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爽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谱写新时代青海更加出彩新篇章,更离不开丰润的道德滋养。
文明创建硕果盈枝,文明新风浸润心田,公共空间和谐有序,凡人善举不断涌现,志愿服务蔚然成风,移风易俗深入民心……如今的青海,一幅以“文明”为底色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党的十九大以来,全省精神文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工作部署,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理论武装扎实推进,社会主流价值广泛传播,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文明程度大大提升,为新青海建设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丰润道德滋养。
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再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让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海落地生根。
全省各地的大街小巷、公园广场、机场车站……一幅幅公益广告不仅是扮靓城乡的风景,更是传播文明引领风尚的有效载体。它们潜移默化地将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生活,推动学习宣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持续开展生动鲜活的“六进”活动,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融入法治建设、融入日常生活、融入各行各业,增进了全社会的认知认同,转化为全民实践。
既要以德润心,也要以文化人。近年来,我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做强“我们的节日”活动品牌,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农民画、民间刺绣、热贡艺术等民族工艺项目,开展“花儿”会、赛马会、那达慕、射箭赛等民族节庆活动,发展地方戏曲、花灯、排灯、唐卡等民间艺术、民族表演项目,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广泛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锅庄舞、健身操、传统曲艺等群众文体活动,引导群众组建民间业余剧团、业余演出队、文艺宣讲队,一大批优秀文艺团队活跃在基层。
举办诗词歌咏、书法绘画、演讲征文、摄影展、集邮展等活动,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作品和节目,编创了《戴着党徽开党会》《大美青海人人爱》《文明的力量》等曲艺节目和电视片,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助推核心价值观从“认同”向“践行”转变,使之成为各族群众日用而不觉的精神追求。
树立价值坐标,榜样的力量不可或缺。近年来,我省通过群众推、群众评、群众选,树立了一大批“最美人物”,使人们见贤思齐,学有榜样。他们中间,有心系群众、为党的事业奉献一生的好省长尕布龙,有弥留之际不忘缴纳最后一次党费的优秀共产党员廉福章,有扎根青海60年、潜心高原医学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等重大先进典型;还有背着妈妈上大学的小伙子白永皓,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成功制服歹徒的普通协警卢世蛟,医者仁心、对待病人如亲人的好医生仁青,60余年义务种树8万余株133.3公顷的“种树老人”李洪占等道德模范。
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近年来,我省先后涌现出2位时代楷模、3位“最美奋斗者”、7位全国道德模范和62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人选,推选出了60位中国好人和63位“最美青海人”。他们如同一座座高耸的灯塔,闪亮着耀眼的精神光芒,传递着无穷的道德力量。老省长尕布龙的事迹被编成话剧、秦腔,巡回演出120余场,场场座无虚席;组建“两弹一星”精神、道德模范、英模人物宣讲团,在省内外宣讲320余场,近30万人聆听了报告。关心关爱道德模范,在村镇社区建立善行义举榜,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陶恩德募集烧伤治疗费120余万元,逢年过节开展慰问,组织道德模范赴内地考察疗养,所有这些,都彰显了好人得好报的价值导向。
志愿服务精神的弘扬让人们经常感受到身边的凡人义举。目前,全省注册志愿者已达38万余人,一支支由党员干部、医护人员、青年学生、农民工、文体骨干、社区居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常年活跃在城市和乡村。广泛开展的“学雷锋志愿服务”“保护青海湖、我是志愿者”“清洁三江源、保护母亲河”“助残阳光行动”“践行雷锋精神从我做起”“关爱留守儿童”“邻里守望关爱孤寡老人”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以一点一滴的行动,汇聚成了壮阔的志愿服务之河;组织青年志愿者为“青洽会”“环湖赛”“藏毯展”等提供优质高效的志愿服务,向外界展示了青海人民的热情和风采;依托体彩销售网点、报刊亭、机场车站、旅游景点建成600多个“志愿者服务驿站”,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提供身边的志愿服务,让整个社会处处充满温暖的阳光。
“我们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既是尽自己的市民义务,更是想用自身行动来维护这座城市的文明形象。”“这些年创建文明城市,西宁的变化太大了,天蓝了、水清了、景美了,人更精神了,社会更和谐了,城市也更有活力了,我们老百姓的幸福感更强了。”……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这场大考中,省市联动、全民参与,每一个社区都是创城的前沿,每一位市民都是创城的主角,大家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宣传创城、参与创城、践行文明,230万西宁人共同书写文明城市新答卷。
2018年,经中央文明委审核批准,全国共有391个城市(区、县)被确定为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我省海东市、格尔木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玉树市、门源回族自治县、共和县榜上有名,创城工作开启了由点到面推动的新模式。
五年来,全省有120个单位荣获全国文明单位,758个单位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創建工作向“两新”组织拓展,通过争创“文明诚信企业”“文明诚信企业家”和“文明诚信个体户”,连续6年命名表彰了752个省级文明诚信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涌现出致力于服务“三农”的青海大通农村商业银行、为老百姓提供放心粮油的湟中弘大农副产品购销有限公司等一批文明诚信企业。
文明创建的扎实推进,也使农牧区基层的社会生活悄然发生可喜的变化。如今,我省农村牧区红白事比阔气讲排场的少了,厚养薄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选择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多了。近年来,我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推进农牧区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繁荣文化生活,开展人居环境建设,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通过建立完善“一约四会”工作机制,健全村民自治组织,让群众成为移风易俗行动的主体,广大农牧民群众在参与中受教育、在行动中得利益。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33万户“五星级文明户”遍布高原大地。聚焦脱贫攻坚,扎实推进“精神扶贫”,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意愿和动力,引导群众根除“等靠要”思想,有力营造了勤劳致富、勤俭持家、脱贫光荣的良好氛围。
省文明委连续10年向社会公开承诺10个精神文明实事项目,累计完成实事项目100余项、落实资金130余亿元,精心实施了公共文化场馆、全民健身场所、乡村学校少年宫、旅游公厕、乡村公路等一批惠民工程,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农牧家书屋建设、包虫病免费筛查治疗等一批民生实事,扎实推进助老、助残、助学等一批爱心工程,精神文明建设不断释放红利,人民群众得到越来越多实惠。
建设新青海,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做支撑。近年来,我省扎实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文明的种子深植于心,城乡环境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青海大地上,每一个人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实践者和受益者。新时代展现新的精神面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必将以优异的成绩,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更加坚实的道德支撑。
(作者单位:青海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