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锋敏 杨敬爽
(吉林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吉林 松原 138000)
查干湖是吉林省西部干旱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屏障,是一处天然的资源宝库,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以及蓄洪抗旱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查干湖可持续发展是指查干湖及周边社会、经济、环境三个维度之间相互协调发展,保护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对于带动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查干湖的保护现状和发展需求,提出了查干湖生态保护、渔业和旅游业发展等策略,探讨查干湖可持续发展途径。
查干湖湿地是湖泊、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多种不同湿地生态系统的复合体,是温带草甸草原以浅水湖泊为核心的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湖群湿地之一。具有地表多水,潜育层明显等特点,具有丰富的湿生植物、沼生植物、水生植物或喜湿的盐生植物,是我国半干旱地区东段最大的天然湖泊,位居中国第七大淡水湖。1986年8月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查干湖省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4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水域及沼泽天然湿地面积41 649.1 hm2,天然湿地率高达82.2%,既是水鸟的重要栖息繁殖地,又是亚洲候鸟的重要迁徙路线和停歇地。
2018年9月,习总书记来查干湖自然保护区了解生态保护情况时强调:“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这条路要扎实走下去”。2018年9月3日,吉林省委召开“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常委会议,明确要求加快制定查干湖水环境保护的总体规划,不断提升查干湖水环境质量水平。查干湖是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保护好查干湖水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查干湖周边沼泽、沼泽化草原、草甸草原、草原、农田、林地交错,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旅游资源和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地下蕴含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以及雨洪资源,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资本。查干湖保护区野生维管植物446种10变种2亚种,共458个分类单位,隶属于71个科。查干湖自然保护区有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野大豆(Glycine soja);保护区记载野生脊椎动物336种,占吉林省野生脊椎动物种类总数的56.7%,包括水生脊椎动物46种,陆生脊柱动物290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8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37种。
可持续发展目标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满足后代需求能力的发展,既要满足本地区的需求,又要满足周边区域的长远需求(吕永龙,2019)。保护与发展始终是查干湖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守护好查干湖这块金字招牌,改善查干湖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代自然保护人的职责所在。
3.1.1 开展保护区立法,依法保护生态资源应尽快制定《吉林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明确查干湖保护区的保护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明确保护范围等内容。配套制定查干湖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和实施细则,使保护区的管理法制化、科学化,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有法可依,使生态资源开发利用有法可依。
3.1.2 完善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区应尽快解决办公用房,配备专业监测实验室,完善管护站(点)建设,招聘专业管理人员及技术人才。科学合理划定保护区边界,设置各功能区分界界碑、界桩。在保护区重要湿地、草原、珍稀濒危野生鸟类主要栖息地设立生态围栏,在人类频繁活动区域设置警示牌和工程围栏,减少人为活动干扰,提高对生境以及动植物的保护。
3.1.3 提升管理保护与科研监测能力
(1)建立健全综合管理机制,完善管护制度。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社区共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查干湖周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工作,切实保障周边村民的利益(李傲辉,2018)。通过社区共管对保护区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等保护工作与经济活动进行统筹管理,制定保护区保护与开发建设统一规划,明确各单位职责、工作范围和时间、信息共享方式等,真正实现查干湖保护区的统一协调管理。
(2)建立本底资源数据库。开展查干湖周边地类、动植物资源的调查,做好生态环境和鸟类群落种类、数量、活动轨迹以及植物资源的动态监测工作。全面调查和掌握鸟类种群、数量分布以及其他动植物资源分布数据,摸清保护区的本底资源情况,建立保护区资源数据库,为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划以及制定相应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3)建立数字保护区管理检测体系。建设保护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和管控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人类活动监测以及气象、土壤、水质、水文等生态环境监测。依托生态环境监管平台和大数据,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查干湖自然保护区监测数据集成分析和综合应用,全面掌握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及时评估和预警生态风险,为保护区日常巡护、科研监测、水文调控等提供基础服务。
3.1.4 加强环境教育依法支持和帮助社区群众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保护区资源,引导社区群众、非政府组织、企业参与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工作和环境友好产业发展,走生态经济型的发展路子,形成社区与保护区共同保护的新机制(杨觅, 2017)。做好对村民的自然保护区政策方面的宣传和解释,通过发放宣传单、广播及张贴布告栏等方式提高村民对查干湖自然保护区事业的认识,使村民认识到禁止人员进入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存区的意义,让村民具有自然保护区的决策权、分配权及拥有权,使村民自觉参与查干湖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活动。
3.1.5 妥善处理和解决保护区的历史遗留问题按照《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分类有序地解决保护区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禁止在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对于核心区内已迁出保护区的原有居民尽早妥善安置,解除原有承包合同,落实生态补偿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原有居民的生产生活问题;缓冲区内现有整体村屯要依据地方财力和对保护区的影响程度,因地制宜实施生态移民工程;针对实验区内存在的一些散户,当地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这些散户迁出保护区。如果同意迁出保护区,应结合精准扶贫、生态扶贫等政策,可以给予就业培训、解决保护区外住房、子女上学以及解决最低生活保障等问题。对于不同意生态移民的居民,应设立适当的过渡期,以时间换空间,允许其从事不违背生态保护的基本生产活动。根据历史沿革与保护需要,依法依规对自然保护地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
3.2.1 生态保护发展途径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保护好查干湖周边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积极推进退耕还湿、还草等生态恢复项目;加强湖岸线水土保持及水土流失治理,确保湿地生态功能不降低,加大村屯人居环境整治、防治农牧业面源污染;通过给予湿地保护与补偿政策,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机会等方式,保障保护区周边群众的利益;科学合理利用保护区的自然资源,提高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改善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社区群众参与保护区保护的自觉性,缓解社区对保护区资源的依赖性;通过培育经济作物、种植药用植物等,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实现社区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3.2.2 渔业发展途径渔业是资源环境依赖型产业,鱼和水与自然环境存在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关系。发展查干湖绿色生态渔业、建设现代渔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绿色生态健康的渔业养殖,合理控制增殖放流总量,打造生态健康、环境友好的养殖模式。在渔业发展的同时,加强水环境保护,依靠查干湖的生物净化能力,控制总磷、总氮等水质指标达标(董建伟, 2011; 赵艳茹,2018)。“以水养鱼、以鱼养水”,鱼与自然生态相协调,引导查干湖周边企业、渔民采取环境友好型的作业方式,科学、合理利用资源,调整捕捞作业结构;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积极引导和鼓励查干湖休闲渔业发展,将查干湖渔业建设成为集促进渔民增收、弘扬渔业文化的“最美渔村”。
3.3.3 旅游发展途径查干湖周边资源丰富,水资源条件好,交通便利,区域经济比较发达,素有“粮仓、肉库、渔乡、油海”之美誉,具有发展生态旅游以及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条件。在符合法律法规的条件下,可合理规划开发查干湖及周边生态旅游,带动当地居民富起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科学管理,加强宣传,提高旅游管理者、当地居民及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李崇华, 2019)。
近年来,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查干湖生态旅游发展建设,把查干湖生态保护及旅游开发作为发展规划中的一部分,积极开展查干湖周边生态治理与旅游发展,将查干湖建设成为集冰雪、温泉和避暑、康养等功能齐全,具有渔猎文化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开展湿地生态科学考察,与高校等科研单位合作开展相关学科的教学实习,以及中小学生夏令营、冬令营等科普旅游,使其成为湿地教学实习的自然教材(宁宇, 2019)。结合当地新型生态农业、农业观光和农家乐等产业发展,将查干湖打造成城市郊区—乡村假日休闲旅游区;利用地方满蒙捺钵等少数民族文化风情将查干湖打造成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旅游区。将查干湖“春观鸟,夏赏荷、秋赏花、冬捕鱼”特色鲜明的四季风光和渔猎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随着规划的实施,旅游设施的完善,查干湖将成为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相得益彰的示范基地。
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是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之一,中国是《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湿地公约》的缔约国,查干湖是中国重要的湖群湿地自然保护区,对于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确处理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坚持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协调好查干湖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硬支撑”是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