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在沂源县燕崖镇,有一个名叫朱家户村的小村庄。走进朱家户村,石巷、小溪、农屋映入眼帘,青石铺的小路旁, 潺潺的流水欢快地顺势而下。沿着小路拾级而上,每一处都令人耳目一新,玉米墙、五谷招牌、石头贴画、辣椒帘、柿子帘、石屋民宿……一步一景,处处彰显着匠心。
“这个水帘所在的地方,以前臭水横流,杂草丛生。”
“我们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我的煎饼豆腐坊,现在一个月纯收入上万元。”
感慨村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时,村民感激着张书记,也在惋惜,“张书记走得太早了”。
村民口中的“张书记”叫张继学。25年前,他放弃在城里年收入几十万元的生意,回到生养他的山村,带领着村民一起致富。从带着乡亲整修梯田、种苹果树、种大樱桃树,到发展乡村旅游……朱家户村大大小小的山头,村里每家每户,都留下了张继学深情的足迹。
朱家户村是沂源县一个“两山夹一沟”的偏远小山村,耕地几乎都在山上,村民祖祖辈辈以种植粮食为主。因为山地缺少灌溉用水,所以庄稼的收成很大程度上要看“老天爷的脸色”。即便如此,村民还是习惯种植粮食。
当时的朱家户村,自然条件差,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凡是考上学的、当兵走的,都不愿意再回到村里。但张继学是个例外。
“张继学是家里的老大,当时家里穷,他几乎没有上过学,早早就出去打工了。他35岁时,已经在城里闯出了名堂,当上了大老板。”村里74岁的老党员张传太说,“张继学要回来,我就跟他谈,村里的乡亲们都很苦,你做好回来的准备了吗?他说,他知道苦日子是啥样,他就是想带着村民一起富。”
1995年,张继学回到朱家户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成了朱家户村的“当家人”。他回村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整村里的产业结构,带着村民种果树。有些人不理解,觉得农民就应该老老实实种粮食,种果树成效慢,行不通。
为了扭转村民的思想,张继学发动了村里的党员,他觉得党员文化程度相对高一些,更容易接受新思想。一个党员扭转了思想,就能影响一片人。
拿定了主意,张继学开始四处联系有果树种植经验的村庄,组织党员、村民一批批地去参观,学习种植技术,了解种植成本,打听销售渠道。参观学习的人多了,种果树一时间成了村民热议的话题。这时,张继学又发动有过果树种植经验的村民改种果树,帮他们引进果树新品种,希望以树立示范点的方式让更多村民看到种植果树的好处。经过多年的努力,村里的种植结构得到了彻底改变,发展起了300亩苹果、400亩大樱桃和100余亩的葡萄、桃等林果产业。
果树丰收后,张继学又利用自己做生意积累的人脉,帮助村民找销路,让村民尝到了发展林果业的甜头。如今,一亩苹果收入一两万元,一亩樱桃收入两三万元,乡亲们的腰包都“鼓起来了”。
富裕起来的村民没忘了张继学,在此后的历届选举中,张继学连选连任,始终扮演着带领村民致富的“火车头”角色。从种粮食到种苹果,再到种樱桃,张继学始终认为,村里发展项目不是多么难的事情,难就难在如何扭转人们的观念,只有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新的观念,才是让村庄持续发展下去的根本。
张继学没有止步于此。2013年起,他带领党员群众开始发展乡村旅游。过去,朱家户村到处是柴堆、粪堆、土堆,河道杂草丛生、垃圾堆积、臭气熏人。张继学决定从人居环境整治入手,建设打造美丽乡村,让村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认准的事情,张继学就千方百计地去完成。资金不够,他不断地往村集体里搭钱。他说:“等有钱了再还我,咱先把事情干起来!”
为了节省开支,他带着村民就地取材。“我们村里最不缺的就是石头,党员群众最不缺的就是力气。”张继学带头出义务工,发动党员群众从最初一天几十个义务工,到最多的一天达210多个义务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村里建成了1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2000多平方米的生态停车场、700多平方米的健身广场,垒砌石头墙3000余平方米,完成了1600余米长的河道治理和环境整治。2017年,朱家户村争取到了市级美丽乡村建设扶持项目,配套资金50万元;村里还争取了20万元的“一事一议”财政资金和43.5万元的支持沂蒙革命老区扶持资金;通过改造老旧学校和新建相结合的方式,建成了1000多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2018年,在张继学的积极争取下,朱家户村成功申请了省级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开展了美化、亮化、硬化、净化、绿化“五化”工程。
从2018年开始,城里的人三五结伴驾车到村里游玩,顺势发展乡村旅游成为朱家户村强村富民的一条新路径。张继学带领村民发展民宿、餐饮等服务业,走出了一条集水果采摘、农家乐、民宿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致富路。
2019年,朱家户联村片区农业产业总产值1.5亿元;各联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6万元以上。
张继学送给村民一片青山绿水,一个美丽的家园,这正是他回村的初衷,也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朱家户村乡村振兴的画卷刚刚展开,张继学的生命就永远定格在59岁。张继学走得太急了,从确诊病情到离世仅仅18天。
2019年7月29日,张 继 学 对妻子李洪凤说,自己肚子疼。李洪凤建议他去医院检查,可是,他只是到村卫生室拿了点药。
朱家户村党支部委员杜元祥说:“那段时间,我们经常看到张继学忙着忙着就蹲下捂着肚子,问他怎么了,他说是肠胃问题,吃点药就好了,我们也没当回事儿。”
根据县里的统一安排,8月11日,张继学要去威海学习。天气预报说台风“利奇马”来了,张继学就没有去学习,留在村里准备抗击台风。
8月12日,山上的洪水下来了,张继学家里的地板上、墙上都呼呼地往外冒水,李洪凤很害怕,给张继学打了很多遍电话也没人接。而此时的张继学,正和村干部、党员们一起装沙袋、扛沙袋加固河道。那天,村里电子商务扶贫驿站的后墙被洪水冲倒了,他又带着村民去抢修……
一直忙到8月14日,台风“利奇马”走了,张继学才感觉到肚子难受得厉害,就去了县医院。李洪凤哽咽着说:“没想到,医生让我们立即到泰安一个专门治疗肝病的医院……”
8月14日中午,张继学到了泰安。诊断结果显示,肝动脉肿瘤晚期,已经没有手术的必要了。
“那时候,他求生欲望还挺强的,每天都问我,什么时候动手术啊?做完手术,我们就回家,村里还有很多事呢……”李洪凤不敢应声,虽然当时医生已经不建议住院治疗,“哪怕还有一丝的希望,我们也得给他治啊。”
在医院里,医生多次下达病危通知书。“我看着他身体越来越不好,脸色灰暗,没有力气,就跟他商量,咱回家吧!”李洪凤说,“他好像感觉出自己不好了,就催着儿子赶紧办出院手续。”
8月31日上午,办理出院手续之后,他们租用了一辆救护车往回走。回到朱家户村,他挣扎着下车,要看一看村里的路,看一看路旁他亲手种下的树。可是,他已经没有力气了。家人和村里人用担架抬着他往家里走时,他只能躺着看看周围的一切。下午1点多,张继学在家中去世。
张继学走了。在他59岁的短暂生命中,有25年献给了生他养他的小山村。在这25年的时间里,他用生命践行了带着村民一起致富的承诺,交出了一份令人动容的答卷。
初心不改,使命在肩。临走,他惦记的依然是工作,嘱咐村“两委”成员一定要把村里转弯的路再扩出去10米,方便村里发展旅游。临走,他都没有给家人留下一句话。
青龙崮巍峨屹立,朱家户村人心存悲戚。心里装着人民的人,人民不会忘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