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瑞萍
(中共晋中市委党校,山西 晋中 030600)
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柱。数字技术的运用,打破了数据烟囱,具有智能、高效、透明等特征,加速了我国社会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运用科技支撑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意味着运用数字技术来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近年来,部分地区在社会治理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依托互联网 + 基层治理,整合基层治理中的权力体系和利益诉求,有效解决了权力分散、职能交叉等带来的运行效率低下问题,使民众在家门口就能快速办妥事项。北京市平谷区借助数字化手段开展网络销售,有效解决了农民生产分散、销售无渠道的问题,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利用数字技术结合实地情况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已成为新时代城乡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方向。
数字技术赋能基层社会治理,不等同于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简单的数字化,而是将数字技术嵌入到基层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通过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其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来。数字技术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精准性。数字技术的运用,能够精准地记录每个人的行为痕迹,并在云端留下完整的个人画像和关系网络。这些数据不会自动地集中规整到一起,当决策分析需要某些数据相关性的分析时,数字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从海量数据中找到有用的内容。第二,便捷性。数字技术的运用使政府相关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实现了共享,部门之间的利益割据被打破,有效提升了企业和民众办事的效率。第三,智能化。借助数字化技术可以更全面、快捷的收集信息,有效实现治理方式的智能化。因此,将数字技术运用于基层社会治理中,可以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具体的作用机制表现如下:
一方面,运用数字技术建立统一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可以有效解决基层各派出机构和社区组织职能交叉的困境,将相关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实现业务信息平台共享,推动各主体力量深入融合。另一方面,运用数字技术对民众诉求和意见进行有机整合,寻求有效方案并予以反馈,可以畅通民意收集渠道,调动民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利益共同体。
一方面,数字技术运用到农村建设,村民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等渠道为农村发展建言献策,使农村事务更加民主透明,不但能让村民了解村中的每项事务、每项决策,而且能确保村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实现农村地区的村民自治,用现代化基层治理模式替换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另一方面,如今的城市社区,已经由“熟人社会”进入了“陌生人社会”,人口流动明显加快,数字技术应用于城市社区治理,既可以降低城市社区治理的难度和不确定性,还可以降低人力成本。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横亘在政府、民众、社会组织等主体之间的阻碍,实现了社会治理主体从单一向多元协同的转变,将传统的权力行使由单向度变为上下互动协商,调动了多元主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优化了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基层社会治理的碎片化与政府行政体系的条块分割、市场经济的冲击、公民意识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权力体系碎片化。按照我国的国家机构设置,有的部门从上到下进行垂直管理,有的部门由属地政府管辖,例如,居民委员会作为社区自治组织,与其他职能机关、社会组织形成了多元的共治格局,还承担着政府部门交办的事项,存在着部分基层权力分散、职能重合的现象,权力体系的碎片化削弱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效果。
2.利益诉求碎片化。市场经济打破了以单位制为特征的社区治理模式,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城市社区不再是传统的熟人社会,大家的利益需求不一致的现象普遍存在,难以形成有效的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多样化,相关部门难以有效地整合各方利益诉求,利益诉求的碎片化让基层社会治理难以形成合力。
3.空间位置的碎片化。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城乡教育水平的差异吸引了一部分乡村孩子到城市就读,城市容纳了更多的人口,城市—城郊—农村人口模式的渐变特点和复杂交错,形成了空间位置的碎片化,造成了新的基层治理难题。
清晰性是国家治理的中心问题〔1〕。在目前的制度导向下,基层治理更多地呈现出一种模糊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受传统行政体制影响,各个部门将大量的行政工作下沉到基层,部分基层组织在面对上级的考核和检查时,对一些问题选择模糊化回应,导致上级对基层认识存在模糊性,不能进行及时有效地管理,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城市社区人口流动性大,社区在信息收集、治安管理范围方面能力有限,依靠基层工作人员难以实现管理全覆盖。农村资源有限,除了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还要调动村民自治,对一些村民事务不能及时地关注和反馈,造成了村级事务管理的模糊化。
内卷化用于解释社会生活不同领域中存在的“内部精细化和复杂化”现象,反映了基层治理存在的内在困境〔2〕。一方面,从传统权力架构来看,民众不能通过参与基层事务的治理获得增益,无法实现个体的主体性、自由性、有序性等价值追求,降低了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影响了基层社会治理的自治功能;另一方面,社区作为一个生活共同体,社区文化却没有建立起来,许多社区居民活跃度不高,自治能力没有同国家发展保持同步成长,而民众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共同体建设当中的意愿不强,造成“内卷化”现象。
数字技术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支撑体现为机制优化和手段创新〔3〕。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碎片化的问题,需要通过数据治理体制的内在完善和各治理主体对数字技术的灵活运用,来实现基层社会的整体性治理,从而解决相应的问题。
第一,从制度视角推动基层社会整体性治理。一要从顶层设计上理顺数字化治理体制。以系统思维的理念设计纵向与横向的数据治理架构,从顶层设计层面推动数据流程、业务流程、数据信息的融合构建,调整既有数据管理的“条块关系”与权力格局〔4〕,将社会治理数字化有效纳入国家数据治理的战略规划中,为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权力分散、职能重合等问题的解决提供制度性指导,保证数字化治理体制横向和纵向上一以贯之。二要以法治思维指导基层的数据治理行为。数据是最有价值的资产,群体不同价值属性也不同。政府部门在数据共享中担心数据的安全问题和隐私问题带来的风险,作为社会治理参与者,则希望通过数据共享实现个体的既得利益。这种差异化的主体目标,就需要在制度的架构之内形成约束力和有限的权属。一方面,要根据承担职能的不同划定各自可使用数据的范围。另一方面,要培养规范使用数据的自觉性,保持职业操守,形成高效的数字化权力行使体系。三要形成数据治理标准化流程。对于涉及社会治理相关领域、相关部门的职能权属,要以标准化的制度规范推动建立部门间的协同工作机制,保证统一听令和无缝衔接的职能履行,避免在新的治理框架下出现新的碎片化。
第二,从治理主体视角推动基层社会整体性治理。一是对于城市社区来说,要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以及物业的作用,积极利用微信群将社区住户集聚,对大家的利益诉求进行有效整合,并予以归纳总结和反馈。二是对于农村社区来说,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将所有村民的利益诉求进行有效整合;另一方面,要从发展的角度探索运用数字技术构建村民利益共同体,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此外,还可以通过相应的政务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媒介,畅通表达渠道,实现利益的整合,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整体性。
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时提出了“全周期管理”的理念。将“全周期管理”理念引入基层社会治理,使得治理不再是短暂性、静态的过程,而是要从更大的视角实现治理的全过程、动态的拓展。也就是要将基层治理从预警、决策、行动到恢复,再从总结学习到新的预警,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保障环节的前后衔接,明确各治理主体的职能分工,保障这样的治理体系适用于链条中的各个阶段并且在动态调整中持续发挥精准作用。“全周期管理”对于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模糊性问题能有效发挥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将数字技术运用到治理链条的横向、纵向各个环节中,使得每个环节发生的事情都有清晰的数字记录,为决策时提供相应的精准信息和预警支撑,实现精准治理和动态更新,保证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有效治理。即使出现了预警偏差,也可以通过已经记录的数据进行后续的快速恢复和经验总结。二要赋予每个环节的治理主体充分的权力。各治理主体必须在法治的范围内享有充分的权力来对社区相关的信息进行有效收集和整合,并在数据脉络中划定相应的职责,防止数据责任泛化。三要有充分的安全技术作后备。想让数据充分发挥作用,就需要有相当完备的安全措施,让民众以更愿意接受和主动配合的方式来实现数据资源的汇总和使用,就要清晰地把握好治理的技术路径和个人隐私之间的关系。
当然,全周期管理是一种理念,所涉及的内容很多,数字技术的运用是外在的技术加持,理念的实现可以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益支撑,通过提供清晰的治理方法,提升社区韧性,不仅能高效地完成日常工作,而且能随时做好应对极端和意外的准备〔5〕。
将数据治理运用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提升,需要各级党员干部的支持和推广,也需要民众和社会组织的支持。在人本理念的指引下针对性地解决“内卷化”的问题。
第一,培养新时代的社区公共精神。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社区,都有其特定的人文历史环境。从短期来看,数字技术的运用能够在基层治理中为民众带来便利,从长久来看是稳定城乡社区精神治理的有益补充。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基层党组织在联系群众方面的独特优势,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民众从思想上认识到支持数据治理的重要性,认识到它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通过数据化成果的展示让社区民众真正意识到数字化带来的成效和便利,形成社区共识。使社区的自治能力在社区精神的滋养下、数字技术的支撑下,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的真正转变。
第二,健全社区自治平台。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已基本形成,一方面,要支持有能力的社区民众参与到基层自治平台搭建的过程中,开发与社区相关的治理程序,为社区数字化治理提供技术指导,提升社区治理的数字化能力。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做好宣传,传递社区治理需要民众共同发力、参与自治的理念,鼓励大家积极地投入到社区治理中,感受社区治理的新变化。
第三,关注基层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关系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数字技术的运用,对基层人才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建设基层人才队伍,既要配备善于做社区工作的老同志,也要配备掌握现代科技手段的专业化人才,要让他们能真正留下来。另一方面,建立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措施和奖惩机制,激发基层人员的工作热情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总之,社会治理存在地域差异,不同的地区面对的实际问题各有不同,在选择发展目标和对策的时候应该因地制宜。同样的,在数字技术的运用上,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财政情况来进行选择,无原则不结合实际的运用只能是昙花一现,发挥不了内生性的作用。因此,要在各方面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结合各地实际状况,探索数字技术赋予基层社会治理转型之路的意义,争取实现遍地开花、处处经验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