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文化传承与旅游规划研究
——以羊楼洞为例

2020-02-20 22:03袁嘉文
建材与装饰 2020年29期
关键词:古镇茶文化景区

袁嘉文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 431700)

羊楼洞位于赤壁市区西南26km的羊楼洞镇,是我国六大古镇之一,为“松峰茶”原产地,素有“砖茶之乡”的美称,2010年,羊楼洞被国家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里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古街可称为中国制茶业发展的历史缩影,伴随将军寺、松峰叠翠、观音泉等景点,成为“万里茶道”上的一大亮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因此,如何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兼具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是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所面临的挑战。

1 羊楼洞镇概况

1.1 羊楼洞镇现状分析

1.1.1 羊楼洞镇总体布局

羊楼洞镇三面环山,呈现“一镇两水三山”的空间环境格局。古镇的顺应河流走势,在南北方向上呈“一”字形发展。羊楼洞镇主街道沿水系伸展,逐渐发展成水、街、巷等线性空间结构体系。“古镇是一个以茶叶加工、贸易为主的集镇,古镇的中心是商业空间,而石板街正是古镇中最主要的茶业贸易场所,所以石板街才是古镇总体布局的核心所在。”[1]石板街总长2200m、宽4m,街道整体保存较为完好。羊楼洞镇内随水系发展出的独特空间格局体系,体现了国人喜爱亲近自然的特点。

羊楼洞镇的建筑大致可以分成历史建筑和新建筑。历史古建筑主要沿石板街建设,呈线性分布,历史建筑的布局是由羊楼洞古镇因街成市的性质决定的[2]。石板街是古镇布局的核心,街道两旁有许多老建筑,在镇西南侧松峰山脚下分布着一些老茶园。新建筑主要围绕新道路而建,以松峰港为界与老街相隔。新街上散布着各种现代化的公共和生活建筑,例如政府机关、银行和学校。

1.2 羊楼洞“茶文化”分析

1.2.1 羊楼洞“茶文化”发展历史

羊楼洞镇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合茶树生长。羊楼洞地区茶业发展历程较为曲折:晋唐时兴起,宋元明时进一步发展,清中叶后兴盛,清末民初达到鼎盛,20世纪30、40年代大幅衰败,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恢复并形成中兴之势[3]。唐宋时期众人皆好茶,为羊楼洞地区茶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元明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进入清代以后,一系列政策促进了汉蒙之间的贸易,羊楼洞茶业因水运优势就此崛起,“万里茶道”也因此形成。自20世纪30年代,羊楼洞地区茶业开始衰落;到20世纪50年该地区茶业才逐渐复兴。

1.2.2 羊楼洞“茶文化”发展现状

解放以后,羊楼洞茶叶贸易逐渐恢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该地大力发展茶叶经济,羊楼洞茶叶在国内国际都有一定知名度。同时羊楼洞所特有的茶文化也深入人心,融入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成为当地居民的一种生活习俗。当地居民不仅爱饮茶,也因为茶衍生出了一些特色文化,如年茶、节茶、婚茶、丧茶、祭茶以及延生出的茶神等等。能否对羊楼洞的“茶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是当地旅游业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所在。

2 羊楼洞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旅游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较弱

羊楼洞目前的旅游形式以观光旅游为主,主要依靠石板街上的明清建筑、采茶的茶园来吸引游客,没能体现出当地的人文特色。在各种旅游景区层出不穷的当前,缺乏核心的文化支撑,将难以形成持久的吸引力,文化体验产品、审美修学旅游产品、融入茶文化的文创产品等产品还较少,有待进一步开发。

2.2 旅游设施配套设施不完善

羊楼洞政府目前虽然开始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修建,但是离真正成型的旅游景区,依然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景区厕所、停车场、饭店、住宿等基本设施数量较少,杂乱的电线、缺乏修缮的排水系统以及当地村民私自改建的新式楼房,破坏了古镇整体的韵味。而松峰港缺乏保护,水质恶化,水面时有垃圾漂浮。而没有清晰规划的旅游路线也导致游客往往没有具体的目的地,不能深入地体会到当地特色风土人情。

低温冷害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之一,该灾害主要指的是在气候条件较冷的情况下,气温骤降,然后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巨大影响,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冷冻灾害也属于低温冷害的范畴,也是导致农业生产出现影响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无论是作物种植业还是畜牧业的发展,都需要正常气候温度的支持,种植业以及畜牧业受到冻害的侵扰时会导致农作物和牲畜的死亡,并且冻害发生一般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地域性及突发性。

2.3 缺乏相应的宣传措施

羊楼洞成为“历史文化名村”,为羊楼洞带来了一定的关注度,但是当地政府却没能把握好时机将这些关注度转换为对羊楼洞的宣传。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可谓是“酒香也怕巷子深”,每天互联网上的消息都会充斥人们的眼球,没有有效的宣传很难让人们在国内外众多旅游信息中被这个茶意盎然的小村落所吸引。

3 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文化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方面,通过建筑、雕塑等具体的物质形式体现;另一方面,也能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感知。一个地区的文化体现了这个地区的历史和精神,以文化传承为起点的旅游开发是对这个地区文化的突出展示与传播,同时旅游开发只有依托于文化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如果没有平衡好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不会为两边都带来助力,反而会破坏二者的发展。

3.1 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文化的传承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在旅游业的发展中保护文化、传承文化,能够使区域文化长期生存,使当地的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下去。现在除了具有独特自然风光的景点外,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也格外吸引游客。如何有效地宣传地区的特色文化,是当今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注重的关键问题。

旅游开发可以转变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生活方式,保护、弘扬传统文化,増加不同文化交流的频率[4]。在现代旅游产业中,旅游开发过程会提取当地的特色文化,并将其突出表现,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让当地的居民更加了解并认同自己的文化,特别是在我国年轻一代受到无数外国文化冲击的现在,传承本国的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旅游开发能让居民认识到文化的价值,并注意去保护和弘扬自己的特色文化。且旅游产业的特殊性导致游客的消费习惯与喜好会受到格外的重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会带着自己地区不同的文化来到旅游地,使多种文化进行交流、碰撞,进而游客也会成为文化传承的介质。

目前,旅游已是主导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文化市场化也已有了良好的开端,地区旅游业发展要加大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把民俗文化转化成产业[5]。

3.2 旅游开发不当,使当地文化消逝

目前的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承的结合,有着以下几个不容忽视且急需改变的现象:

3.2.1 对物质文化遗产的“翻新”

旅游产业中不可或缺的就是古建筑,这是能够让游客最直观地感受到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各景区也会为了能够让游客近距离接触建筑而对其进行修缮,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为了给游客提供便利以及迎合现代审美而做出不正确的翻新,例如使用现代颜料进行重新刷色,甚至为了“好看”将整体颜色替换成更加鲜亮的色调,让整个建筑“焕然一新”,失去了原本被时间雕琢出的历史的厚重感;又如为了方便管理,在建筑内安装电器,这个做法并没有问题,但是问题在于裸露的电线和过于现代化的电器会破坏整体的韵味。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游客的体验感,特别是如今信息技术发达,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出门旅游不再拘泥于建筑本身,更期待看到的是各地不同的历史人文。

3.2.2 文化的劣质商品化现象严重

地区文化一定要强调“原生态”而顺应时代的需求,在旅游开发中,不少景区的经营者目光短浅,只看得到眼前的经济效益,用网上淘来的小商品刻上景区的名字就当是景区文化产品进行贩卖,且价格高昂。这样诞生的文化商品不仅不能吸引游客购买,还会破坏经典的口碑,即达不到文化传承的目的,也不能让景区可持续发展下去。

3.2.3 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现在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由手艺人继承的,且大多数是70、80岁的老人,年轻的一代人觉得做这些收入不高,且“不体面”,所以很少会去拜师学业。这样就使传统手艺随着手艺人的老去而后继无人,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在现代化、商业化的驱使下,一方面是文化被简化和商业化;另一方面又是文化自身的加速流失,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我们需要用旅游产业来带动手艺人的收入,通过宣传来让他们获得认同感,让这些文化得以流传下去。

4 羊楼洞“茶文化”的传承与旅游线路规划开发的方案

4.1 规划旅游路线

规划明确的旅游路线,将羊楼洞现有的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并根据景点的不同性质进行细分,让不同的线路有不同的体验,以便游客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

例如,“茶文化”体验线路:古建筑游览区-明清石板街-茶文化展馆-非物质遗产体验街-茶厂及茶园参观体验。让对茶文化感兴趣的游客能根据游线,从了解茶文化到体验茶文化,提高旅游体验感。自然风光观光路线:茶园-观音泉-松峰山-明清石板街。让想要贴近自然的游客体会到羊楼洞独有的自然之美。

在游线的节点处都可设置打卡点,让游客进行盖章“集邮”,章面可以该节点的标志性景观为设计元素,以此刺激游客的好奇心,丰富游客的观赏体验。

4.2 提取精髓文化,将文化转换成商品

通过政策扶持,鼓励村民自行经营,经营范围可以有:手工茶现场制作、竹艺编织等地方特产,并以此打造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街,同时羊楼洞的砖茶产品帽盒茶、糖茶、竹制制品以及当地小吃,还有比较现代化的产品,如以羊楼洞景点元素制作的小商品、以羊楼洞民俗故事绘制的明信片等,都可以在这条街上贩卖。

4.3 完善基础建设,善用现代技术

在兼顾“修旧如旧”的古建筑修复前提下,完善景区内的交通、公共卫生间、旅馆等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的设计要和整个小镇保持统一性,如色彩、建筑材料、设计风格等应该与羊楼洞古建筑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感相融合,保持整体性。

善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景区的微信公众号,推送景点的介绍、节日活动等信息;建立完备的景区检测管理系统,对景区进行全方位监控,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力度,但是外露的设备要依据周围的环境进行一定程度的伪装,电线也不能直接暴露在外,整体要与环境融为一体;对旅游产品的销量进行统计,以分析游客的消费偏好,以便改善产品。

4.4 培养专业人才,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宣传教育,加深居民对本地文化的了解,提高文化认同感,呼吁居民自发参与到村落环境保护中,规划特定的居民商铺区,调动居民的热情,让他们售卖当地特色商品,如砖茶、竹木制品、食品等,刺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以此培养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人。

4.5 加强宣传策划,把握宣传平台

善用互联网上的各种平台进行宣传,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在这些平台进行宣传时,应更注重创意,有时候一个短视频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多举行一些活动,例如“羊楼洞茶文化节”“采茶节”等,以此进行强力宣传,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保持景区热度。

5 结语

旅游业逐渐在传统村落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把握好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是每一个传统村落的重要任务。文化传承能和旅游开发相辅相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也可能互相瓦解,造成两者消亡的局面。

猜你喜欢
古镇茶文化景区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摘牌』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摘牌”
某景区留念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