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斌
铅山县人民医院 (江西上饶 334500)
结肠息肉是一种临床常发的消化内科疾病,是肠腔内突出的赘生物的总称,通常是指结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息肉状病变,在其病理性质未被确定前统称为结肠息肉。该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呈直线上升趋势,且在中老年男性群体中较为多发,发病率高达50%[1]。息肉主要包括非肿瘤性赘生物与肿瘤性赘生物,其中非肿瘤性赘生物往往为炎性息肉,肿瘤性赘生物为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能够随炎症的消失而消失,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失,是结肠癌的前期病变,恶变倾向性较强,与结肠癌的发病关系较密切[2]。手术是临床针对结肠息肉患者治疗的有效措施,可有效切除病灶,改善预后。本研究探讨无痛肠镜在结肠息肉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5例,女15例;年龄36~68岁,平均(52.51±4.16)岁;病程3~13个月,平均(8.13±0.95)个月;息肉类型,腺瘤性40例,炎性8例,增生性12例。
纳入标准: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3]中关于结肠息肉的诊断标准:存在便血、腹泻、贫血等症状、体征;肠镜(包括肛门镜、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肠壁息肉;组织病理学检查或脱落细胞学检查证实为息肉;有家族性结肠息肉发病史。排除标准:患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明显病变的患者;手术耐受力弱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免疫功能异常患者;患其他胃肠疾病的患者。
患者均在入院后进行常规生命体征检查,保证正常的血压水平以及电解质平衡;于术前24 h改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手术当日进行排便清肠处理,术前2 h进行基本的手术区消毒处理;然后使用Fujinon530无痛电子结肠镜、爱尔博高频发生器进行无痛肠镜手术治疗,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实施丙泊酚麻醉处理,手术期间保持左侧卧位,手术进程中适时改变体位,于电子结肠镜下找出息肉,明确息肉的性质和形态;针对有蒂息肉,用金属钛夹钳夹蒂部的基底位置,使息肉头端处于缺血缺氧状态继而转变为黑紫色,向其基底位置注射靛烟紫,使得息肉基底位置呈托起表现,利用高频电凝电切先凝结后混切息肉处理;针对无蒂、钛夹难以钳夹的息肉,首先向其根部注射靛烟紫,在息肉呈现强力的托起状态时利用高频电凝电切进行息肉切除处理;手术后观察原息肉切除处是否有出血症状,若出血,则注射1/10 000肾上腺素或利用钛夹止血,若无出血,但存在较大或者较深创面,亦利用钛夹夹闭处理创面。
(1)临床疗效[3]:治愈,息肉全部摘除或者切除,便血、腹泻、贫血等症状、体征消失;好转,部分息肉切除或摘除,息肉导致便血停止;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恶化;治疗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2)不良事件:统计治疗期及随访2周内患者大出血、便血、穿孔、感染、腹痛发生情况。
60例患者,54例治愈,4例好转,2例无效,治疗有效率为96.67%。
术中及术后2周随访期间,出现感染1例,便血2例,腹痛2例,大出血2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67%。
结肠息肉的临床症状表现往往不明显,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会出现腹胀、腹泻、便秘等较轻微和不典型的消化道症状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极易被忽视。患者一般在自身出现便血、大便带血、黏液血便时才会来院就诊,但是因为该病与痔疮等肛门疾病或者痢疾病症较为相似,常会出现误诊,继而导致延误必要的无痛肠镜检查措施。如果结肠息肉未能完全清除干净,恶化为结肠癌的风险性极大[4],因此,针对该病患者,临床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控制病情,预防息肉癌变,改善患者预后。
本研究主要在无痛肠镜下进行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患者,该术式是一种新型无痛技术,患者可在无痛状态下完成整个检查和治疗过程,缓解了其恐惧心理,提高了其耐受性[5];此外,无痛肠镜结合高频电凝电切术的手术费用较低,息肉切除率及安全性较高。本研究术中有2例患者出现大出血,可及时采取肾上腺素注射,刺激出血小动脉收缩,利用血管四周肿胀组织压迫出血血管而实现止血;或者使用钛夹进行钳夹止血处理,利用钳夹的力量箍紧出血处以及息肉四周的黏膜组织,阻断血流流出通路,实现止血。总之,结直肠手术治疗过程中预防出血尤为关键,如果出现出血且手术视野不清的情况,则先进行肾上腺素止血,以改善视野及争取应对时间,再进行钛夹止血[6]。本研究术后有2例患者有少量血便表现,后期进行内科药物对症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腹痛,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表现,通知医师给予其止痛药、抗感染等对症处理。本研究结果显示,无痛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处于较高水平,不良事件发生率低,表明无痛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应用于结肠息肉患者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在无痛肠镜下采取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且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