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赫塔尔·侯赛因
对于东盟来说,想要成功吸引私营部门投资其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新的战略必不可少。
亚洲开发银行和新加坡政府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办公室(Infrastructure Asia)最近迈出了积极的一步,它们宣布将在整个东南亚地区开发可赢利的绿色基建项目。在此基础上,东盟国家还需要让各行业参与进来,以确保基建投资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考虑到东南亚地区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日趋严重,且各个国家和地区受到的影响并不平均,所以,实现东盟可持续发展的理由是毋庸置疑的。举个例子,英国保险公司劳合社(Lloyds)估计,由于东南亚地区的GDP高度集中于城市,如果城市被洪水淹没,将会导致GDP亏损225亿美元。亚洲开发银行预测,这样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到21世纪末,气候变化将会导致东南亚GDP下降11%。
除此之外,东南亚的基建需求亦是一大问题。
这里说的“基建”不仅仅是指道路和桥梁,还包括更多的基础设施,例如电力、水、下水道、医院和学校等等。就此问题,亚洲开发银行认为,在2030年之前,东南亚每年都需在基建方面投入2100亿美元,以应对经济快速增长和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每年2100亿美元这个数字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因此,东盟各成员国必须采取措施,促进私营部门更多地参与可持续基建融资。
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至于有多难,看看数据就知道。
大约75%的绿色融资(即用于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方面的融资)来自于公共资金,只有25%来自私人融资,且主要是商业贷款。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预计,将来私人融资占绿色融资的比例能够增至60%,这意味着,私营部门的参与规模必须扩大10倍以上。
可喜的是,不少相关项目已经在东南亚各国落地:2018年,马来西亚制定了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提高至20%的目标;印尼宣布将调整财政政策,以刺激生产环保汽车;越南也正努力争取在2019年完成几个大型太阳能发电厂项目。
但我们离实现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换句话说,可再生和可持续的基建项目的赢利能力都还不够。
举个例子,东盟地区的能源转型并不会一蹴而就。事实上,国际能源署(IEA)表示,到2040年,煤炭仍将占能源结构的大部分。在中国、菲律宾和越南等亚洲市场,可再生能源面临的难题是,其生产成本仍高于电网价格,导致其对政府补贴的严重依赖。
因此,亚洲基础设施办公室和亚洲开发银行宣布在东南亚地区开发绿色基建项目这一决策才显得如此重要。
除此之外,东盟国家还能做些什么来吸引和留住私营部门投资呢?以下3点建议值得我们考虑:
一、发布《年度可持续基建报告》。制定一份专门的、标准化的报告供行业人士参考,评估项目进展,并重点强调东盟地区内可持续基建融资的最佳实例。
二、建立东盟城市基建网络。亚洲基础设施办公室在最近的声明中呼吁,建立一个由地方政府推动的建设项目,以此来发展可赢利和可持续的基建项目。在城市基建网络的支持下,以可持续基建为主题,为官员建立起系統的培训模块,并提供项目开发工具包与财务模型,通过这些辅助工具,政府官员便能在发展可持续基建项目时发挥杠杆作用。
三、开发东盟的混合融资工具箱。亚洲基础设施办公室计划与亚洲开发银行合作,为东盟地区的可持续基建项目提供创新融资解决方案。东盟国家可以通过与开发银行和私营部门合作,开发一个混合融资工具箱,把可持续基建项目中常见风险处理方式标准化。
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既带来了威胁也带来了机遇,利用公共和私营部门融资发展可持续基建,是东盟市场应对此局面的唯一途径。正因如此,加强亚洲基础设施办公室和亚洲开发银行的合作伙伴关系就成为东南亚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一步,但东盟国家绝不能止步于此,更不能把问题都留给这些机构。该地区的相关行业必须加快步伐,把想法变成现实,才能在未来几十年内,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东盟经济。
·来源:《雅加达邮报》
·编译:周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