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俊雯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江西九江 332000)
大学如同是个小型社会,和初高中时代以学业为主的理论教育不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占据了整个大学时光的大部分时间,高校因此增设了第二课堂活动,有的院校还采取了“学分制”“加分制”的方式来激励大学生参与课外活动。近几年来,高校陆续开展“挑战杯——彩虹人生”、“阿里巴巴”创业大赛等拓展比赛,各种学术、文娱、体育类社团竞赛层出不穷,同时也给高校大学生的成长模式规划及高校教育理念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社团活动在国外大学的发展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如剑桥、牛津大学早在19 世纪就有由学生组织的课外活动,学校也给学生社团活动提供学术理论和组织管理方面的指导,在第二课堂活动规划上,通过社团活动来增加就业竞争能力,此外还提供了专门的大学生艺术活动场所;在澳大利亚,毕业生需要完成一套关于综合素质能力的“公认”课程;在加拿大和美国,几所大学已经引入了“关键技能”到学生课余活动中,并在校内的多个建筑区域设置专业、多元的大学生活动基地。
本文拟通过分析调研高校大学生的现状和高校社团活动开展的特点,提炼国内外社团活动设计的内涵精华,总结出一套适合高校艺术活动开展的建筑设计方案和活动开展体系。
大学课程除了理论课学习之外,还加入了课程实训、校内外实践、校外实习等环节来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为今后毕业找工作打下基础,但多数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缺乏实践互动性,学习形式存在局限性,部分大学生虽意识到自己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存在薄弱环节,但缺少培养交往能力的场所和教育引导,也造成大学生的成长出现瓶颈。
部分大学生刚进入校园,感受到全新的校园环境,兴奋之余也感到迷茫,除了上课学习之外,课余时间较多,高校虽提供社团活动场所,各类社团活动也层出不穷,但部分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积极性不高,同时大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自律和引导,过度依赖手机,逐渐沉迷于电子游戏,不仅荒废学业,还引发大学生心理及身体上的疾病,如颈椎病,高度近视等。
00 后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青春活力、时尚个性,喜欢追求新鲜事物,但相对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团队意识薄弱,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交往障碍,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同时缺少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因此,针对如上几项问题,建立系统的大学生艺术活动中心,科学的引导大学生、加入到第二课堂活动中来,合理安排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提高大学生各项基本能力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在高校艺术活动中心上的理论研究和在借鉴国外成功的高校建筑设计经验上的不断学习,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提供社团活动场地和资金支持,丰富社团活动内容形式,规范社团行为章程等,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师生缺乏沟通,专业特色和社团活动无法相互辅助等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艺术活动中心主要以一些小型教室、办公室和表演空间为主,甚至很大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大学生艺术活动中心的位置和用途。如果大学生活动中心的设计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则难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利用率低下。
首先,部分高校在社团管理机制设计上不完善,社团大多以学生自发建立为主,缺少对新生入团的教育和指导,导致学生缺乏纪律观念,工作随意性大,社团活动开展效率不高。其次,部分高校社团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其工作大多数为活动开展及经费管理上的审批,很难对社团成员进行专业及系统的指导,缺少师生沟通交流的活动氛围和环境。
部分社团活动流于形式,缺少创新意识,一般以娱乐为主,大多数院校的社团并没有依托学校专业特色优势,创立凸显自己特色的社团,造成大学生社团千校一面,千专业一面的形势,且社团与社团之间缺少交流和互动,大学生社团活动目的盲目,占用学生上课时间,形式也局限在一些低层次的形式上,比如一起聚餐、K 歌、看电影等,起不到促进学生学业发展和人格塑造的作用。
我国高校课外素质拓展起步较晚,对高校艺术活动使用对象的关注度不足,研究不彻底,未充分研究师生的心理行为特征;未提供满足使用者需求的空间且空间活力不足;空间设计缺少渗透力,不够人性化,导致活动中心凝聚力低,与先进的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高校艺术活动开展的质量,从空间设计研究上和活动开展内容上,设计出适合当代高校师生社团的活动场地。
部分高校艺术活动中心社团功能以娱乐为主,工作随意性大,缺乏专业的活动场地和附属功能,空间单一,服务设施简单,因此,在建设高校艺术活动中心时应充分考虑社团活动的复合性,在功能上除了配备娱乐功能之外,还应添加办公管理、文化展览、文艺演出、学术交流等功能。高校艺术活动中心也可作为独立建筑,配备餐饮、文娱活动、书吧、小型咖啡吧、社团管理部门(如团委、后勤、招就处)、大型演出礼堂、超市等,建设出集生活、学习、娱乐、交流于一体的中小型建筑。在空间布局上可以参考如下设计:
一层可以设计为出入口(可设计为多个出入口)、社团活动中心(根据社团性质设置成动静分离的社团空间,如学习类社团为静区,运动类、音乐类为动区,动静两类社团分配在相对处,从距离上拉宽动静两类社团的距离)、图书阅览区、小型咖啡吧、超市等等,一层以开放式空间为主,任何经过艺术活动中心的师生都可以直观的感受到社团活动的魅力,提高社团活动的吸引力和宣传力度。
二层以上的中间楼层为艺术活动管理办公室,可以将学校和社团相关的办公空间放置在此处,如团委办公室、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学生会办公室等管理部门,在室内布局及设计上以封闭的普通办公空间为主,环境相对较安静,同时还可设置图书阅览室等附属功能空间。
顶楼可以摒弃传统的建筑设计,打造成景观屋顶,作为社团活动户外区域的一部分,设置景观小品,高校师生可以在此交流聊天,也可以成为社团排练、日常运动的重要户外场所。
部分高校社团活动空间缺少凝聚力,活动宣传效果不佳,高校艺术活动开设的意义旨在让更多的大学生走下课堂,参与开展更加丰富的社团活动,所以在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建筑的开放性和可达性。首先在选址上,应设计在高校师生宿舍、教室、食堂、运动场的必经之路或离之较近的位置,高校师生无论从哪个方位都可以经过活动中心,让高校师生来到艺术活动中心具备更多的主观性和偶然性,提高社团活动效率。其次,整体平面布局可以是十字型或者是回字型的开放式布局,以一个开放的姿态增加高校艺术活动中心的建筑魅力。
部分高校社团活动空间面积基本固定且功能单一,无法满足高校师生艺术活动的个性化、多样化的交往行为需求,高校社团种类繁多,活动丰富多彩,因此会有多种交往行为且随机,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不同人群,不同气候,能产生各式各样的交往行为。
校园艺术活动个体充满多样性和不稳定性,要求建筑师对高校艺术活动中心的设计要考虑更多可能性,为不同使用人群提供灵活变化的空间,让高校活动中心一直充满吸引力,在活动中心的功能上应设计成可移动、可变化的多用空间,例如:休闲广场可以是舞蹈社团的练习室,也可以是社团活动的展示平台,更可以是小型社团演出、招新的活动场所;高层露台不仅是风景观赏的区域,也可以是社团讨论、活动练习、师生交流的场地。各类社团活动教室的分割可以将传统的实体墙体处理成可移动家具,如屏风,软装饰隔断等,根据不同社团的活动需求灵活移动大小,提高社团空间的利用率。
高校艺术活动中心的功能设置使其潜移默化的成为在校生学习生活中一部分,设计师应深入探究高校艺术活动中心的规律性和多样性,但两者并不矛盾,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4.2.1 空间设计的规律性
无论是哪个年级专业的社团,从行为轨迹和运动行为的方面来研究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高校师生学习娱乐基本以校园为主,受学校教学和生活管理条例的影响,日常学习、生活、运动、交往等活动都集中在学校的各类建筑设施中进行,如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宿舍、运动场等场所,他们每天都在校园里穿梭,因而各类交往活动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其次大学生的需求都涵盖社会化和自我确定的需求,设计师可找寻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环境与大学生校园生活之间的规律,建立和谐的空间氛围。
4.2.2 空间设计的多样性
高校社团的建立包含着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的学生,内容涵盖了文娱、体育、学术、社交、志愿服务等多方面内容,在设计空间时要充分考虑社团活动主体的多样性,不应是单纯的某个年级或专业社团,而是适合各个主体交流沟通的实用空间,在设计上应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在设计理念上必须符合师生行为模式,满足现代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变而出现的新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高校艺术活动中心的建筑设计展现着大学的历史文脉和文化精神,除了提供学习娱乐、办公管理的场所,更需要创造精神环境,它有义务和责任展示学校的核心文化和所处地区的地域文化。师生通过直观的建筑视觉感受,才会对校园氛围有认同感,才能在高校空间进行更好的精神交流和活动开展。
高校艺术活动中心是校园的基础性建筑,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社团活动开展的重要场地,在设计理念上应充分遵循高校建筑风格和人文特点,充分体现高校内涵,在设计图案上应具有一定的标识性,这种标识性可根据我国历史文化特色、当地自然环境、气候、高校专业类型、功能需求来设计,从高校的整体布局、选址、室内设计、功能设计、风格等方面来展现高校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如新老建筑协调统一、将传统校园文化、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合,删繁去奢,将其进行有机统一,使之更加适应高校艺术活动的开展。
高校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在整体色彩上应选择包容度较高的色彩,与高校整体空间风格和高校校园文化相协调,与整体景观设计相统一,在色彩选择上选用以灰白色为主色调或者选用原生态材质色彩,在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的前提下,融入大自然色彩搭配。
在材料选择上,可利用原生态材料或传统工艺,如竹、藤、砖、瓦、木等绿色环保材料展现校园文化特色。以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加入现代化工艺手段,如采用玻璃幕墙,玻璃天窗,提高高校艺术活动中心的通透性,形成虚实相对比的空间韵律感和节奏感,体现高校艺术活动中心的空间动感和活力。
建筑师在设计时不应把艺术活动中心当做一个单独的个体,应围绕“人-自然-学校”为主题,通过建造绿色生态建筑来激发空间的活力,成为校园的有机组成部分,营造良好的师生交流氛围。
在设计上,首先要从环境层面出发,营造出阳光充足、欣欣向荣、绿荫成群的生态环境,大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受到环境的熏陶,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设计绿色景观时,可与社团户外活动设施用地相结合,打造出一景一物的绿色空间相融合的活动场景,打造低碳环保的绿色空间的同时,还方便了社团活动各种户外宣传和拓展。在景观设计过程中,使用园林手法将校园历史文化、名人学者纪念物、植物小品合理的运用在空间设计中,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精神食粮,使高校学子在校园环境中感受到浓厚的校园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在设计时,可以从选址→建筑单体与景观设计→空间布局规划→室内空间设计→材料与色彩选择的步骤设计,同时室内外文化墙的布置设计可以由师生共同设计,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由轮廓勾勒到细枝末节,充分考虑参与主体的行为及规律,提高高校师生的参与度和空间归属感。
社团活动内容的开展可以从教育理念、管理理念、设计理念三方面着手,多管齐下,创建系统的培养链条,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设计理念上,应充分考虑高校艺术活动中心的活动主体,探究其活动规律、深入了解素质教育的精神内涵,营造出更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海纳百川的社团活动氛围,社团活动的开展应提倡跨学科、跨年级交流的模式,打造一个思想开放情景交融的理想场所。在社团活动内容定位和规划上以“全过程指导”为理念,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等不同,结合社会及学生的需求建立分阶段式的指导体系。同时,加强社团活动管理,完善社团活动规章制度,聘请专业的社团指导教师,建立科学的社团评价体系。
高校在开展艺术活动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大学生文化知识的积淀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时刻将“立德树人”贯穿于设计理念和活动开展中,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历史,要延续中华人民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和精神内涵,而不只是单纯的效仿国外或模仿其他优秀院校的学习模式,在活动设计理念上找寻学校特色优势,给在校师生树立精神支柱,弘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活动设计时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作为思想的源泉,将设计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文化特质与活动理念思路巧妙融合,通过研究历史文化在高校艺术活动中心的重要作用和具体运用,将继承与发展的设计思路运用每一个设计环节,见证历史,承载校园文化。
大学生艺术活动要营造良好的社团内部日常活动氛围,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师生对话访谈、操作练习、角色扮演、公开演讲等多元化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注重体验的社团环境,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学习、交流、观察反省和总结。同时,丰富课外活动组织内容,如开展公开专题讲座、职业技能竞赛、素质拓展、志愿服务、参观走访、调研实习、开展社团文化艺术节等形式来提高艺术活动的层次,提高大学生各项基本素质能力。
高校艺术活动中心是社团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在“如何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如何实现人文关怀”和“如何创新教育模式”上不断探索研究、实现资源整合,保证活动质量,为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