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龙
[摘要]学生在生活中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很多,学习体验非常丰富,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认知基础展开教学,以便形成崭新的学习促进动力,激活学生学习思维。教师在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教学训练实践等环节实施接轨操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契机。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探索;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3-0062-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成为生活常态,也为信息技术教学创造了良好机会,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认知学习信息技术,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学习认知。在具体操作中,教师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启动生活化教学活动、实施生活化教学训练,都能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塑造学科认知能力。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信息技术积累呈现差异性,教师对此要充分了解,以便为课堂教学的没计提供有价值的参数。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教师不妨借助生活案例、生活现象、信息应用等素材展开教学发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活学生学习认知思维。学生直观思维比较发达,教师利用灵动的教学手段展开调度,自然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心理触动。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小报版面先设计》时,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拿出几张报纸,一边给学生展示,一边给出观察引导:“报纸有主题名称,有栏目分类,有图文设计,有纸张设计,如果让你设计一张电子报,你会从哪些地方展开思考和操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讨论和研究,达成共识:制作小报的步骤一般包括确定主题、选择素材、规划设计、编辑版面。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学习认知体验,教师为学生投放主题“环保靠大家”,让学生围绕主题收集素材,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对小报素材进行整合,对版面进行规划和设计。
二、启动生活化教学活动
学生对生活化实践活动有特殊的参与兴趣,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时,要精选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观照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展开设计和推演,以提升学生学习品质。信息化游戏、闯关性竞赛、探究性调查、列举式案例,都属于信息技术教学常见的活动形式,教师要结合學生生活认知基础展开布设和调度,提升学生学习信息的主动性。
如教学《良好习惯很重要》时,教师结合演示、讲解、交流等方法,向学生传递明确的信息:“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主动保护计算机数据,提升安全系数。”为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为学生布设生活化实践活动:“先详细阅读教材中介绍的保护计算机的方法,然后对照教材要求,对计算机进行安全检查,看谁能够查出安全问题,并进行矫正。”学生听说要结合教材内容展开自查自纠活动,顿时有了参与热情。学生有操作计算机的体验,教师为学生布设的学习活动,切准了学生学习脉络,给学生提供了生活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形成应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三、实施生活化教学训练
在设计信息技术教学训练时,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接轨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快速融人生活实践,如收集信息素材、布设驱动任务、投放操作活动、制作生活文本、设计电子课件等。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有很多接轨点,教师结合学习内容布设训练任务,针对性更强,训练效果更值得期待。
计算机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对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接触,家用电脑也都装有杀毒软件。如教学《安全防护软件》时,教师针对“360安全卫士”软件的应用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学会计算机检测、修复、查杀木马等方法。在布设课堂训练任务时,教师让学生现场清理电脑的垃圾文件,以及使用电脑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学生对这些软件比较熟悉,在生活中也有应用经历,自然能够顺利完成相关操作。教师继续为学生做延伸性训练布设:“回家之后,对家庭电脑进行检测、病毒查杀操作,并将操作结果记录下来。”学生都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纷纷行动起来。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整合,对学生的生活表现给予认同性评价,鼓励学生接轨生活认知展开信息技术学习,构建学科认知基础。
突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已经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共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活动布设、教学训练设计等环节,要有意识地渗透生活方面的内容,正视学生的生活认知现实,贴近学生生活展开教学操作,以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特约编辑 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