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张明伟
(1.西南医科大学,四川 泸州 646000;2.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神经外科,四川 泸州 646000)
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神经外科较常见疾病,临床上常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来判断颅脑损伤严重程度,13-15分为轻型颅脑损伤,9-12分为中型颅脑损伤,3-8分为重型颅脑损伤[1]。重型颅脑损伤因其致死、致残率高,一直以来是临床研究的重点[2],然而轻型颅脑损伤却占颅脑损伤绝大部分,并且有研究表明,mTBI和中、重度脑外伤造成的社会负担基本一样[3]。轻型颅脑损伤因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相关辅助检查阳性率不高,临床诊断常有一定困难。近年来将血清中GFAP变化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取得一定进展[4],但目前国内关于轻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GFAP变化的研究较少,我们将轻型颅脑损伤的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GFAP变化,结合CT表现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实验组为我院神经外科2018年12月至2019年8月入院的mTBI患者74例,年龄16-73岁,平均(46±13)岁,男例39,女35例。对照组1为同期我院体检健康者15例,年龄16~65岁,平均(44±13)岁,男8例,女7例。对照组2为同期我院有明确外伤史,但无颅脑外伤史患者14例,年龄18~59岁,平均(40±11)岁,男7例,女7例。各组人员年龄、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性。
实验组纳入标准:(1)成年(年龄≥16岁);(2)头部外伤12 h内;(3)GCS评分13-15分;(4)不合并任何其他组织器官的损伤,无其他器官慢性疾病。
依据CT表现将实验组分为A、B、C三组,其中29例有明确头部外伤史,CT表现无颅骨骨折及脑伤患者为实验组A,19例有明确头部外伤史,CT表现有颅骨骨折,无脑伤患者为实验组B,26例有明确头部外伤史,CT表现有脑伤患者为实验组C。
血清GFAP检测采用ELISA法,试剂盒为罗氏公司提供试剂盒。实验组及对照组2患者均于受伤时间12 h内,采取临床治疗前采血,离心后取得血清置于-80 ℃冰箱储存以便日后集中检测。对照组1患者于清晨空腹体检时抽血。
应用SPSS 21.0软件统计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1与对照组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mTBI患者血清GFAP浓度实验A组、B组、C组分别和对照组1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实验C组分别与A组和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实验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GFAP浓度比较
轻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常轻重不一,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时常遇到患者临床症状表现重,但相关辅助检查均为阴性的情况,寻求一种灵敏度高,且与患者临床表现相关的辅助检查作为客观依据来判断患者病情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临床实践中,颅脑损伤尚无血清学指标用于辅助诊断治疗。然而,基础研究证实了一些机械性脑损伤后受损脑组织释放到血液中的因子可以用于颅脑损伤的诊断,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中,是重要的细胞骨架成分,可作为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当星形胶质细胞损伤时,可以释放进入脑脊液,通过被破坏的血脑屏障进入外周循环[5-7]。因此,GFAP和GFAP分解产物有作为TBI生物标志物研究的潜力[8-10]。近年来将血清中GFAP变化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目前国内关于轻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GFAP变化的研究较少。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有明确外伤史,但无颅脑外伤史患者伤后血清GFAP浓度无明显改变,而血清GFAP浓度在颅脑损伤患者中升高,提示血清GFAP对分辨患者是否存在颅脑损伤有一定的准确率;血清GFAP在颅内CT阴性的颅脑患者中有一定程度升高,但我们在比较头颅CT阴性的颅脑损伤患者中有无颅骨骨折血清GFAP浓度变化无明显差异,GFAP浓度在头颅CT阳性的颅脑损伤患者升高明显,提示血清GFAP在诊断是否存在颅脑损伤一定程度上优于CT,当存在脑实质损伤时血清GFAP升高明显。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GFAP可以较好的用于mTBI辅助诊断,一定程度上可替代CT检查,降低患者暴露在射线中的危险。但在临床应用之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这些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