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芬 刘强
201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在这里隆重举行。上午11点,由江麓集团研制生产的ZBD03式轻型履带式步兵战车在空降兵战车方队闪亮登场。看着公司生产的战车气势如虹、米秒不差地驶过天安门广场,每一个江麓人都难掩心中的澎湃激昂,纷纷拍照、刷圈,无比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精彩的背后,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幕后功臣,他们就是江麓集团阅兵保障队员。
装备保障就是我们的阅兵式
此次阅兵,江麓集团承担了03式輕型履带式步兵战车的1个方阵及3个方阵的综合传动装置、4个方阵的电器装备的保障任务。上级领导要求,阅兵保障不是要做到万无一失,而是要做到“万万无一失”。为保证任务的圆满完成,江麓集团于2019年2月,就从产品研究、检验检测部、质量安全部、二分厂等共6个单位,挑选9名精兵强将共组成了一支技术精湛的队伍分赴各基地为车辆进行维护保养,指导部队战士熟练驾驶车辆、维护使用车辆。其中有6位保障队员早在年关后的3月便离家跟随受阅装备开展保障工作。公司还认真分析以往阅兵装备在生产、试验、训练中出现的问题,科学制定阅兵保障的备件需求计划并精心组织生产,限期完成,并派专车迅速送往保障驻地;开辟“绿色通道”,启动受阅装备技术保障应急机制,人力物力双管齐下,无条件优先保障受阅装备,第一时间提供优质保障服务。保障期间,公司紧急提供597项6952件装备备件,为阅兵保障任务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大家抱着一个信念:装备保障就是我们的阅兵式,我们一定不辱使命!
10月1日,凌晨5点50 分,第一次启动发车;6点50分,第二次启动发车;7点50分,第三次启动发车。三次准确无误的启动发车并不能让人放下久攥在心口的那份紧张,当10点51时,保障队员看着车队从定位点缓缓驶向天安门,直到11点02分,技术保障服务队队长陈江华收到前方天安门观礼台报来的喜讯“顺利通过”,众人才终于放下悬着的心。
“这200余天的付出,就是为了这短短的10分钟的完美演出。为国保障,我们不负使命!”
战车的“活扁鹊”
21辆受阅战车,在开往阅兵场前,都需要队长陈江华签字,若是出现一丁点故障,他都要负责。保障车辆的正常运行并非仅仅依靠保养排查,还与操作人员、路面、车辆数以万计的零部件的健康状况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以前总说要确保万无一失,这次是万万无一失才行,每天都感觉站在悬崖边,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他说。
自6月中旬,进入阅兵保障驻地后,保障的工作节奏明显加快。每一台车8个系统88个分项的检查,每一台车有多少螺丝、管道、插头、接口、连杆,保障队员们了然于心,每一次发车前,队员们都要对战车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多年的维护保障工作,让他们练就“耳听、眼看、手摸”的硬本事,他们就是战车的“活扁鹊”,每天对车辆“望、闻、问、听、摸”。
8月起,北京高温持续了一个多月,室外温度高达45℃。正是这段时间,阅兵村分别三次开展集中保养整治,为期总共18天,每次整治项目达145项,492处项点,防抛锚措施65项。每次装备训练前后,队员们有的带着工具钻进狭小且高温达近80℃的动力舱内,徒手对战车所有的关键部位一一巡查,螺丝是否有松动、卡口是否卡牢、胶管线头是否捋直,这“蒸笼”一钻进去至少就是10分钟,不弄个一清二楚是决不罢休的。有的躺在修理专用躺板上,眼睛像是放大镜一样,从油路、水路,到气路、电路,逐个点位对底盘进行扫描,底盘情况、隐蔽部位、各传动件润滑情况等,每个细节都不放过。对于他们,赶不上饭点、吃凉饭都是司空见惯的事。
这次组织的这支队伍跨越60、70、80、90四个年代的人群,50多岁谭立是装备保障的 “老兵”,他曾经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3次参加“俄罗斯国际军事比赛”的装备保障任务。40多的曹郴也是一名装备保障的老将,当问到他第四次参加保障的心情,他说:“无形的压力让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每天提着一口气,只有不断检查、确认,才能让自己放松下来。”
保障期间,队员们结合受阅装备实际情况,与部队积极沟通,从“发现问题不过夜”进化到“预判隐患不出场”,先后梳理出上百个需要特别关注的节点问题,先后制定106项日检查保养标准、65项不抛锚措施细则、8个加改装方案和16项应急处置方案,发现故障隐患90余起,从源头降低车辆的故障率。为全面提高部队自主维护保养能力,缓解阅兵保障维护的压力,公司保障技术服务队召开技术分析会11次,针对部队的维修保障人员组织开展动力、传动、通讯和电气等多专业培训,共培训300余人次。
“就是干通宵,也绝不让问题过夜!”
7月中下旬,空降兵战车方队根据“不抛锚”措施要求,结合目前单一起动方式和启动电机老旧问题,提出更换新型启动电机的需求。公司得知情况后,立即开展与方队的具体情况的对接,并及时上报上级机关,联合相关科研院所、配套单位多次开展商讨会议,严格按照更换流程开展工作。由于车辆训练时间紧,队员们首先利用中午间隙对新型启动电机进行了静态试验参数检测。作为资深检验员的谭立,是第一个冲进驾驶舱,一个一个数据进行测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在进行装车行驶试验时,时间己在正午,此时阳光毒辣,室外的温度高达40度,金属的甲板更是被晒得烫人,整个舱内如同火炉一般,队长陈江华带领队员刘强、罗坚、曹郴在关键时候一马当先,首先进入驾驶舱开始跟车试验,汗水马上湿透了每个人的衣服,实在受不了了就出去喝口水,拧干一下衣服。大家争先恐后,不让试验进度有一刻停歇,1天内全部考核完21台新型启动电机行驶试验。最终,更换后的新型起动电机通过试考核,满足了“不抛锚”要求,确保了合练及正式阅兵的顺利进行,公司也因此得到了技保大队和军方的一致认可。
8月2日夜幕时分,一台受阅车辆在训练后突然发现变速箱转向单侧渗油。经检查后决定必须要进行吊舱更换转向机维修。而装备第二天马上要参加合练,但吊舱维修在厂里设备齐全的情况下也需要半天的时间,在现场维修设备难度就更大了。怎么办?陈江华马上召集所有队员进行商议。渗漏问题不能有丝毫懈怠,不能出任何问题。队员们当即一致决定:“马上就动手!就是干通宵,也绝不让问题过夜!”
就在这时,天公不作美,居然下起了雨,于是在风雨之中,队员们支起了一顶帐篷,调来一台汽车吊车,马上投入了紧张的抢修中。正值晚饭时间,队员们都顾不上吃饭,都咬着牙,抱着不恢复完不吃饭的决心。公司技能带头人罗坚在关键时候发挥了带头作用,首先进入动力舱开始拆卸,其他人也纷纷行动。汗水和雨水湿透了每个人的衣服,夜幕中分不清队员们身上流着的是汗水还是淋着的雨水。饿了就啃一口面包,继续猫进动力舱。一个人上来休息。另一个就马上进入下去接着干,大家争先恐后,不让维修进度有一刻停歇。“加油呀,胜利就在眼前!”大家还不时的开开玩笑相互地鼓励。谭立、罗坚、曹郴、徐峰……大家都是厂里的精英骨干,谁也不肯落后,没有一个躲懒。
已经到了深夜,但是仍没有一个人离开,空旷的跑道边,几盏工作灯点亮着黑夜,吊车的轰鸣、忙碌的身影,共同组成夜色下一道亮丽的风景。随着散热器最后一个螺栓的紧固完成,战车一声轰鸣,打破了宁静的夜晚。“所有参数正常。”这时,队员们才一个一个走向帐篷边,吃着早已变冷的晚饭。
(作者单位:江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