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珍子
人体细胞要叛变,得先过免疫系统这一关。但有些恶性肿瘤细胞厉害得很,有逃逸机制。方法很多,譬如伪装成好人,不被认出来;被认出来的话,就跟免疫细胞套近乎,使其放松警惕;还是被盯上了,那就负隅顽抗,阻碍通讯,设置路障。
免疫系统搞不定,人就得去医院了。现代医学,70%的临床决策依赖仪器和试剂。B 超、CT 等,能看到人体异常现象。尿检、血检等,能为现象提供本质参考——小到指出脂肪存量,大到揪出病毒载量。
这半年,我们都听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假阴性”的例子,每次我都很焦虑。在这个特殊背景下,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不仅关乎个体健康,也关乎公共利益。
能与新冠肺炎疫情稍稍相提并论的,是17 年前的非典疫情。当时在美国,一个斯坦福大学的大一姑娘花了整个暑假检测SARS 病患样本,那是传统的鼻腔拭子和注射器抽出来的血液。干完这一摊子事儿,伊丽莎白·霍姆斯彻底不想上学了。她要创造一个颠覆性的产品,用一滴血自动做完几十几百项检查,结果还能即时传输出去。这产品还要简约小巧无痛时尚,拥有南丁格尔的温柔、iPod 的颜值、实验室的精准、手机的实时。感染病毒不要怕,戴好口罩速回家。药物有用早知道,调整方案追疗效。姑娘申请了专利,注册了公司。2014 年,“希拉洛斯”已引入数亿美元投资,估值90 亿美元,成为硅谷明珠。
是珍珠还是鱼眼睛,是红心还是黑桃,反转随即到来。2015 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华尔街日报》记者约翰·卡鲁雷连发5 篇报道,击碎了这个美女创业的神话。画皮褪去,希拉洛斯的本质连鱼目都算不上,顶多是个肥皂泡泡——那个产品根本不能用,它只拥有霍姆斯对它的想象和吹嘘。创意也许很好,技术无法落地。
雷同且更甚者,譬如当年那辆乘风破浪的青年汽车,宣称拿水当燃料。谁不知道水又多又便宜又环保啊,可这能实现吗?
卡鲁雷把希拉洛斯的故事写成《坏血》一书。书中写道希拉洛斯公司如何伪造检测结果、欺骗投资人、控制员工、阻碍调查……甚至无视一些患者包括癌症晚期患者的利益。卡鲁雷供职的《华尔街日报》亲手捧过希拉洛斯。这家报社的大东家是默多克,老爷子挺欣赏伊丽莎白·霍姆斯,给她投了1.25 亿美元。
钱归钱,真相归真相。即便后来霍姆斯恳请默多克出手干预卡鲁雷的调查,默多克也没有同意,希拉洛斯垮了,他1 美元卖掉上亿美元买来的股份。
故事读来惊心,却又好似熟悉。这个夏天雨多,事情也多。瑞幸退市了,贾跃亭说要“重启”了,烧掉10 亿美元却造不出车的拜腾停摆。真要验血的话,有些“独角兽”的生理指标数值高度相似:吹嘘产品,获取资本,掩盖真实进度,假装或真心渴望有一天现实会和吹嘘的一样好。它们的内核古老而乏味,《皇帝的新衣》里的裁缝操持的就是这个套路。上世纪80 年代,人们仿照硬件和软件,发明了一个词“雾件”,指那些还没实现,就开始大肆宣传的东西。这个词真好,雾里看花,好像是那么个轮廓,谁也摸不着真货,谁也瞧不出品质成色,有没有都不一定,先吹着,积假成真。国王肉眼圆睁,可他的理性早就闭上了眼睛,在雾里欣赏着说来华丽的衣裳。
在《坏血》中,卡鲁雷教我们质疑的各种角度。譬如产品不让人测试绝对有问题,效果展示都是录播绝对有问题,部门间不许沟通绝对有问题,老板置他人性命于不顾绝对有问题……每个角度都能看到肥皂泡的空洞,前提是你愿意睁开眼睛,独立思考,拒绝轻信并追问下去。可能有人不高兴,但须知泡泡飞不过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