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婷 张瑞雪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辽宁葫芦岛 125000)
创新驱动发展不仅是国家政策,更是企业突破自身局限,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手段。传统建筑主要依靠劳动力手工建造,而我国人口红利正逐年消减,面对建筑生产效率低下,人工成本逐年增高的严峻局面,建筑企业更是需要进行创新来改变现状。但创新的效果并不理想,建筑创新成果少、效益低且创新成果难推广。对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深入剖析,主要是因为建设项目利益相关者众多,创新成本高、周期长、收益不稳定和工程项目复杂程度加深等原因。针对这些原因,给出的对策性建议为提高创新效率,推动行业发展提供了帮助。
建筑业的生产是以项目为基本单位,项目建设团队是以完成建设项目为目标的多主体共同参与的临时联盟体。对于需要很多驱散的主体和将他们不同的利益合在一起的合作项目难以促进它的创新发展[1]。各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创新动机不一样,就很难在彼此之间形成合力,共同实现创新目标。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大型工程的需求增加,工程复杂度加深,参与主体更多,主体之间沟通困难,更难综合满足各自创新动机,进行复杂工程的创新。建设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点,项目完成后就解散组织,导致建设项目的众多驱散主体之间难以存在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创新成果难以延续,众多主体不能同时受益。
建筑创新有高成本、周期长、收益不稳定等特点,大多数业主只委托和参与过一次建筑物的开发。建筑创新技术的采用可能会显著增加项目成本和风险,因此,对技术知识和经验有限的客户或能够简单地获取短期收益的客户会避免创新[2]。一般只能由大型有实力的企业和更多有经验和技术能力的客户带头,在整个过程中积极参与推动创新。
在绿色创新中,创新成本高、收益不稳定等问题更加凸显。绿色创新可能会牺牲部分经济利益,以达到施工过程对周边人文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减少相关能源的损耗[3]。进行绿色创新的建筑企业短期内承担着投资者盈余预期偏低的压力[4]。建筑产业在绿色创新前期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在创新成功之后,企业较难达到预期收益,甚至低于前期成本投入,造成经济亏损。绿色创新的实行,很可能会损害建筑企业的利益,增加不必要的的成本。建筑产业普遍对绿色创新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
世界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致使时代对建筑产品的要求多样化。同时社会对大型复杂工程,例如三峡大坝等的需求增多。工程复杂程度日益加深。迫切需要新型建筑生产方式来实现现实需求和可持续的建设目标。建筑企业的近几年涌现的装配式建筑、绿色建造技术、BIM等创新,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的解决途径。然而,由于工程项目建设涉及到众多利益相关者,其知识、材料、技术等分散在多个不同组织,而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又具有强烈的技术专业性和集成性,需要不同阶段的动态实施和不同主体各自的专业技术集成应用创新,同时项目团队中缺少技术创新的发起者、引领者和协调者,难以保证创新活动的发起和持续进行[5]。
成功的创新需要特定项目中各方之间的有效合作[6]。传统工程项目建设是驱散主体和将他们不同利益合在一起的合作项目,具有一次性特点。难以达到共同合作创新。各利益主体可通过建立协同合作关系,实现协同效应,成立战略联盟,最终形成一个从业主利益出发,以总承包商为中心,通过信息流、技术流和资金流等把从业主有委托意向到竣工验收整个过程涉及到的总承包单位、分包商、供应商等主体连成整体供应链。通过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多主体协同创新。
建设项目各主体共同分担创新成本并提供激励措施,鼓励各主体创新。建设项目各主体都处于供应链中,形成长久合作关系,共同分担创新成本,实现创新成果共享。同时。在整体供应链下存在总承包商与供应商,分包商与总承包商等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7]。彼此之间的伙伴关系在整个供应链中紧密相连,可以确保创新成果顺利生成。可建立创新激励制度,并向所有参与方(例如,承包商、分包商和供应商等)提供激励措施。
政府为创新提供支持。建设项目是多主体共同合作,利益目标各不相同的临时组织。缺少引导创新的集成者。政府可在建筑创新中担任集成者,鼓励建筑企业大力参与创新,并提供部分的资金和专家智力支持。引导专家与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合作,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
习近平指出要贯彻新发展概念,鼓励绿色创新。而建筑产业投资者对绿色创新企业的盈利能力持怀疑态度。对绿色创新并不积极。通过企业声誉评价机制,帮助企业缓解负面影响,保证经济可持续性的同时监督企业保护环境[4]。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更应该对环境负责,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建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通过绿色创新减少在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引进科学合理的绿色施工方案,加强绿色质量监督。争做绿色施工工地,提升企业形象。并使用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和清洁设备等,提高资源利用率,保证企业产品竞争力,实现企业的长远经营目标。
中央把创新上升到战略高度,揭示了中国社会对创新的渴求与期待。政府对于积极寻求在创新技术和建筑物环境影响方面等做出积极贡献的客户,应提供奖励措施。政府可针对建筑创新建立报酬激励制度,对创新企业减免部分税费。创新成功的企业,给予表彰。创新效果不理想的企业,则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基于报酬激励的竞争性联盟可用于促进合作和创新设计与建造[8]。激发各个建筑企业的创新,推动行业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建设项目的多主体协同合作,引进企业声誉评价机制和政府建立报酬激励制度,可有效缓解由于建设项目特性、创新成本高等特点和工程复杂程度加深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促进创新驱动建筑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