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防控疫情高度重视,先后多次主持召开会议、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全国疫情防控已经取得明显成绩,建筑施工企业复工生产正在安全、快速、有序推进。
然而,疫情影响是全方位的。灾难面前,没有哪个行业是旁观者。中国建筑企业,既是此次疫情防控先锋,又是受疫情影响承压较大的行业。
建筑企业的发展,对国家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外部要素反映敏感度高,从近期疫情防控的形势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政策预期来看,疫情对建筑企业的发展短期内会有一定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人员流动受限,返岗复工难度增加。此次疫情,与2003年非典疫情在爆发时间上有所不同,非典疫情集中爆发时间是在二季度,当时在建工程项目已经复工,而且随着防控措施落地,并没有出现大面积的停工停产。而此次疫情,大爆发是在春节期间,当时全国范围内的疫情防控体系还没有建立。节后,随着防控措施不断升级,各地普遍延长春节假期。加上道路交通受阻,人员出行受限,员工返岗难度增加,实际复工工期较历年推迟两周甚至更长时间。即便各地开始推动返岗复工后,受疫情扩散风险的影响,各地政府、施工企业和劳务队伍也承受巨大的心理、舆论和责任压力。
第二,安全措施加码,企业管理成本增加。受疫情影响,建筑企业复工成本较往年明显提高。如租用车辆运送劳务工人、加大生活和办公场所安全防控投入、合理控制人员进场数量和活动频次、人员机械场地费用、进场人员安全检测费用等等,虽然目前有一定的帮扶政策出台,但仍然远低于建筑企业增加的成本,让本来就利润空间非常有限的建筑企业盈利承压。
第三,项目上马速度受限,企业发展速度受滞。此次疫情,不仅让在建项目复工受阻,各地新开工项目和拟招标项目普遍推迟。据统计,截止到2 月11 日,全国近800 个PPP、EPC 施工总承包等类型的基建项目,已发布延期公告。新开项目和招标项目的大幅减少,影响了企业新签合同额,给企业后期营销和生产都带来了不小压力。
第四,人员结构复杂,疫情防控任务艰巨。建筑企业从业人员农民工占比比较大。目前,中铁四局承接400 余个工程项目,施工高峰期间有近10 万名工人,分布在全国近30 个省份,人员结构、居住地、疫情形势、个人健康防护意识等各有不同,加上施工中可能面临的隧道、基坑等相对密闭的空间,如何在复工复产的同时确保疫情防控不出差错,对于企业,对于整个社会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此外,因复工受阻导致的企业资金紧张、法律风险增加、材料供应短缺、后期抢工造成的成本增加等不利影响,也不同程度存在。这些都给建筑企业稳定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
机遇和挑战总是相伴相生。就长远发展来说,主要有以下利好:
一是中国经济的韧性,为建筑企业发展提供回旋余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是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越挫越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中国经济体量大,后劲足,这次疫情虽然短期内给建筑企业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但是并没有伤及到建筑业的根本。随着中央和各地疫情防控政策的落地,疫情形势不断转好,建筑业面临的形势将出现转机。未来在逆周期调控政策的推动下,基建企业开工的动力比较强。在内外部各项措施综合作用下,完成年度的各项发展目标希望比较大。
二是稳定发展的需要,为建筑企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利好。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部署,今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目标。同时,今年也是脱贫攻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征程中,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意义非凡。2 月23 日,在中央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为了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不受影响,按照“六稳”要求,国家有望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基建投资预期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增长。2 月8 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积极应对疫情创新做好招投标工作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通知,全面推行在线投标、开标,异地评标。随着疫情趋于稳定,各地推动重点工程复工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等等。这些措施都为后期建筑企业发展提供诸多的政策利好。
第三,建造技术的进步,为建造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建筑企业在这次疫情中,加大了现在建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所表现出的新作为、新形象再次刷新国人乃至世界对中国建筑业的认知。昼夜施工,连续作战,高效完成“两神山”医院以及其他各地版的“小汤山”医院、方舱医院建设,既彰显了建筑企业的责任担当,也擦亮中国建筑业的名片。特别在建造过程中,建筑企业使用的装配式建造、信息化技术、器械化作业等建造技术和方式,改变了世界对中国建筑业“手拉肩扛”的传统印象,为推动中国建造升级和走向海外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次疫情既是对建筑企业管理能力和管理体系的“大考”,也给建筑企业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审视自己、对症下药的机会。从发展面临的短板来说,切中时病,未来可为。
第一,综合服务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建筑企业也是生产商,所生产的产品具有三重属性(核心产品、实体产品、扩展产品)。作为生产者,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产品的生产上,更要为使用者提供更优的服务,提升客户体验,将项目思维提升到产品思维,把做项目深化为做市场。
从企业层面来说,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大工程总承包的推行力度,但是在建筑企业落实效果上并不明显,更多的是把工程总承包当作一种简单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没有提升到产品思维的层面,去构建企业的商业模式。从项目层面来说,要进一步强化和丰富建筑的产品属性,增强企业的产品和客户意识,不断关注总结客户的需求和用户体验,贯穿到产品建造全过程。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两神山”以及方舱医院的建设,就尊重了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充分体现了项目思维和产品思维的融合,除按期交付以外,还满足医院功能,将医院建成能够及时收治患者的“安全岛”。
第二,全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火神山、雷神山等医院建设包括土建及装饰、给排水及消防系统、供配电系统、医用气体工程等诸多工程,如此庞大系统工程,在10 天时间内完成,政府整合了全国具备相应施工能力的多家企业。现代工程项目的建设,客户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如果能够拥有强大的上下游资源整合能力,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一站式解决方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占得先机。在资源供应整合方面,疫情期间,物资供应紧张也是建筑企业面临的一大问题,很多企业从项目需求角度出发,停留在采购—供应的阶段,属于被动供应,自然谈不上竞争力,跟不上市场的需要。解决这一问题,建筑企业要建立起企业级的供应链,在全国乃至全球资源的配置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打造企业的关键竞争力。
第三,舆情管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此次疫情防控,让我们看到舆情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建筑企业的舆情事件多为质量或安全生产事故类,具有突发性、破坏性、衍生性等特点,往往会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甚至造成恐慌。及时、准确、有效的舆论引导,可以消除公众疑虑,增进理解与支持,有效地压缩不实信息的传播空间,进而引导舆论走向。在舆情管理上,我们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当前舆论传播环境的变化,自觉接受公众、舆论和媒体的监督。另一方面要主动发声,学会讲述自己的故事,让正能量实现正增长。
第四,现代技术应用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虽然此次疫情防控中,中国建筑企业已经显示出在信息技术、机械化作业等方面的研发和应用成就,但是问题也比较突出,比如信息化程度不高,材料技术进步慢等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劳动力资源依赖重,复工复产难度大,生态资源消耗大,安全风险增加等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以问题为导向,加大BIM 技术、绿色施工、高性能材料、现代化设备工装等方面的研发和应用力度,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推动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