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利
(山东交通学院 外国语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57)
赵云利(以下简称赵):斯梅瑟斯教授,受《山东外语教学》编辑部的委托,很荣幸对您进行访谈。我对您学术兴趣的形成很感兴趣,您在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前一直学习的是英语专业,您是如何转入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
詹姆斯·爱德华·斯梅瑟斯(以下简称斯):我一直对美国文学很感兴趣,特别是诗歌,包括美国非裔诗人创作的诗歌。我在哈佛大学就读的系部名为“美国文学语言及英语系”。在就读哈佛大学之前,我在纽约城市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术研究方向成为我当时求学期间的最大挑战。那一阶段,我的学术兴趣从二十世纪美国诗歌研究转向美国非裔诗歌。这一转向很大程度上受到我的导师詹姆斯·德·约恩(James De Jongh)的影响,他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由他完成的一部关于哈莱姆文学的专著写得非常精彩。当时为取得硕士学位,除了参加一般性考试外,我还需要参加一场专门考试。我向他咨询研究方向问题,考虑到我刚刚完成了关于美国非裔诗人梅尔维尔·托尔森(Melvin Tolson)的《哈莱姆画廊》(HarlenGallery)的一篇硕士论文,他建议我研究美国非裔文学。我是第一次系统横向研究美国非裔文学和文化批评。我发现该领域的研究很吸引人,我的研究方向便这样确定下来。事实上,假如我未能发现系统的美国非裔文学如此吸引人,我很可能不会从事职业学术研究。因此,到我要进入哈佛攻读博士学位时,我的学术兴趣已经聚焦美国非裔文学了。在哈佛,我的学术视野的拓展和兴趣点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诸如维尔纳·索罗斯(Werner Sollors)、小亨利·路易斯·盖茨(Henry Louis Gates, Jr.)、菲利普·布赖恩·哈勃(Philip Brian Harper)、纳森·哈金斯(Nathan Huggins)等学者的影响。
赵:在您的众多学术成就中,黑人艺术运动是您最为重要的学术关注点之一。2005年,您出版了专著《黑人艺术运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学民族主义》(TheBlackArtsMovement—LiteraryNationalisminthe1960sand1970s),这是第一本关于黑人艺术运动的专著,这本专著自问世以来,很受读者欢迎,影响力很大。此外,两年前,您又与约翰·布雷西(John Bracey)和索妮亚·桑切斯(Sonia Sanchez)两位教授合作出版了另一部作品《紧急呼叫——唤醒所有美国黑人:一本黑人艺术运动读物》(SOS-CallingAllBlackPeople:ABlackArtsMovementReader)(2016)。您为什么对黑人艺术运动感兴趣?您如何评价黑人艺术运动对美国文学和美国文化的影响?
斯:在我进入学术领域很久以前,我就开始对黑人艺术运动产生了兴趣,主要是由于我深受黑人艺术积极分子阿米力·巴拉卡(Amiri Baraka)、索妮亚·桑切斯、哈基·马德胡布提(Haki Madhubuti)以及乔伊纳·科德兹(Jayne Cortez)等人创作的诗歌的影响。巴拉卡的诗集《死去的演讲者》(TheDeadLecturer)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格格不入的艺术家在美学和思想方面的转变,这一转变在许多方面让我感同身受,对当时年轻的我产生了特殊的影响。作为一名学者,我对思想意识影响艺术家的艺术形式选择问题非常关注,黑人艺术运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棒的路径。黑人艺术运动对美国文学和文化的影响不胜枚举,这里我想仅就艺术的服务对象、“高雅”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关系、艺术的创作和传播等概念问题进行说明。黑人艺术运动之前,文艺领域的确不存在公共产业,只是在20世纪30年代相对较短的一个阶段存在过。几乎所有各种层次的文化资源均掌握在私人手中。任何背景的美国工人阶级,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地方工业城市的美国工人并不能很容易接触到艺术,尤其是除去音乐和其他流行文化形式之外的当代艺术。在黑人艺术运动的努力推动下,文学和艺术进入了美国黑人乃至其他地区的黑人的视野。这些地区既包括纽约、洛杉矶等艺术中心,也包括以前的一些工业城市。黑人艺术运动的参与者为获取治理权和此类艺术的其他形式而斗争,从而为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公共文艺部门奠定了基础,这些部门包括美国艺术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国家人文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以及其他相似的机构和组织。如今,美国人对他们所生活的城市里的公共资助艺术理念习以为常,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情形却大不相同。此外,黑人艺术运动之前,在我们所认为的“高雅”艺术和流行文化,如流行音乐、电影、电视等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特别是在包括黑人流行音乐在内的流行音乐领域,对于严肃的政治和文化题材常常存在非明文规定的禁止现象。与此同时,对大众群体关注先锋“高雅”艺术家的现象,美国社会通常持蔑视态度。然而,作为革命者,黑人艺术运动积极分子对自己的艺术形式能够影响黑人群体怀有浓厚的兴趣。他们认识到社会和文化的改变在其他地方变得遥不可及。因此,他们试图在自己的艺术中灌输一种即流行又在思想和美学上较为激进的新的艺术观。这种流行艺术和先锋艺术结合且能影响到普通大众,在美国20世纪中晚期之前是极为罕见的,然而,黑人艺术运动之后这种现象则变得非常正常。如今,大部分美国人喜欢听政治性很强、音乐表现形式不同凡响且能影响到几百万听众的嘻哈音乐,他们已经见多不怪了。
赵:能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黑人艺术运动和黑人权力运动有何不同吗?
斯:这是一个很难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问题。最常用的简单回答是黑人艺术运动是黑人权力运动的文化之翼。然而,我想我们也可以把黑人权力运动说成是黑人艺术运动的权力之翼。也就是说,黑人艺术运动和黑人权力运动两者紧密交织,密不可分,很难区分一方从哪里开始而另一方在哪里结束。在许多方面,两场运动的参与者很大程度上是政治化的艺术家和政治积极分子,他们热衷于文化和艺术。通常,他们即是黑人艺术运动也是黑人权力运动的领导人,阿米力·巴拉卡和哈基·马德胡布提即为此类人物的代表。另外一个概念问题是黑人艺术运动无论在地理分布还是思想理念上均存在去中心化的现象。黑人艺术运动的草根属性是这场运动的巨大优势所在,这也是为何人们对这场运动不好把握的原因。黑人艺术运动的活动和机构几乎出现在每一个社区和学校校园,如此一来,参加到这场运动的黑人数量便极为可观。黑人艺术运动和黑人权力运动在思想和美学方面存在多元化现象。两场运动的参与者拥有各不相同的政治信仰,如果想研究黑人艺术运动,就不得不从更为宏观的视角入手。然而,尽管他们的思想常常充满冲突,总体而言,他们在美国非裔人解放和美国非裔人争取自决权方面意见统一。同样,通常他们也普遍相信真正全美范围内的黑人文化能得以复苏或发展,这种黑人文化与现存美国非裔民间或传统文化相关。黑人艺术运动的另外一个特性在于其对美学理论和政治理论的痴迷,这些理论思想为评估这种新的黑人艺术提供一种支撑和解释的新方法。从某些方面来讲,与其说黑人艺术运动是一场统一的运动,倒不如更为确切地理解为一场围绕某些共同的关切而展开的讨论和辩论。然而,这场讨论或辩论并非简单地描述这个世界,而是旨在诠释马克思主义,并改变这个世界。
赵:斯梅瑟斯教授,事实上,在一篇关于黑人艺术运动的文章《黑人艺术运动》中,文章作者拉里·尼尔反复提到“Black Art”和“Black Arts”。然而,作者却并未解释其不同之处。您认为从作者的角度来看,这两个表达形式可以互用吗?
斯:很明显这两个表达形式联系紧密,即便如此,我认为仍需要厘清两者的不同。就“Black Art”而言,尼尔意指为黑人创造、由黑人创造和属于黑人的艺术。有人或许提出质疑,由美国非裔人创造的艺术是否总是“黑色的”以及是否有可能这些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并非是“黑色的”。事实上,尼尔和其他黑人艺术运动积极分子可能对“Negro Art”和“Black Art”做了区分,他们认为“Black Art”指的是黑人心理的团结和较高程度的意识。在任何情况下,尼尔和他之后的其他艺术家用“Black Arts”来指代一场运动或者是同为黑人权力运动一部分的黑人艺术家群体的形成。因此,从此意义上讲,黑人艺术运动中所涌现出的作品属于“Black Art”,但是“Black Art”并不一定局限于这场独具特色的、历史上已有定位的黑人艺术运动。
赵:众所周知,哈莱姆文艺复兴是中国国内的美国文学研究者最为熟知的一场运动。换言之,除了哈莱姆文艺复兴,中国学者对黑人艺术运动了解较少。根据我在马萨诸塞大学访学时的调查和了解,即使在美国国内,了解黑人艺术运动的美国人也相对较少。您对这种现象是怎么看的?
斯:一定程度上讲,这要看你的交流对象是谁。许多黑人艺术运动的参与者,如阿米力·巴拉卡、索尼娅·桑切斯、尼基·乔瓦尼(Nikki Giovanni)和哈奇·马德胡不提等,在美国非裔社区深受尊敬,甚至是崇拜,这种现象在这些参与者生活或生活过的社区表现尤为突出。阿米力·巴拉卡葬礼的那一天,生活在巴拉卡的故乡新泽西纽瓦克的普通黑人都走出家门参加巴拉卡的葬礼,可以说,这是我见证的最令人惊奇和感动的文化事件之一。然而,我的确认为总体上讲,在学校关于哈莱姆文艺复兴的主题和文学教育影响较大,而相比之下,黑人艺术运动则不然。即使是到了大学阶段,哈莱姆文艺复兴被作为一场文化运动广为传授。当然,这种情形与上世纪70年代两场运动在学校不被认可的情形已经大为不同。依我来看,哈莱姆文艺复兴在学校被广为传授的部分原因在于哈莱姆文艺复兴已有公论,而人们对黑人艺术运动颇有争议,事实上,哈莱姆文艺复兴在当时那个时代也相当激进。尽管黑人艺术运动已过去一段时间,但是现在仍然有许多人记得这场运动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各种斗争。黑人艺术运动仍然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人们对这段历史充满着激情,这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所不具备的。因此,可以说与哈莱姆文艺复兴相比,更多的人和黑人艺术运动有着更为密切的个人联系,但是这种联系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使得有关黑人艺术运动的对话非常复杂。此外,毋庸置疑,由于黑人艺术运动的复杂和争议性本质,在《紧急呼叫——唤醒所有美国黑人:一本黑人艺术运动读物》于2014年问世之前,在学校的课堂上很难见到可用于教学的全面梳理黑人艺术运动文学的文选读本。然而,正如我之前强调的一样,即使是对这场运动及其影响知之甚少的美国人也已经深受其影响。
从很大程度上讲,这种影响事关美国人对以下问题的认识:艺术的目的、艺术的服务对象以及谁能够接近艺术和如何改变资金支持的现状。黑人艺术运动诗人、音乐批评家和文艺管理者A·B·斯派曼(A. B. Spellman)曾经对我说过:“我们创造了文艺领域的公共部门。”他们为未来开辟了道路,发展壮大了美国公共艺术的群众支持队伍,借此,保守政客试图毁灭公共艺术部门的尝试被挫败。此外,这种艺术不仅存在于人们所想象中的少数几个大城市且主要面向富人的博物馆或艺术馆中,也能够让穷人和工人阶级社区乃至城市特别是作为文艺中心的城镇的民众接触到。这种情况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过,但是社区文艺的理念和社会认可工人阶级群众能够接触到各类艺术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情了。这在美国仍然是一场很艰苦的斗争,但是如果你支持上述努力,大部分人不会认为你是怪人和做白日梦的人。此外,正如之前谈到的,黑人艺术运动开创了一片天地,如此以来,包括美国非裔流行艺术家在内的流行艺术家,可以自由创造融入社会的激进艺术,嘻哈艺术家李尔·韦恩(L’il Wayne)的《上帝保佑美国》(GodBlessAmerica)和乡村歌手小汉克·威廉姆斯(Hank Williams, Jr.)的《红色、白色和粉红色的滑边蓝调》(Red,White&PinkSlipBlues)就是很好的例证,前者是一部关于卡特里娜飓风之后的新奥尔良的种族主义和抵制活动的作品,后者是一部关于小型制造业重镇里的工厂关闭、失业和去工业化问题的作品。以流行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为例,黑人艺术运动之前,流行音乐对上述事物远没有现在这么开放。
赵:近些年来,在中国国内关于“黑人艺术运动之父”阿米力·巴拉卡的研究势头正盛。根据我的了解,巴拉卡在世时,您与他交往密切,写了不少关于他的文章。此外,您曾提及您的一部关于他的著作将要出版,那么,您如何评价巴拉卡以及他对美国非裔文学和美国文化所做出的贡献?
斯:我写的一本关于阿米力·巴拉卡的书将于2020年出版。在我看来,巴拉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重要的美国作家。他兼有多重身份:重要的诗人、剧作家、文学和音乐批评家、小说家、传记作家、音乐剧作家、政论文作家等等。如果没有兰斯顿·休斯,我很难想象出还有哪一位作家能像巴拉卡一样能在如此多的文学体裁方面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他的《蓝调人民》(BluesPeople)是第一部真正认真研究爵士乐的文化含义和美国非裔人流行音乐的著作,是美国文化的里程碑式作品和帮助了解音乐社会含义的先锋之作,仅此一部作品便足以保证他在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作为编辑和出版商,他对推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美国诗歌”(New American Poetry)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新美国诗歌”包括查尔斯·奥尔森(Charles Olson) 、艾伦·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弗兰克·奥哈拉(Frank O’Hara)、黛安·狄普利玛(Diane Diprima)等作家的作品,不一而足。正如你曾指出的,巴拉卡是黑人艺术运动的主要设计师,同时,我认为黑人艺术运动深刻影响了美国文学和文化以及美国人如何理解其文学和文化的方式。同样,他也是现代美国黑人戏剧的奠基人之一。黑人艺术运动之后,直到2014年去世,他创作了许多出色的作品,特别是诗歌。我认为,正是他的上述成就才使得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出色的马克思主义作家,尽管他不怎么赞同这一观点。另外一项我要开始做的研究是巴拉卡的伴侣阿米娜·巴拉卡对其艺术和思想的影响。目前,学界对此罕有论述。我的感觉是她对巴拉卡的思想影响很深。
赵:在美国文学界,巴拉卡算不算得到评述最多的作家之一?
斯:综合他在美国文学界的声望、他的著作和创作生涯来看,还不能这样讲。尽管如此,我认为有关他的作品的研究要比任何一位重要的黑人艺术运动人物都要多,这一点我以前是讲过的。例如,索尼娅·桑切斯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其说近来关于巴拉卡的研究较多,或许不妨说对黑人艺术运动的研究比较贫乏。
赵:那么阿米力·巴拉卡对美国非裔文学的影响如何?
斯: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无论是在非洲研究领域还是在黑人作家和读者中,人们达成一种总体基本一致的共识,即:阿米力·巴拉卡对美国非裔文学,尤其是黑人音乐和包括文学在内的其他形式的表达文化影响很大。他的“改变相同”(changing same)马克思或类马克思理念可被看作是黑人文化和黑人意识的螺旋式发展的标志。我认为客观地讲,巴拉卡的贡献在广大的黑人聚居区并未得到认可。事实上,目前一些“主流”美国批评人士对他的作品存在误读和歪曲,他们通常对他的诗歌断章取义,从而达到消除巴拉卡和黑人艺术运动所产生的影响的目的。
赵:此外,在一篇论文中,您曾指出阿米力·巴拉卡和其他黑人艺术运动积极分子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艺术和文化的概念。我们知道阿米力·巴拉卡的思想一生经历过深刻的变化,同样,他在不同阶段创作的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您是否是指他在不同阶段的创作对美国的艺术和文化概念均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斯:是的,就是这个意思。一方面,他所带来的变化并不比有时所宣传的那么大。和许多其他黑人艺术家、知识分子和积极分子一样,他经历了发生在20世纪50到70年代的一些重大的社会变革。我相信许多中国艺术家也同样经历过40年代到60年代的几次美学和思想巨变。在革命年代和孕育着革命的年代,这样的变革相当正常。从这一角度来看,或许巴拉卡算不上异乎寻常,但是就我来看,他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他毫不掩饰自身的变革,且将之融入自己的艺术之中。20世纪70年代,自他的思想转向马克思主义之后,他的余生,基本上是人生的一半时间,一直信仰马克思主义。当然,并非他的所有作品都非常有影响力。在他去世时,几千名生活在纽瓦克的黑人工人阶级群众参加了在纽瓦克交响乐大厅举办的葬礼,其影响力可见一斑。从对美国文化不太熟悉的中国读者的角度来看,那么多“普通民众”(everyday people)为了他的葬礼万人空巷实属罕见,此处的“普通民众”引用的是美国非裔音乐家西尔维斯特·斯通(Syhester Stone)的话。从很基本的层面来看,这些生活在日趋没落的昔日工业城市的黑人工人阶级群众视巴拉卡为自己的一员。这一深刻的文化变革和巴拉卡的写作和政治工作是有关系的,而在巴拉卡看来,他的写作和政治工作密不可分。此外,即使是在“波西米亚”(bohemian)和文化民族主义阶段,也有一些主线贯穿巴拉卡的作品,这些作品主要和音乐和其他形式的黑人表达文化相关,是黑人工人阶级和他眼中的黑人和美国非裔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和催化剂。很明显,在他后半生漫长的“第三世界马克思主义”阶段,基本上是毛泽东思想阶段,这些主线非常明确和清晰。不过,这些思想萌芽在此之前已经萌发。
赵:最近几年,在巴拉卡研究领域,有关他的戏剧和诗歌创作得到了许多中国学者的重视,已经有不少相关研究在几家中国知名期刊上发表。相比之下,关于其思想的研究看起来相对匮乏。不知道巴拉卡研究在美国的情况如何?
斯:有些相似之处。在美国国内,关于巴拉卡的诗歌和戏剧研究的著述有很多,但是有关其小说创作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关于其政治思想、美学思想和文化批评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即使在他的诗歌研究方面,关于他的晚期诗歌仍有许多可写的地方。他的晚期诗歌创作受到了奥尔登·尼尔森(Aldon Nielsen)、凯西·卢·舒尔茨(Kathy Lou Schultz)、威廉·哈里斯(William J. Harris)等几位作家作品的影响。
赵:在中国,有关巴拉卡的研究中,关于其剧作《荷兰人》的研究比较集中,目前已经有十余篇相关研究文章在中国知名期刊上发表。您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巴拉卡的戏剧特别是其剧作《荷兰人》在美国的研究动态?
斯:一定程度上讲,美国学界关于《荷兰人》的研究风头已过,我怀疑这和该剧的“厌女症”有一定关系。不过,尽管如此,在各类美国文学史作品中,该剧仍然是一部屡被提及的作品。一些富有才华的批评家如奥尔登·尼尔森(Aldon Nielsen)、凯西·卢·舒尔茨(Kathy Lou Schultz)、梅塔·杜埃瓦·琼斯(Meta Du Ewa Jones)和威廉·哈里斯(William J. Harris)已经在相关领域做了大量工作。2018年,现代语言协会(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出版了《巴拉卡的<荷兰人>教学方法》(ApproachestoTeachingBaraka’sDutchman)一书即为很好的例证。就此来看,形势正在发生着变化。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现代语言学会的文选中很少收录知名巴拉卡研究学者的作品。这可能意味着将来会有相当多的年轻学者聚焦《荷兰人》的研究。让我们拭目以待。
赵:根据我所收集到的资料来看,您对美国非裔戏剧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相比之下,在中国国内,相关的研究只处于起步阶段。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近些年来美国学界在美国非裔戏剧研究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斯:事实上,我还不能真正算一位戏剧研究方面的专家,但是通过对黑人艺术运动的研究,我的确对该领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尽管黑人艺术运动对黑人戏剧及表演的发展的确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黑人戏剧及表演方面的学术研究发展相对较晚。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关于黑人表演方面的研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事实上,个人认为由于黑人表演研究与文化研究形成交叉,黑人表演方面的研究便居于美国表演发展研究的中心位置。相关的研究包罗万象,很难在此详述,但是我想说的是,学者们已经把黑人表演研究当作从黑人艺术运动传承下来的重要而急迫的使命,他们已经着力于模糊或消除体裁或媒介方面的边界,藉此,可以重新思考黑人戏剧以及过去几百年来非洲的其他表演形式和黑人的离散问题。
赵:近来,中国国内目光敏锐的学者正着手美国非裔戏剧的研究工作,美国学界是否也有关于分离美国戏剧的系统研究?相关研究您能否提一点儿建议?
斯:是的。现在有关黑人表演方面的研究如火如荼,这些成果中包括富有才华的学者迈克·赛尔(Mike Sell)、詹妮弗·布罗迪(Jennifer Brody)、托马斯·德兰茨(Thomas DeFrantz)、E·帕特里克·约翰逊(E. Patrick Johnson)和达芙妮·布鲁克斯(Daphne Brooks)等的戏剧研究。这些学者融戏剧研究于性别和性学、舞蹈研究、音乐学和非洲离散研究之中,形成了富有成效的对话。从某些方面来讲,这是非裔或非洲离散研究中令人激动和极富成效的研究领域。就我而言,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可以为黑人戏剧的研究提供很大的空间。这一研究领域几乎不可穷尽。我尤其欣赏迈克·赛尔的两部作品:《先锋派表演和批评界限》(Avant-GardePerformanceandtheLimitsofCriticism)以及《先锋派:种族宗教战争》(TheAvant-Garde:RaceReligionWar)。
赵:作为一名美国学者,您曾多次来到中国,且对中国学界有较多的了解。希望您能够对从事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中国学者提一些建议。
斯:过奖了!但是我的确接触过一些优秀的中国学者,对中国学界有一定的了解。我想,作为一名中国学者,学术研究首先要遵循自己的兴趣。如果你被垮掉派诗人鲍勃·考夫曼(Bob Kaufman)的诗歌所吸引,想对他进行研究,你就对他进行研究,而不能因为关于他的学术研究非常多,便扎堆对他进行研究。我前面也说过,目前已经有不少关于黑人文学和文化国际主义的新作问世,其中不少涉及到中国的内容,但是还有不少领域有待研究。如果存在关于某一相关领域的不同研究,形成对话是很好的。美国非裔文学领域的研究充满惊奇和崎岖。即使在该领域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然有不少重要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需要批评界的重视。例如,作为一位在美国非裔诗歌领域非常重要的诗人,格温多琳·布鲁克斯(Gwendolyn Brooks)的研究就出奇的少,这和她在美国非裔诗歌领域的地位是不相称的。现在大量关于黑人文学和文化国际主义的新作问世,一些作品关乎美国非裔人和中国文化的关系,这些学者包括泰吉·弗雷泽(Taj Frazier)、罗宾·凯利( Robin Kelley)、比尔·马伦(Bill Mullen)。但是,仍有更多的工作需要人们去做。
赵:非常感谢您拨冗接受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