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民族“根”和“魂”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2020-02-21 19:06王宣文中共云南省昆明市委党校社会学与文化教研部副教授
社会主义论坛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文 王宣文 中共云南省昆明市委党校社会学与文化教研部副教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著作。全书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 年10 月18日至2020 年1 月13 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谈话、演讲、指示、批示、贺信等92 篇,分为19 个专题。本文就第十一个专题“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谈学习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是对我们今天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启示和根本要求。

坚持一个指导思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反复比较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将其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推陈出新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

实现“两个转化”

结合时代特点阐释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现代内涵,在推进传统话语当代转换中注重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既要推进传统古典话语的学习和普及,让现代人领略古典话语的意境和神韵,也要推进现代话语对古典话语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尤其是对传统价值观的表达和转化。要及时总结时代变化在文化上表现出的新特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顺应时代变化推进传统文化的对内传承和对外传播,实现传统文化代际纵向传承与同辈横向交流有机结合。一方面,应当发现并利用现有条件推进传统文化的纵向代际传承,运用人们乐于接受的现代网络技术丰富传承方式,增强传统文化对于青年人的吸引力,从而避免文化断裂的风险。另一方面,应当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博大的胸襟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使中华文化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

处理好三个关系

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有根本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固有根本,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处理好尊重传统与反省传统的关系。在坚定不移地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需警惕文化复古主义的沉渣泛起。越是强调树立文化自信,就越是需要文化自省精神;越是强调尊重传统,就越是需要理性地面对传统;越是强调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越是需要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

处理好继承弘扬与转化创新的关系。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完善四个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加强宏观指导,提高组织化程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协同推进、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新格局。

加强政策保障。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关扶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注重政策措施的系统性协同性操作性。制定和完善惠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项目的金融支持政策。建立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关领域和部门合作共建机制。制定和完善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制定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相关政策。

加强文化法治环境建设。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促进法、公共图书馆法等相关法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有关工作作出制度性安排。在对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城乡建设、互联网、交通、旅游、语言文字等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内容。

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创造性。坚持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城乡基层。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生产丰富多样、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质文化产品,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着力把握五个重点内容

弘扬“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政治建设,并根据时代的变化调整甚至改革。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后“成一家之言”。在变化的历史中,司马迁看到了实践的逻辑。古人以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实践摸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政治文化遗产。我们要大力弘扬这种“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

倡导“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发现了人有自私自利的一面,还有利他的一面,所以很早就有“义利之辨”。孔子主张“富而可求也”,但又主张“君子义以为上”。孟子要求“先义而后利”,培养“配义与道”的浩然正气。荀子明确提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正是因为“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以义制利”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取向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价值标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标识。这是我们要大力倡导的价值取向。

树立“开放包容”的文化发展观。《礼记·中庸》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张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来看待不同的文化。“和而不同”一直是中国古人追求的理念。孔子主张“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中国古代的开放包容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器,是保持长治久安的密码,这些重要思想应该在现代社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是我们要树立的文化发展观。

践行“民本思想”的社会治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尚书》里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都是民本思想。我们应当继承、发扬这种传统。

传承“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强调人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但这种与自然的互动是以自然的承受力为基础的,人类不能无限度地改造自然,甚至破坏自然。这对今天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