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工业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研究

2020-02-20 08:46汪雪敏
唯实 2020年1期
关键词:动能江苏工业

汪雪敏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要素禀赋基础以及外部条件的改变,江苏工业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稳中有进,在增速换挡的同时实现动力转换、结构优化,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日益成为全省工业经济增长主动力和新引擎。但同时也应看到,全省工业经济运行变中有忧,经济增长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集中表现为传统动力“力不能支”与新兴动力“蹒跚起步”。在江苏工业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阶段,特别是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六个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客观评价江苏工业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成效,建立工业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评价体系,对江苏工业经济发展赢得新主动、创造新优势、再登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五”以来工业经济增长

动力转换的演进特征

增速换挡回落,发展行稳致远。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增加值总量从1978年117.1亿元增长至2018年36111.6亿元,年均增速13.2%。根据钱纳里等人的工业化水平划分方法,江苏经济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的空间受到抑制,工业发展的重点正在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十二五”以来,江苏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速度逐年放缓,增速由2011年13.8%回落至2018年5.1%,累计回落8.7个百分点。虽然增速回落明显,但总体平稳的基本面没有变,阶段性筑底回升的迹象开始显现。2019年1—9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增长5.8%,较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但与2019年一季度5.3%,2018年5.1%的增速相比呈现缓中有升的发展态势,工业经济总体将在5%—6%区间内窄幅波动运行。

创新引领凸显,发展动能轉换。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全省以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为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兴动能加快成长。2011—2018年,江苏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7%、10.4%,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2和0.9个百分点,其中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1%和8%,增速较规模以上工业高出6个、2.9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由2011年17.4%、45.9%提升至2018年20.5%、47.7%。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并茁壮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14—2018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5%,增幅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1.8个百分点,2018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6.8%,比2014年提高1.1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年报统计制度从2014年开始正式实施)。

改革红利释放,发展潜能提升。2015年,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明确“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随着工业领域去产能、降成本两大核心改革措施的落地实施,影响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正在得到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仍具较大潜能和充足韧性。

去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传统产业加速转型。近年来,煤炭、钢铁、水泥、船舶等行业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状况趋于改善,2018年行业主要产品原煤、钢材、水泥、民用钢质船舶的产能分别较2015年下降36.4%、8.5%、18.1%、24.8%;行业PPI指数明显回升,2018年价格较2015年分别上涨13.5%、29.6%、50.2%、7.4%,从侧面验证行业产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正在不断修复。与此同时,随着落后产能的淘汰与退出,相关行业利润水平逐步回暖,为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8年水泥、钢铁、船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14.6%、6.7%、10.2%,较2015年分别提升7.2、3.3、3.9个百分点;煤炭行业则从2015年亏损6.2亿元转为2018年盈利16.4亿元。

降成本:切实减轻税费负担,激发企业内生动力。降成本增效益事关企业生存发展大计,是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改造升级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全面实施降成本系列措施,变成本“减法”为发展“加法”,工业企业的内生发展动力得到不断激发。2018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5元,较2015年减少0.9元;两项税金(增值税、税金及附加)负担率3.5%,较2015年下降0.7个百分点。据此测算,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较2015年可减负约两千亿元。“真金白银”在充实企业资金流的同时助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加大科技创新投入。2016—2018年,江苏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0.8%,增速较工业投资快3.3个百分点;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1.6%,较2015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二、增长动力转换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传统竞争优势和增长动力逐渐削弱。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江苏工业经济发展依托的传统竞争优势和增长动力逐步弱化。一是用工成本与日俱增。2018年,全省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5805.4万人,自2013年起连续六年下降,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1%,比2012年下降3.4个百分点。伴随着劳动人口连续多年下降以及“惠民生”政策的实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2018年全省制造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8677元,较2010年增长148%,年均增长12%,“用工贵”已然成为压垮诸多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一根稻草。二是环保整治刻不容缓。以牺牲环境、消耗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质量,单位GDP产出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14年,江苏单位GDP能耗0.1987千克石油当量/美元,分别是美国的1.6倍、德国的2.5倍、英国的3.4倍;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9.8吨/万美元,分别是美国的3.3倍、德国的5.3倍、英国的7.1倍。三是投资驱动不可持续。为发展地方经济,江苏各地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苏南、苏中、苏北发展协调性不断加强,但随之而来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问题不可避免。据测算,2018年苏南与苏中、苏北工业行业结构相似系数分别为0.78、0.75(系数为1代表行业结构完全相同),行业同构较为明显。从投资效益来看,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幅度越来越小,“十五”期间每单位工业投资能够带来0.45单位的工业增加值增长,“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下降至0.24、0.16,2017年降至0.12。

不平衡不充分现状制约发展质量提升。江苏工业经济发展表现出的不平衡不充分,集中表现在产品、企业、产业、区域四个方面。产品方面:有效供给不足,高端产品较少。基于原始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能力不够强,工业产品市场大部分被中低端产品占据,难以与国际产品竞争,也无法满足消费者对高端产品品质的要求。以集成电路为例,2018年全省进口集成电路4130.2亿元,占当年进口商品总额的25.5%;出口集成电路单价不到进口集成电路单价的七成。企业方面:有“高原”没“高峰”,龙头企业较少。江苏集群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不高,尤其在先进制造领域缺乏一批创新能力强、拥有核心关键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大型跨国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和特色“单打冠军”企业。2018年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占120席,广东入围12家,江苏只有3家,涉猎工业领域的恒力集团、沙钢集团,均带有浓厚的传统产业印记。产业方面:整体层次偏低,自主产业较少。江苏传统行业占比偏高,2018年钢铁、化工、纺织及纺织服装增加值占比达5.2%、8.6%、6.2%。从全球范围来看江苏工业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创造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远远不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电子信息制造装备中高端数控产品的进口率达80%,部分大型工程机械、高档数控机床等进口关键零部件占整机成本的40%以上。区域方面:南北差异明显,协同能力欠缺。近年来,随着南北共建园区工作的推进,苏北工业经济发展取得较大成就,但受传统产业、落后产业转移布局的影响,苏北工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南北协同发展的基础有待进一步加强。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其中苏南增長6.2%、苏北下降0.4%。

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基础业已形成。当前,以人才、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为核心的新动能正在加速积聚,有望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一是劳动力质量显著提高。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2015年末全省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4.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13年。“人才强省”战略成效显著,人才总量大幅增长,人才结构日益优化,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递增。二是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18年,江苏全社会研发(R&D)活动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64%,已连续十年超过2%;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60.03万件、30.7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9.88万件、授权量4.2万件,占比达33.1%、13.7%,较2010年分别提高11.8和8.5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信息,全国219项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中,江苏占有33项,位居全国首位,其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高效多晶硅光伏组件等引领“江苏智造”不断取得新进展。三是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截至2018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818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0%左右,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14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7家,位居全国前列。四是信息化作用日益提升。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化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工业生产方式,为创新驱动提供技术支持。2018年通过使用互联网或内部网络,32.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生产过程自动控制,16.9%企业自动优化调度生产线,13.7%企业在线开展网络化协同生产,7.8%企业在线开展个性化定制生产,18.2%企业在线追踪产品生产过程。

三、江苏工业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建立与评价

为全面监测与反映江苏工业经济增长动力转换进程,拟采用定基指数方法,初步测算2016—2018年江苏工业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

1.工业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统计指标体系(见表1)

注:打*数据统计口径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来自工信部指导的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发布的《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因2015年首次公布且江苏数据缺失,拟采用2015年全国值与2016—2018年江苏与全国值差距均值进行2015年数据插补;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废气排放量综合值为单位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排放量的简单算术平均值;2018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量(2015年价格)因综合能源平衡表尚未公布,该数据采用规模以上工业数据进行推算。

2.工业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测算方法

工业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是采用线性加权的综合评价方法构建而成的复合指数,用来反映工业经济新动能发展趋势和进程。采用定基指数法,以2015年为基期,指数值表示与2015年相比发展新动能的变化趋势。具体步骤如下。

(1)基础指标的标准化

基础指标的标准化处理为:

Zi =  ×100%

其中,Zi为的指数,为报告期值,为基期值。

另外,当基础评价指标为逆指标时,通过倒数方式转化为正指标再采用上述公式计算指数。

(2)分类指数的计算

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的分类指数计算公式为:

×100%

其中, 为  的权数, 为第j个分类指数,为第j个类别中第1个基础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序数, 为第j个类别中最后1个基础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序数。

(3)工业经济新动能发展指数的计算

计算公式为:

其中,NEI为工业经济新动能发展指数,为分类指数  的权数。

3.工业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测算结果

据测算,2016—2018年江苏工业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分别为108.1、115.1、126.6,分别比上年增长8.1%、6.4%和10%,充分显示出江苏工业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详见表2)。

结论一:创新驱动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能。近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创新成效明显提高。2018年,江苏创新驱动指数为150.7,比上年增长18.8%,对工业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的贡献率逐年提升,达23.8%,增速及贡献率均位列分类指数之首。

结论二:转型升级是动能转换的重要助力。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科技发展、生态环保、市场竞争等因素倒逼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绿色发展,助力新旧动能实现转换。2018年,江苏转型升级指数141.3,比上年增长13.9%,对工业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的贡献率仅次于创新驱动。

结论三:人才知识在动能转换中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人才是赢得竞争的“硬核要素”,尽管近年来江苏人才战略取得成效,但受城市定位、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高精尖端人才、重点高校毕业生大部分流向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江苏人才的集聚能力仍有待提高。2016—2018年,江苏人才知识指数分别增长2.8%、1.5%、1.9%,增幅明显低于各年综合指数,在各分类指数中排位较后。

结论四:经济活力是动能积蓄的最大短板。2018年,江苏经济活力指数104.3,较上年下降2%,增速低于综合指数12个百分点,位列分类指数最后。从具体指标来看,经济活力不足主要体现在近年来民营工业受内需增长动力减弱、转型升级阵痛凸显、内外环境复杂严峻等多种因素影响发展有所放缓,其增加值占比2016—2018年连续两年呈下降态势,由55.8%降至47.9%;“引进来、走出去”步伐有所放缓,2018年工业行业引进外资仅增长0.2%、境外投资下降1.2%。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下一阶段仍要继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充分释放各类经济主体的潜力活力,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四、推进江蘇工业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的政策建议

贯彻落实“三个第一”,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就是要拥有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要素,是创新成果转化为新生产力的关键所在。因此,要继续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发展、市场需求、人才资源深度对接融合,切实形成人才促创新、创新促发展的良好格局。一要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松绑科研管理,优化职称评定与人员编制管理,充分释放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二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齐头并进、共同突围;聚焦重点领域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以自主可控为目标推动江苏制造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三要优化人才政策,形成能够促进人才在空间、部门间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强化要素保障,不断提高人才的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逐步缩小与北上广深等地的人才支持差距。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活力四射的经济生态。一是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倡导服务型政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运用价格、供求、竞争等手段促进企业优胜劣汰、转型升级。二是要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面临的资金、技术、人才等问题,让民营经济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三是要继续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引资力度,加快国际产能合作布局。

推进两化融合进程,构建智能安全的制造系统。推进信息化、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广泛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加快改造提升,实现生产制造全流程智能化、网络化、安全化。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技改奖补等政策手段,支持企业大规模运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智能装备,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研发、管理等业务系统云化改造和向云端迁移。另一方面,推动智能制造供需双方合作对接,不断提升装备、软件、系统集成等产品服务的针对性、实用性,切实解决产品需求与技术方案、行业特性与标准化产品之间的不对称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统计局)

责任编辑:张蔚菊

猜你喜欢
动能江苏工业
大足:做好三篇大文章 汇聚发展新动能
保护知识产权 激发创新动能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探寻新动能
图说江苏制造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