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杰
(江苏省水利厅,江苏 南京 210029)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召开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水利作为“一体化”特性最明显、“高质量”发展最迫切的行业之一,需要准确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水利发展的要求,精准确立水利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突出做好示范区的水利一体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长三角各地区需要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凝聚更大合力,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充分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12月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到2025年,基本建成安全可控的水网工程体系,重要江河骨干堤防全面达标;统筹规划建设长江、淮河、大运河和新安江上下游两岸景观,加强环太湖、杭州湾、海洋海岛人文景观协同保护;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0%,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是长三角区域的天然优势和亮丽底色,水利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必须加快水治理进程,不断提升水利综合保障能力。
江苏地处长江、淮河流域下游,10.72万km2国土面积要承受流域上游200万km2的洪水下泄,80%的国土面积处于洪水威胁之下,尤其今年江淮并涨、洪涝并发,长江南京高潮位突破为历史第一,太湖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淮河入洪泽湖流量上涨到历史第三,沂沭河发生1960年以来最大洪水,洪涝灾害仍是最大威胁。水资源大量消耗和废污水大量排放,境内河湖成网、互相沟通,导致河湖水质污染现象较为严重,水环境恶化仍是关键瓶颈。河湖资源一度遭到过度开发利用,围湖造田、填河开发、网箱养殖等导致水域萎缩、生态退化,水生态退化是深层制约。
推进长三角区域水利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按照“共抓协调联动、共建生态河湖、共享治水成果”的一体化思路,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为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保障,并为全国一体化推进水治理提供经验。
防洪保安始终是江苏治水的重中之重。需要系统推进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和长江口综合整治,保持河势稳定,提升堤防防洪能力,保障沿江经济走廊和城市群防洪安全。加快太湖系统治理,创新推进生态清淤、聚泥成岛成山,扩大太湖北排长江、东排黄浦江、南排钱塘江出路,提高太湖地区防洪标准。围绕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加快洪泽湖及下游地区治理。在此基础上,全面提升流域、区域、城乡相协调的防洪除涝能力。
水生态退化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短板。需要坚持系统思维,加强河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修复,沿河环湖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重抓生态空间保护,通过退田还湖、退圩还湖、退养还湖等措施,向空间要容积;普遍开展生态修复,恢复河湖原貌,改善湖体生境。打通行政边界、城乡内部断头河道,形成互联互通河网,通过常态化的活水,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尽快实现水环境质量的根本好转,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基本要求。需要在长三角区域实施更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落实以水系为单元的纳污总量控制制度,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全面实施截污纳管,提高污水处理厂处理标准,有条件的污水处理厂利用湿地等方式再处理后进入水系;加快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探索推进城市清水河道建设。
在节水优先前提下强化供水保障,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在供水能力上,全面完成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推进望虞河拓宽工程,扩大引江济太规模,满足太湖地区用水增长;研究扩大江水东引工程,加快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改善淮北地区、沿海地区水源条件。在城市供水上,高水平形成双源供水与应急备用水源地相互调配、互为补充的安全供水格局。在农村饮水上,巩固提升城乡一体化供水城乡,全面推行24h不间断供水。
水是江苏最大的特色和优势,蜿蜒流传的水文化,酝酿出江苏大气而温润、柔和而充满张力的精神风貌和独特性格。需要加强水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充分运用现代手段讲好水故事,精彩呈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集中展示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着力展现水乡特色文化风貌,打造江苏特色水文化。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示范区、中心区和全区域的梯次结构。当前,要以示范区为重点,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品质实施,通过示范区的实践,为中心区乃至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和路径。
依托连湖、达江、归海骨干水网架构,协调城乡发展与河湖保护之间的关系,以河为脉,串湖、连荡、接漾,打造“三河两湖一网”生态绿色廊道框架,形成“淞浦达江海、塘浦织圩田、运河系文脉、荡漾驻乡愁”的新天堂。加快 “三河”整治,年内完成江南运河苏州段综合整治工程并发挥效益;与上海协同加快推进吴淞江整治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建成发挥效益;协同上海、浙江加快推进太浦河后续工程立项实施,着力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快“两湖”治理,实施东太湖后续整治,打造示范区集中供水水源、生态休闲空间、流域防洪屏障;会同上海加强淀山湖治理保护的整体谋划,合力推进水污染防治与生态岸线贯通,打造生态绿核。加快“一网”梳理,集中治理,连片打造,构建水系发育、循环通畅、综合利用的水网系统治理样板。
示范区内水网密布、河湖众多,具有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自然优势和生态基础。江苏会同上海、浙江健全水利协调发展机制,加快完成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水利规划编制,协调水利与国土空间布局,健全水利参与一体化管理的体制机制,推进水利一体化发展。以河湖长制为平台,加快推进不同行政区域间河湖等级、河湖功能、治理标准、管理平台的“四统一”,探索推进水系统联合治理、水灾害联合防御、水资源联合调度、水域空间联合管理、水行政联合执法、水信息联合共享等“六联合”,加快水治理一体化进程,提升水治理综合效能。
立足江南水乡特色,以安全为前提、以生态为基底、以美丽为形象、以幸福为目标,按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加快构建一体化水治理体系,打造集标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和智慧化运行一体的现代化示范。协调水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本地与相邻区域的水关系,建设绿色化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立智能化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工程监测监控网络,形成智慧化的动态感知、精准决策、实时响应的水利运行管理体系,实现河网水系互联互通、饮用水源共保共享、河湖保护同标同管、生态环境齐防齐治、工程运行联调联控。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既对水利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水利工作需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找准发展定位、搭牢工作平台、做好示范项目,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