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
(青海省民和县中医院,青海 海东 810800)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类糖尿病慢性大血管并发症,在糖尿病疾病中,该病的患病率最高、病情最严重,且该病是导致患者出现糖尿病病足的重要因素,若患者不能接受及时、全面的诊疗时,该病会继续发展,则患者出现高位截肢、足溃疡等症状的可能性非常高[1-2]。因此,本研究选取本市中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入院治疗的120例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该病的诊疗效果,现将资料汇报如下。
在本市中医院内,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入院治疗的120例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权威指南的诊断原则[3],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最终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且都出现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症状。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全部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两组患者各60例,患者年龄在50~70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本研究所选取的全部研究对象均了解研究内容,并自愿参与到本研究中。本研究获得本市及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常规组患者接受传统西医疗法,即为患者提供降压、降糖、降血脂以及血管扩张等疗法;研究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疗法,即在常规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活血通络散。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糖尿病足症状评分的比较(,分)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糖尿病足症状评分的比较(,分)
对两组患者诊疗前后的糖尿病足症状评分、踝动脉压、肱动脉收缩压进行对比。糖尿病足症状评分内容包括[4]:冷感、疼痛以及麻木。0分表示患者无任何症状;1分表示患者偶尔出现的症状较轻;2分表示患者的症状经常出现,但仍可承受;3分表示患者使用止痛剂,且其冷感、麻木症状常见;4分表示患者不能承受症状的疼痛。
运用SPSS 19.0软件,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糖尿病足症状的评分,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相对于常规组,研究组患者在冷感、疼痛、麻木方面的分数较低,两组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附表1。
治疗前,两组患者股动脉收缩压、踝动脉压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之后,相对于常规组,研究组患者上述两类血压值降低,两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附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踝动脉压与股动脉收缩压的比较(,mmHg)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踝动脉压与股动脉收缩压的比较(,mmHg)
若患者出现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其下肢十分容易发生供血不足的状况,在临床上,该病患者通常会出现麻木、四肢发冷等症状[5-6]。众多因素都可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症状,众多研究者对此症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导致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是糖尿病血管的病变[7]。
在中医诊疗理论有描述,糖尿病足会表现出脉疽、脱疽等症状,是一类消渴变疾病,依据中医学对糖尿病足的分类,可分为脉络瘀阻证、气阴两虚证[8]。采用中医诊疗措施,可全方位发挥活血散瘀的作用[9]。同时在预防血栓的产生以及降低血小板粘附率等方面,中医诊疗方法都可获得十分理想的疗效,并且还能全方位减少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发挥抗感染的作用[10]。另外,运用中医疗法,可提升患者血液循环的水平,获得理想的抗凝诊疗效果,且在抗感染和止痛时,可获得十分理想的效果。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选用前列地尔与贝前列素钠相结合的治疗措施,目的是减轻患者红细胞变形的状况,全方位减轻患者血小板发生的粘附和活化状况,因而能够对患者内皮细胞的均衡进行调控,达到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而本研究在传统西医诊疗措施的基础上,为患者使用活血通络散,对比该措施与传统西医疗法的效果,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西医疗法,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措施后,其糖尿病足症状的评分、踝动脉压以及股动脉收缩压都表现出较低水平,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总而言之,为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提供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案,能全方位减轻患者的病情,保证患者健康的恢复速度,因此可在实际诊疗工作中广泛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