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转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红色文化绵延流长,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期间,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创造了无数激励人心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不仅包括革命志士和先烈的事迹精神、革命文物与文献、相关文艺作品,以及革命根据地、战争遗址、革命领袖人物故居等纪念地,还有以“红色革命精神”为精髓的多种精神形态,如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等。这些宝贵财富从物质文化形态和精神文化形态两个层面凝结成红色文化的核心,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无论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红船精神”、五四精神还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北大荒精神”,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诞生的“大庆精神”等,都离不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等精神内核。红色文化以厚重的历史底蕴引领着我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不断砥砺前行。
山西不仅拥有丰富的地上文物资源,而且是传统革命老区,聚集了众多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据统计,目前山西省内共有革命遗址、纪念建筑物3 399处,具有相关性的其他遗址达383处,共3 782处。其中,有近500处资源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成为红色旅游景点,31处成为“红色旅游”精品,15处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些数字既是基础数据,也为山西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和进行经济转型提供了有力的底蕴支持和背书。
山西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四运动前后,山西是最早响应马克思主义,建立党、团组织的省份之一。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山西特委创建了北方第一支正规红军,为红军东征奠定了基础。八年抗战打响后,山西是红军北上的战略要道,八路军在这里建立了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三大革命根据地,成为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三大主力师的所在地,对党中央通联各抗日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山西也因此形成了两条有关抗日战争的红色旅游线路:东线北起平型关,经黄崖洞,到武乡八路军总部,连接晋察冀和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太行山红色旅游线路;西线北起蔡家崖,南至黄河壶口瀑布,连接晋绥根据地和红军东征线路的吕梁山红色旅游线路。 解放战争中,山西凭借地理优势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又成为夺取全国胜利的重镇,同时也留下一众开国领袖和将帅的光辉足迹。有数据显示,1955—1965年授衔的将帅中,十大元帅、十位大将中的9位,57位上将中的42位,177位中将中的103位,1 360位少将中的838位,都曾在山西这方土地上带领人民浴血奋战。山西因此形成了环太行山、吕梁山和沿黄河带的“红色之旅”景观群,同时也形成了西起临县碛口,经岢岚、五台山,东至河北平山,连接延安和西柏坡的中共中央胜利征程的中线红色旅游线路。
丰富的红色文化底蕴和精神熏陶不仅诞生了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耳熟能详的旋律,也出现了一批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秀作家及其文学作品,如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和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以此改编的影视作品也不占少数。
新中国成立后,山西在发扬红色文化方面仍步履不停。除了物质文化形态外,在精神文化形态方面还有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核心的“大寨精神”和“西沟精神”等,并初步形成了自大寨村、西沟村至锡崖沟的社会主义建设红色旅游线路以及晋华宫矿“煤都井下探秘游”、平朔露天煤矿至万家寨的改革开放红色旅游线路。
由此看来,红色文化资源已覆盖全省,且各具特色。目前知名度较高的有平型关战役遗址(灵丘)、徐向前故居(五台)、“百团大战”纪念馆(阳泉)、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武乡)、刘胡兰纪念馆(文水)、大寨景区(昔阳)、西河头地道战遗址(定襄)等。但各个资源较为分散,还有一些未被完整开发,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优化整合、突出特点以及加大宣传是发展山西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出路。
思想政治教育一向是我国的重中之重,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课程都不可或缺。在纸媒时代,由于大学生接触外界的媒介和渠道单一,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模式十分有效。但随着互联网信息洪流的冲击,人们的视角愈发开阔而复杂。无论是西方文化的输入还是当代大学生因距离红色文化年代久远而产生的疏离感,都对思想政治课的效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整体来看,传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存在偏理论、说教性的特质,与学生目前的生活状态、实践、兴趣点都存在较大脱节。目前的教育目标是科学合理地反映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和要求,既要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也要契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但长期以来,高职院校都过于强调政治性和表层意义上的方向正确,导致学生在千篇一律的乏味说教中被动接受知识点和考点。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目的仿佛不再是信念得到升华,而是完成考试要求。学生无法真正领会内涵并从内心受到触动,势必会引起当代强调个性和自由发展的学生的抵触。
红色文化的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首先,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本中,红色文化并不是独立的重要知识点。虽然红色文化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但以课本为重的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方式还是流于表面,无法有效传达其丰富的内涵。其次,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本科院校相比,更具有实践操作性,便于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其专业领域快速上手。而思想政治课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很少能与具体的现实事件进行关联,红色文化更多是作为历史课程进行讲解。充足的理论知识积累可能是本科生和研究生进一步学习的根基,但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就略显空洞而缺乏信服力。最后,红色文化虽然在整体上具有高度统一的精神内涵,但其构成比较丰富,各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独特属性,如地域特质等。目前各大高校虽已将红色文化纳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但并未设置完善且系统的教学体系,导致很多学生获取本土红色文化知识的渠道和途径并不全面,也不具有相关权威性。而且以专业课为重的思想根深蒂固,本土的红色文化知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认知度较低。由此可以看出,红色文化仍需普及并进行深度挖掘。
本文提到的红色文化志愿者服务项目是一门实操性课程,是指将传统高校中的志愿者服务团体及组织与思想政治课程合二为一。学校需要与思政教师进行红色文化志愿活动的统筹与联络,在校内开设红色文化知识角,对外在各红色文化纪念馆、旧址等地设立服务站,定期安排、输送学生志愿者进行讲解等实践,达到互惠的效果。教师要结合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补充,并设计相关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加深对红色文化资源在物质文化形态与精神文化形态两方面的理解和运用。学生需要对自己家乡存在的或感兴趣的红色文化进行调查与追踪,通过详细了解以自制PPT讲解或创作文艺作品等形式进行宣传。
教师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而非笔试来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学生实践的目的在于通过亲身接触红色文化,从课本进入现实,以自我探寻来加深体会。从志愿者服务这一视角切入,一方面是基于志愿者活动的意义非凡,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通过志愿者服务得到社会认可,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之一。红色文化志愿者服务具体的可行性有以下三点:
学者黄煌华(2019)总结了目前我国对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一是从个人角度,根据大学生思想状况变化的背景强调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发挥;二是从社会角度,根据红色文化的内涵或特点界定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三是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黄煌华提到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强调红色文化具有政治和文化价值,但其经济价值还有更大的空间亟待开发。
目前最显著的经济价值是结合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旅游产业的经济开发。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共同构成了旅游景观,自然风光的开发虽然受限于气候等多种客观因素,但开发人文景观却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是通过改进景点自身的软硬件配套设施来增加门票收入,另一方面是要贴合红色文化打造主题活动与论坛、开发旅游周边及进行手办礼等文创产品设计等。正如故宫文创的热潮为故宫传统的严肃形象带来了第二次生机,红色文化也拥有同样的可能性。例如,设计英雄手绘本、冰箱贴等,可以结合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宣传、销售渠道,将红色文化的底蕴精髓转化成有形的物品,拉近其与大众尤其是学生的距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无形的文化精神层面。
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丰富着红色文化的内容和传播手段。譬如,以红色文化知识点为内容进行的微信答题竞赛、结合红色主题开发的网络游戏等,均可作为广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并使之产生经济价值的创新方式。这样不仅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单一化的问题,也能顺应经济模式带动产业联动。综合以上列举的红色文化开发模式,不难看出其中涉及到新闻学、传播学、艺术设计、广告学、计算机、统计学、营销学等多个学科。这样无形中也会推动高校对相关专业人才的输送,从而形成产业开发—人才培养—创造经济价值的良性循环。
结合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使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多种价值,尤其是经济价值,在正确的价值熏陶中做到文化自信,从而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将所学与所用结合起来,推广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开发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
当代大学生往往存在人生目标缺失、价值取向偏离、道德底线下滑等消极的思想状况。而“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健康、向上的特定文化形态”(王升斌、杨晓苏,2013)。虽然他们没有生活在战争年代,但以红色文化为价值依托,有助于其树立人生信念,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并为之奋斗。
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出生于非独生子女家庭,在家中易被忽视;二是由于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存在学费差异,限于家庭经济条件选择在高职院校完成学业,对社会资源的不平衡感到不公平;三是就近入学,多来自省内农村或乡镇,家庭受教育程度低。所以客观来说,高职院校更易集中受社会、家庭等因素影响的学生群体。我们常在媒体看到学生各种问题频发,如校园暴力、校园裸贷、为情自杀等。其问题的根源是大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得不到家庭和社会的重视,内心敏感脆弱,判断力也较低,易受蛊惑。如果让他们以助人者这一主人公身份进行志愿活动,转变角色,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帮助,一方面可以获得受助者的感谢而拥有成就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也能逐渐建立责任心,将宣传山西红色文化及旅游真正作为自己的事来认真对待。
目前山西各大高校均有学生志愿者社团组织,相比于文娱类社团,志愿者服务项目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发挥个人价值。目前,高校志愿者团体有山西财经大学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中北大学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太原师范学院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以及太原理工大学的爱心家园等。在太原马拉松比赛、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三下乡支教等活动中都有青年志愿者的身影。高职院校虽然专业实践课程丰富,但缺少将思政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无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志愿者活动恰是一个突破口。
目前许多研究生教学工作已将讲课主体转换到学生身上,即教师布置课题,由学生利用手中的资源和多媒体将知识内化并制作成PPT为其他同学进行讲解。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比单纯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灌输要记得更牢,感触也更深。
高职院校的多数学生来自全省各地,能更多地接触到当地的红色文化,对家乡的发展有个人更深的理解与展望,是宣传地域红色文化较易被忽视却十分有潜力的群体之一。红色文化从宏观角度而言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的精神内核,从微观而言是乡土文化的一部分。强化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是比书本教学更加切合实际的切入点,也更具接受性。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其中,才能与红色文化传达的精神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交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初心即指为全国人民谋幸福。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其引领前进的作用和重要性永远不会变,但如何让生在和平年代的学生真正理解其精髓仍任重道远。实践出真知,谋幸福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思想指挥实际行动从而助人助己,这是本文提出高职院校开展红色文化志愿者服务的初衷。在山西亟待进行经济转型的今天,通过发动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的资源价值,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度,也间接为山西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添柴加薪,这条双赢路径值得我们进行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