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一昌
在众多建树卓越的老情报工作者面前,我只是平凡又普通的无名小卒。尽管如此,自从进入交通科技情报所以来,直至退休,也有悠悠四十载,时值建院60 周年之际,心中万分感慨。
1965 年,我毕业于大连海运学院,而后被分配到情报所,在青岛港务局参加了近一年劳动实习。之后走过了湖北阳新和北京安定“五七”干校之路;参与了情报工作各个业务领域,如图书资料的编排、翻译,撰写国外专题报告;搜集和出版交通运输改革成果;组建和开展专业情报网和专业学会学术活动;撰写国内外相关专业专题报告和文章,为本所刊物和交通年鉴提供稿件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以发展经济为重心,科技工作者才开始得到重视,才能才得以发挥,学而用之,积极投入到伟大的科研实践中。
自从进所以来,我经历了起步创业、徘徊调整、改革恢复和快速发展四个阶段。见证了情报研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部门到面向全国和全社会的全过程。研究领域由交通运输情报研究到软科学研究,之后发展到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
情报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0 世纪70 年代的情报研究主要以国外交通资料翻译整理分析为主。在组织形式上,分为水运情报研究室和公路情报研究室。在人员结构上,以外语翻译人员为主,专业人员为辅。情报研究成果体现在国外公路、水运发展动向,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专题等,如国外水运发展水平——兼论我国的差距、国外公路运输现代化和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20 世纪80 年代,我开始参加并主持交通领域政策性课题研究,1981 年主持国家科委、计委、建委和交通部下达的“运输船舶动力技术政策”研究课题(郭廷结任课题组长,本人为副组长),参加单位有上海船研所、大连海运学院、江苏船舶设计学院等等。该课题的完成开创了情报研究新的征途。与此同时,原情报研究所还主持“交通运输技术政策”“2000年公路水运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我国内河船用柴油机发展对策”“交通运输行业科技进步定量测算”等课题研究任务。
至1995 年,原情报研究室变更为软科学研究室也就水到渠成了。其间,软科学研究室还承担了大量横向课题,如“海南省交通运输发展战略”“防治贵黄公路噪音屏保障技术研究”等。
交通发展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软科学研究向更加高级方向发展,此时又实现了一次重大的发展跨越。由于当时我已退休,并没有亲身经历,不予评论。
1999 年我被指名借调到交科院,参加“2001-2010 年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政策”课题。这是交通部重点课题,组织了交通部系统十几个科研院校参与,分成17 个子课题,由交科院软科学研究室承担,这也是我有史以来参与的最大课题。由当时的院党委书记陈锁祥任组长,我则协助组长负责课题总体构架和组织协调工作、行业政策总报告、行业政策概论研究子课题以及编辑出版等任务。尽管在情报研究室长期从事软科学研究课题,但仍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我只能全身投入,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甚至于大热天把自己关在招待所日夜奋战一个多月,这才如期完成总报告以及《2001-2010 年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政策》蓝皮书40 万字的编辑出版工作。这是交科院完成的一项标志性研究成果,表明了交科院完全有能力、有力量、有人才承担交通领域重大战略研究课题。
2003 年“未来十年高新技术对综合交通重大影响研究”课题,是我当年承担的最后一个课题。通过特尔非法,定量分析信息化技术、GPS、物流技术等对于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影响。
担任情报研究室、软科学研究室室主任将近十年之久,我更能深刻体会到从情报研究到软科学研究,知道发展研究中心的艰难过程,也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巨大力量,因此感到无比欣慰。以郭廷结为代表的老情报人员,不仅出色完成了各种艰难科研任务,更着重培养了一批以李扬、王先进和李忠奎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而反观现在的发展研究中心,无论承担课题数量,还是课题的难度以及人员学历结构,远远超过我们。青出于蓝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历史的普遍规律。
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将或已对交通运输行业引发更加深刻的影响。
“我见证了情报研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部门到面向全国和全社会的全过程。研究领域由交通运输情报研究到软科学研究,之后发展到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