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20 年,中国—东盟双向投资变了

2020-02-17 10:41陈丽冰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工业园区双向泰国

陈丽冰

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的10多年里,中国与东盟经历了一个经贸合作的黄金时期,同时双方的企业也抓住了这个机遇期,让双向投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18年,东盟首次超过英属维尔京群岛,跻身中国第二大对外投资目的地。而东盟也仅次于中国香港和欧盟,成为中国第三大投资来源地。不过,从2010年到2020年,中国—东盟双向投资变的并不仅仅是这些。

“走出去”投资更便利了

在泰国东部海岸、距离首都曼谷东南100多公里处,有一个被称为泰国“工业唐人街”的泰中罗勇工业园区。在这里,企业可以享受泰国工业区管理局提供的园内“一站式”服务,以及免缴8年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吸引了许多企业前来扎根入驻。

“2010年公司入驻泰中罗勇工业园区后,园区在厂房建设、资料申报、工业认证等方面提供了24小时一站式服务,帮助公司迅速在泰国站稳脚跟,2018年公司的销售额增长近30%。”力帆(泰国)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尚怡然说,园区有专职人员帮忙解决有关政策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问题,助力企业更好地在泰国生存和发展。

近年来,凭借便利的投资条件和优惠的投资政策,泰中罗勇工业园区已成为中国企业投资泰国的热土。截至2018年底,泰中罗勇工业园区已有118家企业入驻,入园的中资企业来自中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涉及新能源、汽配、电子机械等众多行业。

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企业对泰中罗勇工业园区的加速投资,其实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推动。

为推进双方投资便利化和自由化,于2009年签署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同意通过双方相互给予投资者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投资公平公正待遇,提高投资相关法律法规的透明度,为双方投资者创造一个自由、便利、透明及公平的投资环境,及提供充分的法律保护。而于2015年签订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则通过组织投资促进活动、简化投资批准手续及建立一站式投资中心或相关机制等举措,进一步升级双方在投资促进和便利化领域的合作。

在这些协议的框架下,不管是中国还是泰国等东盟国家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促进相互投资,如制造业无外资比例限制、外资购地享有所有权及税收减免,以及提供一站式服務系统、缩短企业审批时间等,加速了双向投资的速度。

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与东盟累计相互投资仅为600亿美元。而截至2019年8月,中国与东盟双方相互累计投资约2300亿美元,中方在东盟设立了2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入园企业超过600家。

这些数据的变化,是中国—东盟双向投资快速增长的体现,更是中国—东盟自贸区日益成熟,拉动效应日渐凸显的有力证明。

双向投资更均衡了

比邻而居的中国和东盟同为发展中经济体,而且双方经济结构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合作潜力巨大。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可以看到百盛商业集团、泰国正大集团、菲律宾SM集团等东南亚著名企业率先投资中国,有力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时,近年来得益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推动,我们还可以听到许多中资“下南洋”投资兴业,助力当地发展的财富故事。而在这些你来我往的经贸往来中,不仅各国能发挥所长使中国—东盟双向投资实现快速增长,而且双边投资如今还形成了均衡发展的新格局。

如今在中国广西,新加坡太平船务集团发挥新加坡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相关经验及资源优势,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共同打造了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在马来西亚,中国在制造业领域投资了400多个项目,其中,中国中车建成马来西亚首个“铁路工厂”;在菲律宾,中国科技巨头华为利用自身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当地兴建了5G网络基础设施,使其成为东盟首个开通5G网络的国家……

“2018年,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000亿美元,基本实现了双向平衡。中国和东盟国家已实现融合联动发展,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22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如是表示。

新起点,再拓新合作

毋庸置疑,在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进程中,投资壁垒的逐步削弱和投资的日益便利化,使得中国—东盟相互间的投资合作更加活跃,投资额迅速增长。2020年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10周年,随着2019年10月22日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的全面生效,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也上升到了一个发展新阶段。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合作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迎来新的挑战。特别是在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中国—东盟又该如何持续良好的投资合作?

对此,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专家建议,企业在“走出去”投资时,要特别注意事前调查、分析、评估相关风险,事中做好风险规避和管理工作,切实保障自身利益。包括投资或承包工程国家的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分析和规避,对项目本身实施的可行性分析等。建议相关企业积极利用保险、担保、银行等保险金融机构和其他专业风险管理机构的相关业务保障自身利益。

而泰国正大管理学院国际学院院长兼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主任汤之敏教授认为,目前中国—东盟自贸区对外国投资者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方面的承诺主要集中在商务、通讯、建筑、流通、教育、金融、旅游、文娱、交通等11大门类部门。今后,中国与东盟还需要把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方面的承诺从服务部门扩展到第一到第三产业各部门;把目前的正面清单转变为负面清单;建立有效的多边争端解决渠道。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广西大学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李好博士在接受东博社采访时则表示,目前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向东盟还存在政策扶持精准度不高、人力资源质量低下、信息不对称、合规意识不强、能力建设不足等问题。为此,要受惠于中国—东盟自贸区带来的“富矿效应”,政府部门尤其是地方相关部门、行业协会要勇于担当,组织专门力量研究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协定,同时要搭建起为中小企业“走出去”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中小企业有效地利用协定,找准合作机会。另外,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其能力、资源有限,应尽量避免单打独斗,不仅要考虑“抱团出海”,更要优先考虑“借船出海”。

“所谓‘船,我主要指的是要依托产业园区这样的平台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实践证明,这是当前中小企业尽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且能尽可能降低成本、规避风险的较好选择。广西农垦集团在印尼开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国华立集团在泰国开设的泰中罗勇工业园区以及成都与新加坡、德国等合作建立的外向型现代产业功能区等已经提供了较好的案例和经验可供借鉴和推广。”李好这样说道。

·联系编辑:78724815@qq.com

猜你喜欢
工业园区双向泰国
混凝土泵车用双向液压锁故障探讨
油罐内外
新年游泰国
背诵
风去哪儿了
朴素高效的双向快充
去泰国啦
我的泰国之旅
例说乘法公式的双向应用
广电网络双向网改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