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在社会进程中的功能性研究

2020-02-21 01:36龙海樱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娱乐性舞蹈艺术舞蹈

【摘要】纵观中国历史,舞蹈这一门艺术门类经历了最初原始形态的精神寄托和最高地位,到封建时期开始的限制和教化,到后期的崩析分离和融合,再到现代舞蹈的提取、引进和相交的多类发展,舞蹈一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不同时期的舞蹈都包含且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审美在其中,这主要是由舞蹈的独特性质所决定的。舞蹈又称为“人体艺术”,因此它是人们动态、活力、情感直接的表达媒介,人们的当代审美、思想、精神都可以由舞蹈所表现。所以,舞蹈在历史长河中产生和发展是因为它对人类具有生命意义和社会存在价值,这种功能是独特的,是有别于其他艺术的。不同时期所发展的舞蹈必然是当时社会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形态的缩影,因此,我们可以从舞蹈的研究中体验不同的社会文化对舞蹈艺术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舞蹈;教化功能;娱乐性;文化现象;舞蹈艺术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回顾原始形态能感受到它与人生命的密切关系,它是一种生命本能的运动。艺术的存在和价值于社会都有其自身的缘由的,人们对于艺术功能的研究和定义有时候会偏于一概而论,这对于不同背景、不同社会、不同层次下的前提来说是会造成理论偏移的。就舞蹈来说,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期间会有不同的需要和需求,人们的审美随着社会变化而改变,就是在同一时代的实际生活中,不同的人对于舞蹈的需要都会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它的生成、存在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和顺应性,人们无法禁止,也不必夸大。无论中外历史,都可以看到舞蹈作为一种现象始终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中。舞蹈经历了原始社会时期最初“巫”形态的精神寄托和最高地位到封建时期开始的性质功能的转化和教化性,再到后期几代王朝不受重视的瓦解分离,再到如今现代社会的融合、高度发展。不同时期所发展的舞蹈必然是当时社会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形态的缩影,因此,我们可以从舞蹈研究中去体验不同的社会文化对舞蹈艺术的发展变化。

一、舞蹈的教化功能

从文献记载来看,舞蹈最初于社会是被赋予教化功能的。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内容与方式都是十分的简陋,人们为了满足生存繁衍,保障最基本的生理本能,他们模仿自然,寻找寄托,祈求庇佑,希望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在原始社会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祭祀舞蹈、繁衍舞蹈等,这一切的最终目的是繁衍和生存发展。也正是因为这个时期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且语言和文字的尚未成熟,因此舞蹈就成为了他们心中的精神媒介。人们手舞足蹈,通过舞蹈表达它们的情感和希望,通过舞蹈传达内心的信仰和对未来美好的希望。但是,当人类发明了语言和文字后,社会形态和社会文明发生改变,人们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人类发明了火种,发明了文字、语言和生活工具,这都让社会劳动力和社会层次发生巨大改变,王朝的建立更是确立了封建时代的开始,这个时期人类文明已经开始对自然研究和探索了,因此“巫”形式的与神灵沟通的舞蹈媒介逐渐被统治者继承后发生了变化。

夏商时期,“巫”舞的祭祀仪式虽被继承了下来,但是随着文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探索已没有了害怕和敬畏,因此,祭祀祈求神灵的舞蹈仪式逐渐不被统治阶级所重视,舞蹈的“媒介”功能开始往教化功能转化。到了周朝时期,经过夏、商两朝,封建社会的奴隶制度更巩固,周代的统治阶级充分认识到乐舞被用于政治的社会作用,舞蹈的发展达到第一个小巅峰,舞蹈的教化功能开始显现。西周把传统乐舞和当时新创制的乐舞加工整理,称其为“六舞”或“六代之乐”。西周制定并且严格贯彻实施礼乐制度,它整理了前代遗存的乐舞,包括黄帝的乐舞《云门》、唐尧的乐舞《大咸》、虞舜的乐舞《大韶》、夏禹的乐舞《大夏》、商汤的乐舞《大濩》,及周武王的乐舞《大武》,并设立了庞大且严格的乐舞机构“大司乐”,皇家子弟及贵族子弟都要接受严格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13岁入学,循序渐进,先學习音乐、朗诵诗和小舞;15岁开始学习射箭、驾车和舞《象》;20岁时学习各种仪礼和大舞。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奴隶社会政治文明的重大创造,集周之前的古代舞蹈之大成。此外,西周还制定了“六小舞”,也是祭祀用的,分别为《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周代学习礼仪首先要学习乐舞,用乐舞教育来提高贵族子弟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文舞、武舞,总称雅乐。“文以昭德”“武以象功”,借以表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武力,此后历代相传。这个时期,舞蹈被政治用以教育化,这个时期的舞蹈教化功能发挥到极致,在之后的舞蹈发展中,再也没有哪个时代舞蹈的教化功能达到这么高的程度。

到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制定和实行使封建社会更加稳固,这个时期是舞蹈历史的功能大转变,可以说,在之后的社会里舞蹈的教化功能再也没有达到周朝的重视和发展。西周的雅乐舞蹈的礼乐制度已经礼崩乐坏,秦朝建立乐府制度,虽继承和保留了礼乐制度的仪式和舞蹈,但是舞蹈也分为雅乐和俗乐两个部分。俗乐是民间舞蹈,雅乐则是朝廷规定的舞蹈,也被称为宫廷舞蹈。秦汉时期,政治的高度发展和经济的繁荣都为舞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俗乐舞兴盛的两汉时代,民间俗舞有显著的发展。汉代乐舞是一个兼收并蓄,融合众技的时代,这个时期,政治高度发展,经济繁荣,人们安居乐业,舞蹈的发展更使很多其他艺术杂技、幻术、角抵、俳优向高难度技艺和舞蹈本体发展,这个时期也受经济文明和社会的发展的影响,统治阶级不再依靠乐舞对人才的培养,所以舞蹈的教化功能逐渐随统治阶级的转移而转移。

二、舞蹈的娱乐性

舞蹈在原始社会最开始的祭祀中作为仪式和神沟通的媒介,在经历了历史性功能大转移之后,虽然原始宗教舞蹈得到继承并保留下来,但是舞蹈独特的娱乐性使舞蹈从娱神慢慢转为了娱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们生活在战乱之中,虽然生活无法保障,但在这个时期人们的艺术却得到了大爆发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情绪需要表达,舞蹈成为了媒介之一。这个时期艺术家们对舞蹈的本体开始研究,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精彩的理论成果。

唐朝的传统舞蹈艺术,在经过汉朝百戏在舞蹈技巧上的积累飞跃,以及南北朝中外乐舞交汇的推动下,进入舞蹈艺术发展的巅峰时期。这个时期舞蹈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强大的国力、社会思想开放以各民族及外国文化均能被充分吸收和融合。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统治阶级的重视,使得舞蹈有了超前和深度的研究发展。唐朝时期,上至帝王贵戚、文臣武将,下至平民百姓,都有乐舞活动。如我们所熟知的《霓裳羽衣曲》《秦王破阵乐》等舞蹈作品都是这个时期创作的,这个时期的舞蹈还融合了许多外来舞蹈元素,当然,这从侧面展示了当时的唐朝,作为世界的中心,无数的文化在此进行交流和交合,所以就连舞蹈的发展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文化元素在其中的融合。虽然如今我们因为历史原因和舞蹈自身的传承原因无法看到和感受当时令人震撼的舞蹈,但是从各文字诗词和书籍的记载中能感受到当时大唐的舞蹈盛况和整个社会人民的繁荣和安逸。唐代宫廷还设置了各种乐舞机构,如教坊、梨园、太常寺,这些机构的设置让大批的民间艺人得以发展。唐代的乐舞活动也渗透于社会的各阶层,上至宫廷,下至庶民百姓,在节庆和宴饮中,乐舞表演是不可或缺的。这些在一般宴会中表演的小型舞蹈,按其动作特征和风格,可分为“健舞”和“软舞”。唐代,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鼎盛时期,也是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舞蹈被压制,这个时期社会因素、社会结构和社会体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舞蹈在这两个时期发展缓慢,舞蹈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逐渐衰落。但是,作为节庆时群众娱乐活动的民间歌舞却呈现出繁荣的局面,表演者多数是业余的民间艺人。宫廷舞蹈艺术逐渐流入俗乐舞蹈,其原因一方面是维护礼教的理学盛行,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妇女已不能参加民间舞蹈活动,舞蹈中的女角大多由男子来扮演,阻碍了舞蹈这种直抒胸臆的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不重视舞蹈艺术,舞蹈活动仅限于民间娱乐性质,没有专业舞蹈团体来提高和发展它。因此,明清时期戏曲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得到了高度发展,戏曲进入全盛发展时代,社会文化和民众欣赏习惯发生改变,人们更爱看直接描写生活、表演手法通俗易懂的戏曲。舞蹈被融入其中成为戏曲的主要元素之一,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训练方法和表演体系。在明清戏曲剧目中,保存了相当丰富、优秀的舞蹈遗产。

到近代,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黑暗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体制和结构都受到了莫大的压制和欺辱,舞蹈的社会性在社会大动荡或者社会阶级大幅升降的时候会更具包容性。如中国现代舞蹈先驱吴晓邦先生自编的《义勇军进行曲》,在全国爆发伟大的抗日战争时,这个舞蹈创编所表现的抗战情绪与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激起观众的热烈情感,因为这个时期舞蹈不仅仅体现了人们的情感,更是抒发了人们对社会的强烈愿望。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国初期,舞蹈艺术与群众的火热情绪相连,舞蹈的教育性功能上升,当然,在这些特殊的历史时期,舞蹈更多的是情绪中的审美共鸣和心中强烈对社会的美好愿望。因此,当《红色娘子军》一出,那英武的姿态和练兵动态,那向上的革命情绪和顽强不屈的精神,那整齐划一的队形和女子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屈的精神和美感感染了观众,使之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潮流和审美,放到如今也不过时。

由于舞蹈艺术的工具是人的身体这一特殊性,所以自娱和娱人的界限常常是模糊的,即使是在自己跳给自己纯自娱,舞者也带有强烈的自我欣赏成分在其中。舞者既是舞蹈的创造者,也是被自己创造所激发的,不仅是肢体所运动的生理,还有对自身创造出来的作品的自我欣赏和美感审美。舞蹈审美与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发展水平是挂钩的,正如汉朝时期,人们喜欢大场面,追求一个“大”,因此,这个时期的舞蹈审美就在于“大”。不同时期人们的思想随着朝代或者社会结构以及统治阶级对社会的变革发生同期改变。如春秋时期,楚国的国王好细腰,因此女子为了迎合便都饿着肚子,裹着细腰,久之这便是社会审美,人们认为这就是美的体现,因此,那时的舞蹈也多是展现盈盈善舞的细腰,但也正因为这细腰那时的女子皆轻飘飘。

三、舞蹈的强身健体功能

舞蹈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强身健体的功能。据记载,我国古代关于阴康氏造舞的传说就是一例子,这个创造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了解决人的气和筋骨等一系列问题的,其实,像现代很多舞蹈目的也是为了强身健体,就像现代很多上了年纪的大妈和大爷在广场跳广场舞、扭秧歌、社区舞蹈等,这何尝不是一种社会性娱乐舞蹈的健身功能的体现,虽然它不是正规我们现在定义的舞蹈,但是它就是人们娱乐的方式和媒介,既可以让人们自然释放情感,又可以调节身体锻炼强身,这都说明舞蹈不仅仅带有娱乐性,同时在一些社会层面或是平和的社会背景下,舞蹈同时兼备强身健体的功能。在古代,舞蹈一直都有这个功能存在,如我国内蒙古民间歌舞“安代”,原就是一种治病的歌舞。虽然于古代这其中有宗教的原因在里面,但是到现代来说其实这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因为舞蹈可以活络筋骨,让人们充分活动每一块肌肉。

四、舞蹈之交际功能

舞蹈作为一种社交功能贯穿人类历史,原始时期也有,这个时期部落首领用舞蹈开阔交际,用舞蹈创造男女组合交配的机会,这种遗风在少数民族间还可看到。舞蹈社交在宫廷一样存在,自古以来,舞蹈作为宫廷中最合适也最提倡的交际方式。汉代宫廷中就有一种邀请舞,是一種很讲礼节的舞蹈形式。想邀请别人,必须自己先下场自跳一段,然后再去想被邀请的人面前表示邀请,被邀请的人不能拒绝,不然会被看作是无礼行为。其实,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舞蹈作为仪式体现了礼仪和友好,都是作为人类礼仪交际的一种友好文明的方式之一。

在少数民族中保留这种遗风是很多的,如黎族的“三月三”、苗族的“跳花坡”、维族的“赛乃姆”等。甚至在有的少数民族中,在这种活动或者对歌活动中选中了心中如意的人,会通过信物交换传递感情,然后邀请对方组建家庭。这种交际方式的舞蹈常常也是展现自我的机会,有时候不只是自我,这种炫耀可能是部落、民族,乃至国家。因此,当国家举行大型活动,或者接待外使时,常会用大场面的舞蹈进行炫耀,也是一种国力展示。例如古代的《破阵乐》,就是一种军力强大的内涵展现的舞蹈。到现代,舞蹈作为这一功能更加明显。如春晚,或者大型的展览或者国际大事时,都会用舞蹈作为一种大型展示形式展现国家的友好和强大。其既是一种交际方式,也是对于国家的炫耀。

五、结语

人类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至今,舞蹈因其独特的社会属性和娱乐性贯穿于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从原始社会时期的祭祀仪式到封建时期的教化性和娱乐性,舞蹈在最开始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和祭祀仪式所带来的地位,到后期舞蹈自身的娱乐性让其更符合社会性和人们情感表现和艺术发展,最终为人们最直接的情感表现和思想载体,舞蹈也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形态和社会意识的意向再现,这是其他艺术所无法比拟的。舞蹈自带的“动态”让舞蹈是最直接、最强烈、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之一。舞蹈作为人体艺术,不仅仅作为一种观赏,更是一种全民社会性艺术。虽然在古代由于阶级等社会原因,但是不能否认舞蹈的社会性。在和平安乐的环境中,娱乐性在其中显现了极大的功能性。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舞蹈艺术的足迹得以遍布各个角落,人们通过舞蹈舞之本性,舞宣情感,自然流露,这是舞蹈作为社会性在社会体系中所体现的独特功能。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5]资华筠刘青弋.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6]廖燕飞.中国舞蹈教育思想史述评[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作者简介:龙海樱(1996-),女,汉族,湖南娄底,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舞蹈表演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娱乐性舞蹈艺术舞蹈
舞蹈课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国产类型电影的创新之路
探析舞蹈评论的意义与审美价值
论明朝时代舞蹈艺术特点
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