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使用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应该基于儿童视角,探究学生对什么事情感兴趣,想要探究什么问题,并以此为根据展开教学环节的设计。在这种基础上展开教学就能构筑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不少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的时候都会忽略学生的起点问题,错误地认为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习他们应该学会的东西。这样的教学没有基于儿童视角展开,导致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事实上,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起点,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不一样,感到困扰的问题也不一样,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出问题,逐步难度递增,让学生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二年级上册第12课《坐井观天》一课中,如果一下子要学生学习“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意思,并掌握其使用方法,那么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学生很难一下子就掌握。在这种时候就要结合学生的学情,一步步设置教学环节,让学生先从阅读入手,搞清楚该成语的意思,然后再探究怎样使用。首先,鼓励学生尝试复述该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故事的内容。此后则鼓励学生探究该故事的内涵:“你觉得青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觉得青蛙最终是否会离开井呢?若一直留在井中,你觉得会变得怎样呢?”学生逐步理解了“坐井观天”的意思:“我觉得青蛙是一个眼界狭窄的人。”“那么,你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人呢?你能用这个成语形容他们吗?”这样的问题逐步提升,让学生掌握了成语的使用方法。
在教学前首先要了解一下学生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不够了解,并结合学生的特点猜想其可能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自主预习的活动,并提交自己的预习报告,分析学生的预习报告就能清楚地看到学生已经理解了什么,还有哪些内容不清楚,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有效构筑阅读课堂。
小学生生性好动,对于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基于儿童视角构筑课堂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个学习特点,用哪些能提升学生兴趣点的问题或者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尤其是当学生感觉有趣,主动提出问题的时候,更要把握好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的活动。
在学习二年级下册第25课《羿射九日》时,有学生对“羿”是谁很感兴趣,利用这一点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民间传说中,常常说‘后羿射日’,但是我们的故事中说的是‘羿’而不是‘后羿’,那么这两个人到底是不是一个人呢?”这个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通过上网搜索的方式寻找答案。有学生发现:“原来羿应该是大羿、司羿,是神话中射日的人,也是嫦娥的丈夫。而后羿其实是有穷国的君主,是老百姓说错了,才会将后羿和羿当成是一个人。”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了解更多和羿有关的故事。有学生便找到了“羿造饼”的故事,发现原来中秋节吃的月饼,传说中就是羿为了思念嫦娥而发明制造的,这些有趣的探究促使学生对神话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小学生常常对生动形象的事物很感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利用学生的特点,给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迸发出自己的求知欲。此外,小学生常常有很强的表演欲望,所以在教学中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到角色扮演、辩论活动中,这样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这并不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掌握学习方法,这才更为重要。在教学中要先用抛砖引玉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在找到答案后进行反思,思考这样的学习方法对自己是否有启迪,最后鼓励学生在阅读其他作品的时候也借用同样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渐渐地掌握各种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学习三年级上册第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时候,要让学生逐步掌握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并了解文章的写作结构。为了让学生掌握这样的读写方法,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地设计教学环节,促使学生习得相关的方法。首先,鼓励学生找到文章中写得精彩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其次,鼓励学生说说文章分哪些部分写了西沙群岛,各个部分之间是否具有逻辑关系,这样学生就逐步掌握了“这一篇”的写作方法。此后鼓励学生反思:“这样的写作方法一般适合用在怎样的文章中,你在课外阅读的时候是否也读到过类似手法的文章。”最后,鼓励学生在自主写作的时候也尝试运用类似的写作手法,注意文章的结构安排,这就促使学生逐步掌握了学习方法。
基于儿童视角展开教学,意味着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指导学生自主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逐步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搞清楚文本脉络,明白文章表达的含义,还要逐步学会举一反三,利用学到的方法去阅读其他的作品。
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互动式教学,也是一种思维教学。所以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有自己的想法或者疑问。基于儿童视角展开教学的话,就不能对学生的这些问题视而不见,而应该归纳整理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将其整合成若干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将不同的学科整合在一起,并引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学以致用。
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时,有不少学生都对司马光这个历史人物很感兴趣。在教学中就要运用学科整合的方式,鼓励学生尝试将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结合在一起,通过拓展阅读的方式,了解其他和司马光有关的信息。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更广泛的阅读,了解一下自己感兴趣的其他历史人物。此后鼓励学生展开自主写作的活动:“大家阅读了那么多古人的故事,你对谁最感兴趣呢?尝试写一个和他有关的小故事吧。”此时引导学生回顾《司马光》,看看文章怎样展现人物的语言,如何表现人物的心理,并思考在自己写故事的时候是否能加以借鉴。通过这样学以致用的活动,学生的读写能力有所提高。
在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语文课本中涉及了方方面面的内容,这样学生就更好地激发了阅读兴趣。要引导学生围绕不同的疑问角度和解答思路进行思考,并鼓励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加以应用,一步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学者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好的老师意味着他首先要热爱孩子,要感觉和孩子交流是一种乐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要注意这一点,要基于儿童视角展开教学,不仅要了解学生的起点,更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整合各种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获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