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学界辽金经济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2020-02-17 10:39孙瑞阳
关键词:赋税贸易农业

孙瑞阳

摘 要:辽金经济史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21世纪以来学界在辽金农业概况、发展原因、土地制度,畜牧业结构,货币种类、税收制度及贸易几个方面研究深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区域农业特点、土地买卖及粮食供给、辽金农业思想史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

关键词:辽;金;农业;赋税;贸易

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1-0021-05

辽金作为草原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发展模式不同,建国后统治者采取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进行币制和赋税改革,积极开展贸易活动,建立了独特的制度。本文从农业、牧业及手工业、财政与货币、贸易发展三个方面试对21世纪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并对还可研究的问题提出一点建议。

一、农业、牧业和手工业

辽金两朝建国前农业基础不稳定,契丹族最早过着“顺寒暑,逐水草畜牧”[1]395的生活,女真族农业一直处于原始阶段,建国后两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对于辽金农业,韩茂莉[2]、张博泉[3]皆有专著,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此外,张秀荣[4]考察了辽建国前的农业状况,指出建国后统治者通过对外扩张扩大了农耕区域,而新技术的应用、汉族知识分子的积极作用、“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及和平的环境使辽农业迅速发展。刘本锋[5]则认为推动农业发展最直接的原因为重农政策。夏宇旭[6]认为辽代耕作技术已相当成熟,垅上种植法的推广、水利灌溉等技术的应用使大量土地得到了开发。桑秋杰[7]认为积极的政策使辽代农业逐步转化为精耕细作,农牧业发展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也为政权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金代农业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辽和北宋的继承,韩茂莉[8]指出金代本土农业均为一年一熟的旱地农业,作物以粟和菽为主,粗放经营。小麦种植少,河东北路太原以北至忻州一带是冬、春小麦种植的过渡地带,也是两年三熟与一年一熟的分界线。在耕作过程中小面积推行区田法但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任蕾[9]认为,完颜雍通过扩田亩、免赋税等措施为金代农业生产营造了和平稳定的环境。

陈啓喆[10]不赞同韩茂莉提出的阿保机建立汉城是辽本土农业发展的重要转折这一观点,认为汉城农业占比很小,不足以从根本上转变契丹国以游牧为主的生产方式。郭丽平[11]认为在辽太宗以后才逐渐形成南农北牧的大格局,但农业经济在辽社会中只作为主要经济形态之一,与畜牧业在“因俗而治”的政策下共同存在。张国庆[12]认为辽代前期畜牧业呈上升趋势,农耕经济区稀少,至中后期变大,始确立了农业的主体地位。此外,张国庆[13]对辽金两朝屯田的目的、地域、形式、性质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肖爱民[14]分析了辽在农业耕作中实行的分垄种植,并在韩茂莉《辽金农业地理》研究的基础上,对旱地和水田农作物的耕作方法进行具体研究。张国庆[15]对专业理农及兼理农事等农使的职能进行探究。王德朋[16]分析了金代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和结果,指出迁移人口、颁布诏令、屯田垦荒与弛放禁地并举的措施扩大了粮食的种植面积。

辽金农业因地域环境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学者对于各区域发展特点的研究逐年深入。关于辽代,主要有韩茂莉[17]对西辽河地区的研究、李世浩[18]对辽东地区的研究、唐彩兰[19]对辽上京地区的研究等。关于金代,韩茂莉[20]指出金代东北垦殖区由西拉木伦河及辽河流域向北扩展到乌裕尔河流域,也有由西向东的转移,以城镇为中心形成插花田式农业。宁波[21]指出金代东北农业垦殖区逐渐向北推进至松花江、嫩江流域,较辽代扩大。孙文政[22]认为由于对金源内地的重视,迁徙大量人口,引進先进技术使开垦面积增大,农业经济处于大发展时期。沈岩[23]探讨了金代东北地区的牛头地制度、寺院土地占有制度及辽东地区汉人、渤海人的封建土地制,以张博泉[24]的研究为基础,指出牛头地制度为金代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土地制度,但因汉人的迁入及封建土地制度的影响受到冲击,被计口授田制所取代,转变为封建租佃制。

辽金建国前及初期,畜牧业一直占主导地位。王成国[25]认为养马业是辽朝优先发展的经济实体,建立群牧制度推动了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肖爱民[26]探究了契丹人管理放养牲畜的方法,分为按同一种类的集中放牧和不同种类的散牧两种,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按季节游牧,畜牧经济十分发达。夏宇旭[27]主要对自然环境与契丹人放牧方式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契丹人通过轮牧、混牧等方式合理利用水草资源,保持了草原生态环境的平衡。张士东[28]分析了辽金群牧名称及所在地的发展沿革,认为金代畜牧业有较大退步,无法与辽相比,而辽代过度开垦和放牧对蒙古草原东部地区草场的破坏是重要原因之一。

这一时期手工业较之前也有了很大发展,肖忠纯[29]结合出土文物指出渤海人、汉人的迁入,鼓励农桑的政策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章永俊[30]介绍了官私手工业的状况,认为官营手工业占主体地位,管理机构日益完善,民间手工业有一定的发展,各方面都逐渐成熟。

二、货币与财政

学界较重视辽金货币制度与流通的研究。乔幼梅[31]、周锦章[32]指出,因辽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形成了以外币为主、自币为辅,布、银、钱同时流通的货币制度,并分为物物交换到以唐币为主、以宋币为主,财政危机爆发和货币制度衰败等三个阶段。田广林[33]以时间为序探究了辽代货币经济萌芽、确立和发展的过程。易孙允[34]通过分析辽钱的制度与管理探究辽代的货币思想。高聪明[35]则认为辽铸币行为的经济意义不足,更为主要的是政治上的象征意义,卫月望[36]认为辽境内流通的货币主要为宋钱,契丹铸钱很少。任雁[37]、隋志刚[38]则指出辽代的商品经济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金代交钞的发行在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王德朋[39]考察了金代交钞的变迁发展,认为只是基于原本的修补无太大创新。裴铁军[40]指出金代大量发行交钞,以钞代铜来解决缺少铜钱的问题导致了通货膨胀,更影响了金朝的灭亡。黄金东[41]对金钱荒和章宗末期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进行了探究。此外,对交钞进行研究的还有李跃[42]、张双双[43]等。

辽金赋税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王明前[44]考察了辽金两朝的税收种类及征收情况,主要对金朝税收种类和财政支出情况进行分析。武玉环[45]考察了辽代繁多的赋税情况,将赋役制度分为州县、部族、属国属部三类,认为辽代赋役制度是在继承中原先进赋役制度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造的结果。陆旭超[46]从赋税减免的演变过程、类型及原因几个方面进行探讨,肯定了减免赋税的作用。

金代赋税种类增多,张博泉全面详细地探究了金代赋税制度,对其制度与辽宋元各朝的关系、影响做了分析。乔幼梅[47]指出金代并行女真猛安谋克缴纳牛头税,其他汉族封建地主及自耕农缴纳夏秋两税的土地税征收办法。宁波[48]介绍了所征收的正税和杂税,认为北京路的赋税类别与其他路相比有更多的区域性特点。吴树国[49]探讨了金代的杂税,认为金代物力钱的出现是财产税与土地税分离的标志,而杂税与土地税的疏离则体现出其制度的创新。

物力钱及通检推排的研究多在20世纪,张博泉[50]认为征收物力钱实为掠夺,弊端丛生。刘浦江[51]通过分析物力钱的计算情况总结了金代赋役制度的基本特征,认为征收物力钱是金世宗的创举,但也存在着弊端。指出通检推排是确定物力的关键举措,认为肯定其作用的同时不应忽视存在的问题。

二税户是辽金赋税研究中的特殊问题,陈述[52]认为二税户是头下户的发展阶段,对本主即权贵和寺院,以及朝廷雙重依附。而佟家江[53]认为这一说法有待商榷,很可能是由于误读《辽史·食货志》而产生的。21世纪相关研究成果较少,高玉平[54]探究了斡鲁朵户、头下州与寺院二税户的来源及其所属关系、地位变化的原因,认为二税户本质上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最终灭亡是与中央集权矛盾激化的结果,应视为社会的进步。

三、贸易

随着经济的发展,辽金商业也有了长足发展,但因史料缺乏研究成果稀少。魏特夫[55]认为辽朝所遵循的中原传统的商业政策更倾向于对商业的督导和调控而非对国家生产与贸易的直接参与,但与邻国的大宗贸易都是政府经营或至少由政府控制。肖爱民[56]将市场分为跟随皇帝四时捺钵的行宫部落市场、固定的城镇市场、定期与属国部交易的市场和由政府控制、地点固定的南部边境与北宋榷场四类进行探究。王德朋[57]总结了金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指出其地域差别明显、对外规模有限、境内贸易中市场结构尚不完善,但同时认为金代商业发展为元明清三代中国北方商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另外还考察了金代的商业管理机构,指出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管理境内和榷场贸易的完整机构,民间商业自律组织行会也不断发展,认为这些管理机构推动了金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辽金两朝还积极开展对外贸易,魏志江[58]将金与高丽的贸易划分为朝贡贸易、夹带贸易、榷场贸易和走私贸易四种方式,指出高丽对辽金两国的输出主要为金银、布帛等大宗物品,辽金对高丽主要是绫罗以及羊、马等。赵永春[59]则考察了金与高丽的贡赐贸易,认为贡赐贸易政治上加强了双方的稳定性,经济上带动了双方的经济交流及人员往来。康妮[60]则就宋与金之间的走私贸易进行探究,认为走私贸易推动了社会生产,而在贸易中通用汉语,这种文化交流逐渐形成了文化认同感,为元的统一准备了重要条件。

榷场贸易一直在官方对外贸易中占主要地位,于盼[61]从边民视角考察了宋辽榷场贸易与走私贸易的发展情况、贸易物品等问题,认为走私贸易虽破坏了边境稳定但促进了物品的互通有无。许淑慧[62]则重点探究了宋与辽之间的榷场贸易,认为宋商品在贸易中占领了辽国社会使辽的经济完全依赖宋朝,不再向前发展。

四、结语

21世纪以来,学者对辽金经济史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关于辽金农业发展的原因、农牧格局的变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此外,对辽金货币与赋税制度的研究也向前推进,为探究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奠定了基础,但与此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深入探讨。

首先,辽金财政史仍有很大研究空间。辽代模仿宋转运使路制将各类州县按区域划分为八个财赋路,《辽史》中有“大抵西京多边防官,南京、中京多财赋官。”[63]801的记载,《金史》中记载的“调燕山、云中、中京、上京、东京、辽东、平州、辽西、长春八路民兵。”[64]993即是对辽八路区划的承袭。但目前学者对辽末财政八路本身的研究相对薄弱,论著中鲜有提及,应对此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另外通过辽财赋路的研究,并结合辽代早期的史料,能够对辽初期及中期的财政问题进行某些推测,进而全面探究辽代的财政运作模式。更可以依托财政运作的研究进一步探析辽代国家体制的运作模式,考察这种体制引导辽走向鼎盛的沿革,开辟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其次,学界在辽金税收问题上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对金代养官养兵的支出仍关注较少。金王朝的收入与支出大部分来源于税收,而除重大工程的支出外主要是对皇帝、官员及军队的供养,但大量的支出使章宗后期冗官倍增导致金朝国力衰弱,这些问题构成了经济史研究的基础。学者对这一方面的史料挖掘的并不充分,应结合《金史·百官志》及相关史料对金代养官养兵的支出进行大体推测,分析其中利弊,进一步全面探究金朝的财政史,阐述金代财政的整体发展脉络与独特之处。

辽金经济史研究还需要提倡跨学科进行研究,倡导由多学科、多学者联合攻关引领跨学科式发展,以此突破研究瓶颈。

从文献记载来看关于辽金农业的研究已经穷尽,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跟随学界发展趋势进行跨学科研究,与考古学、地理学、环境生态学、植物学等学科相结合,对辽金农作物的品种、种植方式,农田开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同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及各地区农业发展等问题进行探究,能够对辽金时期北方农业有一个更加广泛深入的了解,提出文献外的研究课题。

关于辽金货币,特别是对金代纸币发行使用问题的研究,从文献上看也已穷尽。但交钞的发行、流通及后期的通货膨胀所反映的问题不止于此。而财政与经济学相关,可以引入经济学,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金代货币,从而对金代货币的发展演变提出新的见解,探究交钞在货币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此外,关于粮食的消费与供给、土地买卖、农业思想史等问题的相关研究较少,有待深入。辽金时期各区域农业、税制的发展特点不同,未来应注重对区域的研究,探究不同区域的变化发展对辽金整体经济的影响。还应注重对例如墓志等新史料的发掘,采取多样的研究方法和角度,不应只局限于纸质资料。最为重要的是,对于辽金经济史的研究应重新回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研究上来,坚持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史学的主流方向,用马克思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

——————————

参考文献:

〔1〕〔63〕[元]脱脱,等.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韩茂莉.辽金农业地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张博泉.金代经济史略[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4〕张秀荣.辽代农业发展初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6).

〔5〕刘本锋.辽代农业发展刍议[J].农业考古,2009,(06).

〔6〕夏宇旭.浅析辽代农业科学发展状况[J].安徽农业科学,2011,(14).

〔7〕桑秋杰.中国辽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因[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8〕韩茂莉.金代主要农作物地理分布与种植制度[C].袁行霈主编:国学研究(第7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任蕾.金世宗完颜雍发展农业生产之管见[J].博物馆研究,2000,(02).

〔10〕陈啓喆.论辽从游牧经济向农耕与游牧并重的转变与农牧和谐关系的实现[J].文山学院学报,2011,(05).

〔11〕郭丽平.辽朝南农北牧大格局之形成考[J].学理论,2013,(27).

〔12〕张国庆.辽代牧、农经济区域的分布与变迁[J].民族研究,2004,(04).

〔13〕张国庆,邵东波.辽金屯田之比较[J].北方文物,2015,(03).

〔14〕肖爱民,唐玉萍.“所种皆从垄上,盖虞吹沙所壅”辨析—兼谈辽代的农业耕作制度[C].姜锡东主编:宋史研究论丛,2005.

〔15〕张国庆.辽代理农使职考略[J].中國农史,2008,(01).

〔16〕王德朋.论金代的粮食生产与粮食交易[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04).

〔17〕韩茂莉.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开发核心区的转移与环境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

〔18〕李世浩.辽代辽东农业发展述论[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4).

〔9〕唐彩兰.辽代临潢地区的农业概况[C].朱士光等主编: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香港:国际华文出版社,2001.

〔20〕韩茂莉.金代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地区开发[J].古今农业,2000,(04).

〔21〕宁波.金代东北地区的移民与农业开发[J].兰台世界,2013,(03).

〔22〕孙文政.试述金代黑龙江流域的农业[J].古今农业,2008,(02).

〔23〕沈岩.略论金代东北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J].文山学院学报,2015,(04).

〔24〕张博泉.金代女真“牛头地”问题研究[J].历史研究,1981,(04).

〔25〕王成国.辽代契丹民族经济概述[C].辽宁省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编:辽金历史与考古(第一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

〔26〕肖爱民.辽朝契丹人牧养牲畜技术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

〔27〕夏宇旭.生态环境与契丹畜牧业[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03).

〔28〕张士东,彭爽.金代群牧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4,(05).

〔29〕肖忠纯.辽代大凌河流域手工业探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

〔30〕章永俊.金代中都地区手工业述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31〕乔幼梅.辽代的货币制度及其演变[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04).

〔32〕周锦章.辽代货币制度管见[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3,(01).

〔33〕田广林、周锦章.契丹货币经济史[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1.

〔34〕易孙允.试论契丹辽代钱制与货币思想[J].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专刊,2002,(02).

〔35〕高聪明.辽代货币经济略说[C].“中国北方地区钱币发现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专集(二),2005.

〔36〕卫月望.契丹经济金融货币臆[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3,(01).

〔37〕任雁.浅谈辽代钱币的流通问题[J].文物世界,2014,(03).

〔38〕隋志刚.辽代金属钱币的初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

〔39〕王德朋.金代交钞制度新议[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40〕裴铁军.“钱荒”与金代交钞制度变迁[J].社会科学辑刊,2015,(01).

〔41〕黄金东.金章宗时期货币制度改革失败原因探析[J].史学辑刊,2011,(04).

〔42〕李跃.对金朝流通纸币的一些看法[J].南方文物,2004,(01).

〔43〕张双双.金代交钞对北宋交子的借鉴与创新[J].黑龙江史志,2015,(05).

〔44〕王明前.辽金二朝财政体系初探[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2).

〔45〕武玉环.辽代的赋役制度[J].北方文物,2003,(01).

〔46〕陸旭超.辽代农业赋税减免及原因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2).

〔47〕漆侠,乔幼梅.宋辽夏金经济史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48〕宁波.浅析金代北京路地区的税收与货币[C].辽宁省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辽金历史与考古(第六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5.

〔49〕吴树国.金代杂税新探[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02).

〔50〕张博泉.金代经济史略[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51〕刘浦江.论金代的物力与物力钱[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1);金代“通检推排”探微[J].中国史研究,1995,(04).

〔52〕陈述.契丹社会经济史稿[M].北京:三联书店,1963.

〔53〕佟家江.关于辽金“二税户”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1).

〔54〕高玉平.辽金时期二税户人身依附关系及其演变[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0).

〔55〕(美)魏特夫,冯家升著,王家然译.辽朝商业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02).

〔56〕肖爱民,李潇.辽朝境内市场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

〔57〕王德朋.论金代商业经济的若干特征[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金代商业管理机构探微[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58〕魏志江.辽金与高丽的经济文化交流[J].社会科学战线,2000,(05).

〔59〕赵永春、吕士平.金丽使节“贡赐贸易”探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60〕康妮.浅析宋朝与金国之间的非正常贸易[J].经营管理者,2009,(12).

〔61〕于盼.试论辽宋对峙下的边民与双边贸易[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10).

〔62〕许淑慧.宋辽“榷场”贸易考究[J].兰台世界,2015,(33).

〔64〕(元)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责任编辑 孙国军)

Review and Prospect of Liao and Jin Economic History in the 21st Century

SUN Rui-yang

(History Department,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Abstract: Liao and Jin economic history has been the focus of scholars' research, since the 21st century, the academic circle has made in-depth studies on the agricultural situation, development reasons, land system, animal husbandry structure, currency types, tax system and trade in Liao and Jin dynasty and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in-depth research on regional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land sales and grain supply, and agricultural ideology history of Liao and Jin.

Keywords: Liao Dynasty; Jin Dynasty; Agriculture; Ax System; Trade

猜你喜欢
赋税贸易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唐玄宗开天时期宫廷的赋税性供给物资研究
贸易统计
明代杭州府北运白粮征收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