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改造与文脉延续的探究
——以句容市茅山镇西村改造为例

2020-02-18 09:22:39王从杨
建材与装饰 2020年31期
关键词:村落传统建筑

王从杨,崔 莉,陈 洁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0 引言

城市一词最初的释义为:建造集群的综合体;由人类共同创造以及由不同功能组成的集居场所的“都市人造事实”。

在此我以此简述城市的基本概念,意在以历史的整体角度为出发点看待此次项目改造。

在宋代时期,当时的文人就预感到人口增加的情形,以“城市山林”的画卷阐述在城市中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想蓝图:整个城市由无数个和谐的、小的人居单元的片段组成,尽管尺寸放大到整个城市,仍然没有失去蕴含其中的自然观。整体下存有差异,差异中却都归属于整体的结构关系。目前来看,如此生动且自然的城市应该只存在于画卷之中了。

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在短短不到40 年里,大片地拆建,我们自己将自身上千年的文脉置于身外,为了急求于发展,没有培养属于我们本土的建筑师,而是直接去学习西方建筑,结果带回来并影响至今的鲍扎体系,导致当今“形式继承”取代“文化继承”成为主流。

尽管中国的建筑领域历史悠久,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建筑都会有丰富的地域性差别,而在当下人们似乎普遍都热衷于对近代的建筑在造型上的重现,大多仍是以古建中符号化的简单模仿,而很少深入探索空间本身带给人的体验。

面对高速发展,很多人都不知所措,就开始拆除旧房急于与过去“撇清关系”,到处都在大拆大建,每一个城市好像都在建设当中。曾经充满文化的土地上,却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建筑试验场。曾经很多人认为,城市是不可能凭空产生的这种设想居然在中国实现了。

城市的肌理被破坏,人们对于自己以往的记忆开始变得模糊,不再能感知自己以往熟悉的种种场所——开始对自己脚下的城市逐渐感到陌生。

本研究中,HHCB、AHTN和MK3种合成麝香在广州市的湖泊、河涌、航道以及入海口中均有检出。由图2可知,水体溶解相中HHCB、AHTN和MK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72~3051.36、0.51~569.43、0.05~382.61 ng·L-1;水体颗粒相中 HHCB、AHTN和MK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24~115.40、0.12~22.40、0.02~2.15 ng·L-1。

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和现当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本土性质的建造活动,我们将在西村中当中展开探索。

1 区位分析

城盖村位于茅山镇集镇中心所在地,由城盖村、西村、纪盖村三个行政村合并组成,总面积9.8km2,其中耕地面积占6900 亩,区域内农业主要产业结构丰富,有桑椹、葡萄、苗木、茶叶、草坪等高效农业种植面积约2000 亩。耕地占地面积大,产业链丰富且较为成熟。由于区位因素以及环境良好,近几年准备发展农家乐和民宿等旅游相关产业。

我们主要的改造位置为西村,该村落分为大小两块,靠近十字公路;各个功能用地紧张;有自身的水果和旅游产业链;田地小湖分布广泛;整个村庄地形陡峭。村落整体平面布局呈现原始的自然生长的状态,过快的改造活动让村落开始产生变化,新加建的红蓝屋顶开始与周围自然肌理产生区分,但是与远处的新城对比的话,村落的生气尚有保留。

2 乡村现状

此镇原本民居特点风貌小部分保存良好,各种建筑元素朴素可亲,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意表达:住房区较为集中,砖石与坡屋顶,房屋围合成的院落,承载着人们记忆的场所,可容纳居民邻里在其中议事闲谈,儿童在此嬉戏玩耍;条状石板置于河边,供村民洗菜洗衣;泥土夯实的墙体虽有破损,但斑驳的岁月痕迹却流露其表面,牢固程度不减当年。在这里可感受到传统居民的生活习惯,浓厚的家庭气息,人与自然的共存共生的痕迹尚未抹去。

村落的平面布局上,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原始布局。农田的布局自然透露出的生气,如自然生长出的地毯一般,包裹着大地。

3 提出问题

这个村落为了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过度追求商业化,原本自然的产业开始被破坏,蕴含传统的房屋开始被拆除改造成西式的小洋楼,传统居民楼的布局被破坏殆尽,象征祖先的堂屋被毫无生气的客厅代替。这些建筑的几何体导致它们不能跟自然和谐对话,村民们也在这里已经找不到过去的记忆,人们会逐渐对这片自己熟知的村落感到陌生。

人们可能一开始处于新奇,但久而久之将会意识到与以往生活的分裂,到那时他们的子孙将无法回头找到以往传统的生活方式,到那时恐怕也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了,而博物馆里的传统是已经失去生命的,活着的却是那些仍然在人们生活中延续流传的。

对此笔者将问题大体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1)由于建造时没有充分考虑,改建上的不合理,最后还是由村民自发修改满足家庭的功能使用:在柱廊下加砌的屋门和简易围合的院落空间。

(2)对传统门头的拙劣模仿:将硕大的古建筑顶棚直接安插在砌体结构上的做法,人们无法从中感受到传统,是没有任何温度,也是毫无力量、单纯的符号再现,这种建造手段造价昂贵且没有任何传统价值,只是存留于表面的翻新;饭店对于西式楼阁的生硬模仿,由几何组成的房屋造型,全然没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也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意境格格不入,这些突兀的建筑同样造价不菲且耗时耗力;住房院宅仿照西方的几何对称,与周围的树木和地形明确分割没有联系……由于设计者对本土历史传统没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强行将各种建筑元素拼凑在一起而产生的效果,让人哭笑不得。

突兀而孤立的房屋与环境无法相容,周围堆着垃圾,也没有留有自然的空间,这些种种现象在这里随处可见,在现在这种环境下,村民的生活习惯逐渐被改变。重拾那些记忆需要时间的积淀。

所以我们认为改造活动不能过快,改造过程需要冷静,要在充分了解当地历史的前提下进行,保持原有村落的原始肌理的同时,让新建筑群具有像原有村落一样充满活力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让乡村古老的传统生活得以延续。

4 研究综述

民宿:在此,为适应新的功能需求,我们的民宿建筑体的层数与体量上增加,将民宿区域以原本民居的房屋主要区域加以保存,并将已经不再使用的实体并赋予新的功能,这样就保留一定的居住风貌,将承载着农居生活记忆可以延续下去。

草籽树叶落在原本的砖瓦和土墙上仍然与自然保持对话,其散发的气息和蕴含在这里面的内容依然可以被人们所感知,人与自然的距离被拉近。通过它把我们带回过去,使我们在今天仍然能够体验到过去的生活形式。

白墙抹灰的做法是传统的技艺在次演绎。

多年后,白墙被雨水留下痕迹,屋顶的砖瓦长出青苔,木制门窗的老旧痕迹在共同诉说着历史。

居民活动广场:村中的广场是人们集聚的场所,人们常常会聚集于此,村民们对此场所的记忆最为深刻,也是体现本村文化特色的地方,位于场地旁边具有历时性的参天大树像纪念物一样承载着本村的内涵的同时也记录着时间,这个具有一定意义的物体,是其聚落实体当中抽象的无法直接触摸但一直可以被人们感知到的主要元素。

东方人自古以来都对地面的编制情有独钟,多种不同变化的裂纹的石板路面,在这里可以通过地面的纹路触感区分室外空间。建筑物的基座和表皮也为石砖的砌筑和玻璃的清晰区分,使同样的编制效果我们也运用到建筑物上,为的是使其与大地归为同类,并与周围环境相融。

在我们的设计中,将保持原本的道路和平面布局,保留这个场地所承载的内容,使人们依旧能与熟悉的场所保持联系,过去的大树与现在的广场的共时性呈现,能够被今后的人们感知到。

5 研究视角

让这片乡村充满生命力和活力,还保持着乡镇这座城市的连续性,也让其再次融入时间和人们的记忆当中去的过程,人们在这里可以重拾往昔,同时这种返乡找寻回忆也符合中国人自古以来“寻根”的传统。

对此,在此次项目中,我们在充分的调查和重视历史的角度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我们所做的每一步都来源于历史和对于传统生活的转意,以一种自然的观法来进行设计,即“师承传统,师法自然”。在这里我需要强调一下,我们的改造工作不包含大量的树木种植才能形成与自然相处的画面,而是以身体的体验为导向——建筑自成山水的关系。在这里我引入一段经典的对话——童寯先生问:为什么没有花木依然为园林?王欣回答:因为建筑在言山水事[3]。

6 结论与思考

我认为,改造乡村是一段漫长的过程,也要通过时间的积淀:被改造的建筑群生长在此处,树木在旁,数年之后,房屋被岁月晕染的斑驳与时间相互交融的时候,人与自然相处融洽的时候,我们的改造才算真正完成。

猜你喜欢
村落传统建筑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北方建筑(2021年6期)2021-12-31 03:03:54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36
建筑的“芯”
现代装饰(2020年6期)2020-06-22 08:43:1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40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