孩子,一只手柔柔地摇着扇子,驱赶小虫,轻轻唱着不知名的小曲,哄孩子入睡。话题往往由年长者发起,天南地北,哪怕就是一支烟的事情,也能引发整个晚上所有的话题。田里的水,今年的天气,镇上或者村上的新鲜事,谁谁谁家闹了什么矛盾,谁谁谁得了什么好处,谁谁谁做了不妥当的事情……自认为有见识的人,自然还可以对国家的国际的大事高谈阔论一番,谁是谁非,完全在于他的喜恶。这样的评论影响不到任何事,但却能影响到一群人对他的敬仰,满心崇拜他的见多识广。聚会往往到了夜里十一二点,在某个人说“散了吧,回家睡了吧,明天早上还要起早看田”的话语中,就慢慢散了。夜,便在河水的安眠曲中,怀着对明日的憧憬慢慢进入梦乡……

到了秋天,金黄金黄的颜色铺满了天地。田里的水干了,便轮到汗水来滋润大地了。人们挥汗如雨地忙着抢收,咚咚的打谷声传遍四野,春天的那一尖尖嫩绿便会魔术般地变成箩里筐里的金子。人们脸上的汗水和身体的疲倦,丝毫掩饰不住兴奋之情。于是一担担一车车,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村头的晒坪,金子摊开了,黄灿灿的,一阵阵稻香弥漫开来,不论多远都能闻得到。

家里的狗早上就跟到田里,先是几只见了面,相互嗅着,转着圈打招呼,商量好游戏规则,然后便在田里闹腾、追逐。在禾堆里钻进钻出,闹够了便趴在田埂的阴凉处伸着舌头,呼哧呼哧地看着人们割禾打谷,然后跟在箩筐后面跑回村里,在晒坪上打架,争地盘,好像主家晒谷子的地方是靠它的本事得到的一样。其实它们多少也还是有点功劳的,在鸟雀们忍不住诱惑落到地上吃谷时,它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驱赶,直到鸟雀们不见踪影。这时它们就会得意地一步三回头地迈着步子回到荫凉处,意犹未尽地继续趴着。

在太阳快落到河边的山背后时,人们就可以尽情地到河里洗刷阳光留在身上的印迹,把它们留给清凉的武阳江水。江水也会毫不吝啬地用所有的温柔抚平人们的疲倦,记录下人们的勤劳和勇敢。这样的美德,和武阳江水一样,代代传承,从未停歇或者消失过。

到了早上,女人们便会陆陆续续挎着篮子或者锑桶到河边去洗衣服。三个女人一条街,何况是一群女人?这时的码头俨然是个新闻中心,家长里短,道听途说,都可以在这里聚拢又散开。随着洗衣粉泡沫的起灭,洗衣槌此起彼落的声音,前一天发生的事情便涌出来了:昨晚谁家里吵架了,谁家的肉被猫或老鼠偷吃了一大块,谁家的猪生了几头小猪……洗完衣服,这些独家消息便很快在镇上传开来,有时甚至比广播还快还有效。这里完全不涉及国家大事,有的只是镇上的新闻。衣服洗完,住在河边附近的女人便端着菜篮饭锅下到码头,在洗衣服女人们的上游淘米洗菜,继续着刚才的话题。

中年妇女往往会故意说着一些男女之间的事,互相打趣着,肆意地笑着;那些年轻的女人们脸红着不敢吱声,但这样往往会迎来更大的笑声。玩笑归玩笑,不论说了什么,说过了就是说过了,事后也不会有人拿来当真。这样不成文的规矩,才能造就这样一个妇女之家。若是喜欢打牌的,洗完衣服把桶往臂弯一挎,走之前不忘记对某人再次交代清楚,几点钟开桌,都有谁谁谁,不能迟到了。

天亮到天黑,春夏秋冬,人来人往。不管时代怎样变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武阳江的水一直都这样缓缓流淌,静静地看着人们的悲欢离合,喜乐哀愁;细细地铭记着岁月的沧海桑田,时光的斗转星移。

一条河的故事,就是人的故事。

作者简介:刘宏韬,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三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有小说和散文作品发表于《广西文学》《三月三》等刊物。

猜你喜欢
阳江河水
阳江鸿丰实业有限公司
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
阳江开放大学
阳江核电工程建设期间安全管理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
情系卫河水
清清河水映菊乡
洗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