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清
语文教学说到底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文本进行深度对话的过程,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就成为了铸造高效语文课堂的基础。一般说来,教师阅读文本需要经历三个角色:第一是纯粹的阅读者,从感知理解的角度,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第二是专业的教师视角,从语文课程的角度遴选、研制出最适切的教学内容;第三是学生的视角,从学情角度出发,凸显学生关注文本内容的认知障碍点。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对文本解读是夯实高效课堂的基础。那教师该如何进行文本解读呢?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实践的行动性纲领,教学目标并不是教师随心所欲就能确定的,而需要对文本进行全面、精准的解读。统编版教材编选了大量经典而传统的课文,教师不能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思维解读这些文本,而需要借助文本解读,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设置教学目标。
其一,紧扣传统课文的教学价值,将其置放在统编版整体编写体系下,明确老课文的新目标。以统编版五上《太阳》一课为例,在过往的版本中,这篇课文多次出现,统编版将其设置在五上的说明文单元之中,即了解基本的说明表达方法,感受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教师就要从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出发 ,找准这篇课文与语文要素之间的关联,明晰这篇课文教学的目标和重点。
其二,就是要关注文本所处时代的价值,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重新裁定。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每一篇课文在不同的时代下会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不能完全局限在固定的文本中,而需要关注社会的变化,关注时代变化所形成的价值,更好地凸显文本的价值。以统编版六上《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为例,除了要关注单元“点面结合”的语文要素,感受五位壮士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之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和平年代与抗日战争时期的不同,将生命教育融入到这篇课文人文性教学目标中,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五位壮士的物性是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是勇敢的、可贵的,更需要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目标设定绝不是要对红色经典进行颠覆,而是要让学生懂得革命烈士用生命付出的代价,正是要让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懂得珍惜自己、爱惜生命,才是对革命烈士最好的回敬。
语言文字具有鲜明的多样性和丰富的人文性,教师在文本解读时既要尊重作者和编者的价值取向,更需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不同的体验,教师要充分彰显自身导学效能,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感知,并不是完全且毫无原则地认定学生是正确的。一般情况下,这种偏差性认知主要由两个方面造成。
首先,原始认识与文本内容之间的客观差异。教师作为课堂中的导学者,其价值正是在学生理解错位、认知偏差之时,进行及时地点拨与引领,促使其认知偏向于正规化的路径之中。比如,教学统编版六下中的《那个星期天》时,很多学生从孩童的身份出发,对文本中数次被母亲爽约的孩子充满了同情,同时也对文本中那个说话不算数的母亲充斥了不满情绪。很显然,学生的认知能力无法对课文中这位母亲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教师就需要本着尊重作者的价值认知,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的语句中去,感受母亲对孩子的爱,但由于家庭的琐碎杂事和生计,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爽约,让学生认识到母亲的行为实属被逼无奈,从而感受到作者内在的认知体验,对文本的价值进行深入体悟和思考。
其次,教师在认知上的偏差,对文本的价值取向进行了误读,这是导致课堂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教师要多从文本的内容和编者编选用意的角度进行思考,用自己丰富的文学素养和专业视角,精准而到位地关注文本。比如,统编版二年级中《蜘蛛开店》一文的教学中,教师从课文中描写蜘蛛的语句“蜘蛛的招牌换了”“蜘蛛的招牌又换了……”等,试图让学生感受蜘蛛在这个故事中总是朝三暮四,做事情不能从一而终,始终三心二意。很显然,这样的解读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故事中蜘蛛言行的表现。这篇课文是一篇典型的反复性的文本结构,通过蜘蛛不断地更换门面,衍生出一个新鲜而有趣的故事,要将其看成是文本情节发展的重要印证。
语文教材为什么要将以前各种不同的版本转化为统编、统用的形式,主要价值就在于要向学生渗透相统一的理念和意识,都对儿童内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铸造,形成了巨大的认知性空间。因此,文本解读教师必须要能够精准的揣摩和表达文本和教材内生的价值,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地不断生长。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就曾经指出:“语文教学必须要有适切的教学内容,否则,无论树什么大旗,玩什么花招,都无济于事。”其中,读懂、参透文本和教材编排的意图,就是教师提炼、研制教学内容的重要基础。所谓读懂,就是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了这两点,教师就可以站立在文本表达的视角,避免教学内容选择的随意性,避免课堂教学中零散的敲打,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研制出极具穿透力的教学资源,找准言语表达的切入点。
以统编版六上第五单元的《夏天里的成长》为例,这篇课文篇幅不长,全文不足400字,且结构上也是典型的总分结构,以生物、事物、人物三个角度来凸显表达的中心—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在初步解读时,这篇文章的内容就可以读懂,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如果是限定在这个层面中,理解起来并没有太大的障碍。鉴于此,教师就可以从三个方面,为学生提供最适切的教学内容:首先,从众多事物中学习作者的选材智慧。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圈画作者所描写的事物,并思考:哪些事物是自己所没有想到的?作者想到而自己没有想到的,正是自身与作者之间的差异,也是学习这篇课文时值得品析的文本内容。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感知“生物、事物和人”,不仅契合了中心所表达的内容,同时也包括了所有的万事万物;其次,学习对材料的组合和布局。针对文本表达的顺序,尤其关注作者为什么要将“人物”部分放在最后,引领学生相机感受作者所设置出的层层递进的板块层次,感受作者在谋篇布局时对中心的考量;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体悟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以及长短句结合的言语形式,所展现出来的表达效果。
从这个板块来看,教师通过站立在学生视角下的解读,遴选出选材、组材和语言等三个角度研制教学内容,将教学的切入点聚焦在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起点上,让学生从一篇看似简单的文本中学习到契合学情的有效内容。
高效的语文课堂离不开教师的解读,教师需要在精准而全面的解读中,理解内容,理清目标,把握重难点,为学生开掘、输送最真实、最真切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语文综合性素养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