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甸甸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美术馆是指保存、展示艺术展品的设施,其主要目的是为艺术展品提供展示空间,常见的展品包括:绘画、雕塑、装置艺术、摄影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等。美术馆与艺术展品的关系十分紧密,适宜的空间环境能够让艺术展品更好地被欣赏,因此美术馆室内通常采用单一主导色,整体色调统一,减少装饰肌理和花纹以突出艺术品。
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由老码头改造而成,保留着工业的粗犷,“T”字形伞拱结构被提取后进行旋转、穿梭、排列,构成建筑空间与体量。美术馆的展墙与结构墙体合二为一,立面与天花没有界限,建筑本身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
《展望 · 镜像》雕塑作品于2017 年7 月在龙美术馆展出。艺术家展望1988 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是中国当代最重要且身价最高的观念雕塑家之一,也是第一个作品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永久收藏的中国艺术家,其代表作为“假山石”系列雕塑。
图1 入口展厅雕塑作品“应形”,作者自摄
龙美术馆以时间为线索展出艺术家展望的重要实践作品,以展示其不断发展的艺术哲学思想。入口处为作品“应形”(如图1),展望用五年的时间将自己留在不锈钢假山石雕塑上的影像拍成数万张照片,挑选其中自然又奇特的照片在电脑上进行解构分析,实现二维平面到三维雕塑的转变。即便美术馆层高及跨度较大,但体量巨大、造型夸张的三个作品仍吸引着游客的目光。美术馆素净的混凝土墙体与不锈钢雕塑和谐共融,黑白灰层次分明,深色复杂的雕塑得以凸显,一繁一简的对比呈现出反差美感。三个作品陈设方式各不相同,第一个作品固定在入口处墙面、第二个作品悬挂在展馆中心、第三个作品放置在地面上,空间中每一层次都具有不同的观赏效果,且在各个角度游客都能够同时看到三个雕塑作品,空间与展品的耦合对提升空间感受和展品观赏度起到积极作用。
偌大的走道仅有一个雕塑作品,同样是“应形”系列。走道连接入口与底层空间,内部无自然光,高强度射灯照射在悬在半空的作品上,室内的明与暗形成强烈对比,雕塑本身也具有强烈明暗关系,其影子映在墙面上如同另一个作品的诞生,为游客提供更多的遐想空间。
游客在走道尽头能够观察到底层的雕塑作品和观赏作品的游人。底层空间为“幻形”系列雕塑,以软性材料展示各种被分解的身体和器官。展望无意中在不锈钢反射中发现这些变幻的人形,故将扭曲的“幻形”雕塑布置在不锈钢方块上,同时现场游客的身影也映射在不锈钢方块上,现场展示的既是已形成的作品,又是新作品创作的过程。射灯照射在中心展区,四周未放置雕塑作品,但不锈钢产生的反光投射在暗处的墙上,如水面波光粼粼,随着人群的移动而改变,仿佛形成新的艺术作品。底层展厅的布置非常巧妙,已完成的雕塑作品与正在发生的创作过程对话、已展示的分解身体与场内的游客对话、无展品的黑暗角落与强光照射的展厅中心对话,有形与无形相联系,空间中流动与静止相结合,成全着雕塑作品和龙美术馆。
龙美术馆西岸馆的三层展厅空间设计各不相同,对于艺术品的呈现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入口展厅高层、中层、底层三个雕塑的三种展示形式,使游客的空间体验和视觉感受都更加具有层次感;走道与底层展厅与雕塑作品发生的互动,呈现出有形与无形的对比,利用光线、展品和空间的结合,创造出新的作品,呈现最佳的艺术效果。
当绘画作品以传统的展出形式设置在龙美术馆中,美术馆不寻常的层高削弱了绘画作品的艺术魅力,建筑本身的艺术性更能吸引游客的注意力。相比之下,体量较大的艺术作品在龙美术馆中展出更能占据空间的重要位置,形成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
传统的展示方式中,展览空间完全被艺术展品所主导,美术馆成为一个放置展品的容器,这使美术馆本身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性缺失。若美术馆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使得美术馆喧宾夺主,游客则容易忽视其中的艺术展品。当美术馆为艺术展品提供适宜的氛围和空间尺度时,两者形成和谐的耦合关系,进而展品与空间产生互动,共同向人传递着信息。游客能够主动体会和思考两者之间的碰撞带来的艺术灵感,这不仅能够促进游览体验、丰富游客的感受,更能使美术馆和展品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因馆制宜或因展制宜的展陈设计都不能发挥两者最佳的效果,只有当美术馆与艺术展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时,艺术效果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